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台灣怎樣才能不變菲律賓?
70年代先進國家製造業外移,四小龍忙著拚出口,菲律賓卻專注擋進口。 失去競爭力的菲國,只好出口勞工救經濟。 台灣天然資源更少,哪有反自由貿易的本錢?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1/13
2015-01-06 天下雜誌
564期 文/顏擇雅
年輕人赴新加坡做服務生、赴澳洲做屠宰工,帶給台灣「下一個菲律賓」的焦慮。
菲律賓做為移工來源國有一點奇特,其出口人力不限低端,亦不乏中高端。在東京,菲人是樂團吉他手;在羅馬,菲人是醫技人員;在沙烏地阿拉伯是煉油工程師;在杜拜則從事室內設計和程式設計。他們佔杜拜人口五分之一,還有自己的報紙、電視、時尚雜誌。
從前,我們不會把台灣想成菲律賓,因為從前台灣只有高端人力輸出,而且只輸向中國。現在不只高端流向中國變嚴重,連低端也輸往新加坡、澳洲了。
說真的,像這種高中低端人力皆外流的現象,除了菲律賓,還想不到其他類比。
菲律賓從一九七四年開始推動人力外移政策,如今已高度倚賴移工匯款。政府每月公布匯款數據,就好像我們政府公布出口數據一樣。
報紙經常一版做匯款旺房市、旺內需的好消息,另一版報導菲勞、菲傭海外受虐的慘劇。但舉國上下皆習以為常,二○○三年艾若育總統訪美,還宣稱自己不只是一國之首,還是「八百萬海外菲人全球企業的執行長」。
台灣媒體報導年輕人赴海外工作,有個正面說法:「走出舒適圈」。這也很像菲律賓媒體,常配合政府大讚移工為「國家經濟英雄」。
事實上,菲人離開學校就勇於「走出舒適圈」,社會是付出莫大成本的。政策已施行四十年,表示已有兩代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爸爸或媽媽在身邊。「無親二代」努力學習,目標是赴海外賺錢,好讓爸媽回鄉享福。這樣,下一代就會是「無親三代」。
出口人力拚經濟的省思
菲律賓會以幫別國做人力仲介來拚經濟,幫別國做職訓來拚教育,原因不只一個。一是大半土地掌握在一百六十個家族手裡,土豪家族幾乎壟斷所有民選官職,阻礙改革。這點值得我們警惕,因為台灣亦有政商家族的問題。
但另一原因卻更值得台灣借鑑,尤其是太陽花世代。
太陽花一開始只反黑箱,後來反的東西變多了,從反中、反貨貿甚至反自由貿易都有。這些「進步左青」應該看看,菲律賓在七○年代初為什麼失業率飆升,變得非出口勞工不可。
當時是先進國家製造業外移的年代,四小龍都忙著拚出口,菲律賓卻專注於擋進口。工業受到保護,失去競爭力,菲幣又嚴重高估,害農產品也出不去,到頭來只有勞工外移一途。
台灣天然資源比菲律賓還少。不只石油、天然氣需要進口,連手作卡片的紙漿、吳寶春麵包的麵粉亦需要。小島哪有反自由貿易的本錢?我們提供的商品與服務出不去,人力就必須出去。這是年輕世代想要的嗎?(作者為雅言出版社發行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