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2015/1/19 「【青年開路】陳芃伶:用直升機載部落耆老尋根」

【青年開路】陳芃伶:用直升機載部落耆老尋根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119 - 1

曾經跟所有都市原住民一樣,陳芃伶(Yagu Yurow)在外求學,故鄉只是遙遠的名詞。 從規劃一日小旅行,到變身總幹事,她要翻轉部落經濟,讓青年回流。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1/9
2015-01-06  天下雜誌     /鄧凱元 

當大多數原住民青年都到外地討生活,今年三十三歲的陳芃伶,頂著台大城鄉所的學歷,卻選擇回到故鄉「金岳部落」拚經濟。

位在蘇花公路旁的金岳部落,出了個電影明星,那就是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飾演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林慶台。

他與太太,前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宋月娥,多年來帶著陳芃伶投入社區工作。

三年前,陳芃伶接下總幹事的職位,繼續拚部落經濟。

走進金岳部落,映入眼簾的是木造的傳統建築,以及部落著名的「莎韻之鐘」。

這個如操場般大的傳統建築聚落,儼然成為金岳的文化走廊,也是旅客來到金岳的必遊之地。這些傳統建築物,都是陳芃伶、林慶台與社區居民合力打造的成果。

光是去年,就有一千三百多人來到金岳部落旅行。這對人口只有幾百人的小聚落來說,是翻轉經濟頹勢的契機。

回故鄉,當林慶台接班人

對經濟條件不佳的金岳部落來說,大部份年輕人都到外地打拚,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傳承部落的文化。

五年前,原本也在城市裡工作的陳芃伶,受到社區總幹事的拜託,回到了部落。靠著返鄉多年來的經驗,陳芃伶把文化與村民的生計結合,也讓更多人有機會留在自己的家鄉。

目前,靠著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的挹注,社區協會的伙伴已經從一開始的三、四位,增加到九位。

從小和父母親在宜蘭羅東長大的陳芃伶,只有在節日時才會回到部落。對她而言,金岳只是遙遠的記憶。

但在碩士班時,一堂實習課讓她重新愛上了被群山環繞的金岳部落。

當時還在念碩士班的陳芃伶,原本要在鄰近台北的烏來山區,完成課程要求的實習計劃。

但同學的一句,「為什麼要去做別人的部落?」讓她轉念,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實習。

畢業後,她和大部份的原鄉青年一樣,到了外地工作。

但仍心繫故鄉的她,同時也幫部落申請到一份補助計劃。只不過,因為社區人力不足,總幹事希望她能回到部落幫忙。

陳芃伶和父親一樣,投入在地文化。她的父親現在是泰雅族南湖大山部落學校的校長,他長年在各個學校裡推廣文化特色課程,卻也面臨挑戰。「家長會覺得生計都沒辦法顧了,還要顧什麼文化,」她觀察。

因此陳芃伶希望能兼顧在地文化與生計。靠著毅力與堅持,陳芃伶與社區協會的伙伴,近年來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專屬於金岳的一日旅行。每人一日收費一千多元,幾乎每次都能吸引二十多人報名。

白天,他們帶著旅客走訪部落,深度認識金岳的歷史。中午也能在部落共用的「莎韻廚房」,體驗在地食材所烹調出的泰雅傳統美食。晚上則欣賞耆老與婦女演出的部落故事。

多年下來,她也為部落培養出一批生力軍。

培養生力軍,追尋傳統

從基礎的電腦文書處理、攝影,到廚藝證照等,陳芃伶慢慢建立屬於金岳的團隊。「以前會覺得好像自己一個人,但今年這個活動,幾乎都不是我在籌備,」她提到。

十二月二十七日 ,是由她所籌劃的「泰雅傳統文化季」。

當天,穿著阿嬤親手縫製的泰雅族傳統服飾,陳芃伶俐落地協調伙伴忙進忙出。坐在棚子下,盛裝打扮的部落耆老們,臉上流露出溫暖的笑容。

「有年輕人真好,」今年高齡八十六歲的池蓮花,談起金岳部落這幾年的轉變,笑得合不攏嘴。

就讀碩士班時和部落有更多接觸後,她漸漸了解到,金岳部落最需要的不是空間規劃,而是找回自己的傳統文化。

日治時期名為「流興」的金岳部落,原本的位置是在離現址三十二公里遠的深山中,但因為大環境的改變,部落不斷地被迫往山下遷移。

走回舊部落,至少要在崎嶇的山路花上兩天。

但回到舊部落時,她卻發現部落早淹沒在滿山的雜草中,只能隱約看見日治時代,台灣總督送給部落的「莎韻之鐘」遺跡。

「連阿公阿嬤的家都找不到,」她說。

下山後,她從部落耆老的口中,慢慢勾勒出部落的原貌,並且畫出舊部落地圖。

雖然和她一起到金岳部落實習的同學們離開了,但她選擇留下來寫論文,也當志工。

對成長在都市的她而言,徒步走回部落,也是尋根的過程。「每次回去都覺得爺爺奶奶就在我身邊,」她說。

找台直升機,可能嗎?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119 - 2
▲陳芃伶與在地居民,用直升機把部落耆老送回舊部落
 另一方面,在山下的老人家,看著年輕人一次又一次地重返舊部落,也勾起他們的兒時記憶。

只不過,已經七、八十歲的部落耆老,雖然心裡掛念著舊部落,但體力早已無法負荷長途跋涉。

「如果有直升機就好了,」一位長輩突然迸出這句話。

雖然驚訝,但陳芃伶決定要接下這個挑戰,找台直升機把他們送回舊部落。

第一步是找錢。為了籌措到足夠的經費,他們到處擺攤,但常常只募到五百、一千塊。但最後他們透過部落紀錄片《不一樣的月光》的公開播映,以及北上召開記者會,得到不少遊客與企業的贊助,募到超過一百萬的經費。

經費解決了,下一個難題是與時間賽跑。

陳芃伶提到,在籌劃的過程中,有幾位老人家已經過世,而且接近年底之時,天氣也會愈來愈惡劣。

她與部落青年,在完成直升機的申請手續後,立刻趕上山,等待直升機的來臨。

但好事總是多磨,他們在山上等了三天,始終等不到好天氣,只好先下山。

幾天後天氣放晴,部落青年們等不及體力恢復,又再度背起行囊上山,「最後看著直升機起飛,我就哭了,」陳芃伶回憶。

曾經搭著直升機回部落的池蓮花,回想起這段過程仍十分激動,「回到舊部落看我的阿公阿嬤,回來什麼病都沒有了。」

這樣的過程,不只增加了部落的向心力,也讓金岳部落的文化資源,漸漸被外界所看見。

經過這幾年的堅持,金岳部落已經吸引了不少目光,但他們的下一步,是如何吸引外流的年輕人返鄉,讓更多人投入這場以文化改變在地經濟的運動。

從都市原住民到找回自己的文化與身分認同,三十三歲的泰雅族青年,正在翻轉部落經濟,也讓傳統與現代再度相遇。

-------------

【陳芃伶成長路】

1982年宜蘭羅東出生

19歲︱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參加原住民社團,首次接觸原民議題

24歲︱因台大城鄉所的實習課程,選擇回金岳實習,並首次回舊部落

28歲︱返鄉當社區營造員

30歲︱成為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31歲︱向企業與民眾募集一百多萬,

完成耆老直升機圓夢計劃

-------------

【開路5招】

開路青年怎麼做

1.推出部落一日小旅行,深度體驗泰雅文化

2.培訓在地導覽人員,增加社區參與

3.帶小朋友走32公里回舊部落

4.募款用直升機送耆老回舊部落

5.推出莎韻部落廚房,製作麻糬與品嚐泰雅美食

你也可以這樣做

1.傳承文化也翻轉在地經濟

2.捲動更多人參與,吸引青年返鄉

3.親身走一趟先人走過的路,找回自己的文化

4.發揮創意,把不可能變可能

5.結合在地食材與飲食文化特色,提供旅客不一樣的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