「隨叫隨到」的服務經濟來了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1/14
2015-01-07
天下雜誌 564期 作者:劉光瑩譯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40954345@N00/13821003324/ |
你需要有人幫你採買生鮮,配送到你的冰箱嗎?或是需要醫生或律師等專業人士嗎?現在都有網站或app幫你立刻找到人。這種「有需要就有人來服務」的「隨需經濟」正在衝擊工作者與企業。
歐美有愈來愈多新創企業,媒合科技和自由工作者,帶動各種服務業走向隨需(on demand)。
Uber(優步)為消費者提供司機;Handy提供清潔打掃服務;SpoonRocket外送美食;Instacart幫你買生鮮雜貨,配送到你的冰箱。
你需要醫生、律師、顧問等專業人士嗎?現在都有網站或app馬上幫你找到人。
這種「有需要就有人來服務」的經濟,才剛興起,但成長快速。二○○九年才成立的Uber,已經在五十三個國家營運,一四年營收超過十億美元,估值達四百億美元。這將對未來的工作者、企業組織和資本主義社會,帶來極大衝擊。
隨需經濟有兩大驅動力。一是科技。一個有蘋果電腦的影音製作專業人士,可以做出媲美好萊塢水準的影片。複雜的工作,像是寫電腦程式或法律文件,可以被拆成許多小塊,外包到全球。
隨需經濟讓原本閒置的資源被妥善利用,就像Uber鼓勵大家把車出租給需要的人。
另個驅動力是社會關係的改變。馬克思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閒散的資產階級,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勞動者。但目前我們卻看到,有錢的人沒時間,有時間的人沒錢。隨需經濟讓這兩者可各取所需。
與其封鎖,不如善用
服務業者更懂得運用外包。不會養一堆全職人員,而是擔任媒合與品質控管的角色。風險也被轉嫁到每個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身上。
隨需經濟引起許多爭議。Uber在許多地方因為不見容於現有法規,而被開罰甚至停業。科技業者認為這只是一時適應不良,隨需經濟讓消費者選擇更多,工作者彈性上班,閒置資源得到妥善利用。
對於喜歡彈性工時的年輕工作者而言,這是福音,但其他重視保障的工作者,例如中年律師與司機等,卻可能飽受威脅。
政府需要調整計算就業與薪酬的方法。全面禁止隨需經濟只會抑制成長,應該思考如何讓自由工作者也能和全職勞工一樣享有年金和健保的保障。
個人需要隨時學習不同能力,還要更懂得自我行銷、甚至打造自己的品牌。在這個隨需的新時代,每個人都得學會把自己當企業經營。
(劉光瑩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