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剩食,我幫你分享給街友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1/23
2015-01-21
天下雜誌 565期 作者:鄧凱元
圖片來源:王建棟 |
三個年輕人,用最「不科學」的方式,向街頭上落難的人伸出援手。做傻事,卻一點一點凝聚溫暖,網友、菜販、總舖師、營養師也捲袖幫忙。至今,他們已溫暖了超過六百個胃。
如果你家有多餘的食材,怎麼避免浪費?交給「人生百味」的三個年輕人就對了。
平均年齡才二十五歲的朱冠蓁、巫彥德、張書懷,二○一四年年中組成人生百味團隊,發起「石頭湯」計劃。
別人幫助街友,通常捐款、捐物資或發便當,但這三個年輕人卻選擇了最麻煩的方式——上網募集民眾用不完的食材,煮好後再送到街友的手上。
不加上前置作業時間,他們光準備食物就要花上一整天。
「做這個不科學(沒效率),一講出來就被笑,」朱冠蓁第一次和關心街友的團體分享,就得到了這樣的回應。
但他們仍堅持做「麻煩的好事」,為的是增加街友與社會大眾互相認識的機會。
做「麻煩的好事」
白天各自擔任設計師、社工與網路工程師的朱冠蓁、巫彥德與張書懷三人,利用下班的時間,從網友的手上,募來多餘的食材與鍋碗瓢盆。
他們的經費幾乎都是自掏腰包,唯一一次的募款,也不是直接募錢,而是把募來的水果做成果醬販售(收入一萬元)。
「我們希望把別人多出來的資源,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巫彥德強調。
時間回到去年十一月的週末晚間九點,地點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大廳。
朱冠蓁、巫彥德、張書懷帶領著十多位志工,推著一輛滿載麻油雞與免洗餐具的推車,正要把他們準備好的食物,親手交到街友手上。
在這之前,他們與五、六位志工,從當天下午一點半開始,就已經在借來的廚房裡,忙了一整個下午。
挑選晚間九點到台北車站,其實大有學問。
巫彥德提到,台北車站附近的街友,通常在週末都會外出打零工,九點左右剛好回到車站。
「這是我今天吃的第一餐,」一位裹著睡袋、躺靠在台北車站外牆的街友,接下志工手中的麵線,滿懷感激地說。
分享食物的同時,他們也把當日的菜單,一併交給街友們,並且向街友說明今日菜色,「我們希望能增加彼此的信任,」朱冠蓁說。
朱冠蓁提到,雖然他們的做法被認為沒有效率,但是號召志工募集食物,並且一碗一碗送到街友的手上,比直接捐款、捐食物更有意義。
來自街頭的領悟
原本相識於公平貿易協會的三位熱血青年,在太陽花學運期間,一同走上了街頭。
這意外的插曲,讓這三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看見了台北街頭上的人生百味。
朱冠蓁回憶,學運期間立法院外堆滿了熱心民眾所捐贈的物資,但有位街友想和廣場上的民眾一起分享食物,卻被一對情侶阻止。
於是他們自行聯絡龍山寺附近的團體,希望能把多餘的食物,拿到當地與街友分享。
捧著一箱包子前往龍山寺的朱冠蓁坦言,那時對街友的印象,幾乎都是來自於媒體的負面報導,「其實我們也很害怕。」
但實際接觸後,他們卻對街友改觀了。
原本以為街友會為了數量不多的包子搶成一團,但他們卻發現,街友拿了包子後,還會主動放在熟睡的伙伴身旁。
走上了街頭,感受社會的脈動,他們也在這段時間,看見了隱身台北街頭的拾荒者。
一天,朱冠蓁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年邁的老婦人,駝著背獨自推動一輛堆得比人還高的資源回收車。
一問之下才發現,她還要推著沉重的回收物,走回五、六公里外的家中。
這些經驗,興起他們想「做點什麼」的念頭。
他們的第一個計劃,是去年五月份由朱冠蓁率先發起的「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網站。
網友、菜販、總舖師相挺
這個網站希望靠著群眾的力量,繪製出全台灣的拾荒老人地圖,讓民眾除了可以把資源回收拿到大型的回收場與慈濟外,還可交給弱勢的拾荒老人。
一開始,他們的計劃沒有知名度,只能靠著幾個人,在茫茫大海裡撈針。
但他們的努力,終於被社會大眾看見,不但上了新聞,還被轉錄到台大批踢踢(PTT),網站的粉絲人數,瞬間從八十人暴增到上萬人。網站所標出的拾荒老人數目,也從十多人躍升到兩百多人。
他們的第二步,就是在去年七月份推出石頭湯計劃。
他們克難地從朋友、網友、熱心店家手中,慢慢募集到鍋碗瓢盆,連煮飯的地點,都像游牧民族一樣,到處借廚房。
但他們很快發現,這樣的方式做起來事倍功半,於是他們找來了合作的店家,設置定點式的物資募集站。
現在,原本長達好幾個月的募集期間,已經縮短到兩、三週就可以完成。
發展至今,甚至還有販賣生鮮蔬果的店家與他們合作,固定在食物分享會的前幾天,提供賣不完的新鮮蔬果。
但沒有烹調經驗的三位年輕人,下一個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把民眾分享的食品,煮成既健康又美味的食材。
他們從長期關注街友議題的前輩口中得知,一部份街友的牙齒不好,平常吃的食物也偏油膩,據此設計出每個月的菜單。
他們還找來了專職外燴的「總舖師」與早餐店老闆,甚至還有營養師曾拔刀相助。
照顧每個「不得不」的人
這幾個月與街友相處的經驗,讓他們漸漸意識到,許多流落在街頭的街友,其實和一般人一樣,有好人、也有壞人,有些還擁有豐富的經歷。
朱冠蓁說,有些街友曾待過美國、巴西等地,也有人頂著國外碩士的高學歷,但因為生活上的變故,不得不在街上討生活。
「我們希望每個發生不幸的人都可以被照顧到,」朱冠蓁道出了他們發起這項計劃的初衷。
為了讓計劃能夠持續進行,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在大稻埕成立一間實體的友善街友餐廳。
有別於一般的餐廳,他們將提供打工換餐的服務,並在這個實體空間中,供應街友附加價值較高的有機農產品,讓他們到街上販賣,代替獲利不佳又難以銷售的口香糖或玉蘭花。
「我們希望銷售不是基於同情,而是商品的價值,」巫彥德說。
三位年輕人跨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走進了一般人不了解的街友世界,他們靠著熱誠與決心,正一步一步融化台北街頭上冷冰冰的空氣。
---------------------
開路五招
開路青年怎麼做
1.募集多餘的食材,煮好後分送給街友
2.和熱心店家合作,定期募集賣不完的新鮮蔬果
3.不只和街友分享食物,也附上菜單,讓街友與志工互動
4.畫出拾荒老人地圖,讓更多人知道拾荒老人的所在
5.和街友溝通,找到最適當分享食物的時段
你也可以這樣做
1.把社會多出來的資源,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2.善用社會資源,做公益不用花大錢,也避免浪費
3.溝通是互相了解最好的橋梁
4.觀察社會的需求,提出解方
5.提出計劃前,先了解事情的全貌,避免事倍功半
---------------------
朱冠蓁成長路
1989年在高雄出生
21歲︱透過社群網站得知大埔事件
22歲︱讀了《糧食戰爭》,得知公平貿易的理念
23歲︱因洪仲丘案,第一次走上街頭
24歲︱進入台灣公平貿易協會擔任行銷專員;在TED上,分享故事
25歲︱發起「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計劃,共同創辦人生百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