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2014/9/9 「食安問題/回收油機制的4大管理漏洞」

食安問題/回收油機制的4大管理漏洞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9/9
2014-09-05 Web only  作者:黃惠鈴、謝明玲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0909
圖片來源:陳德信
 週四,檢警破獲不肖業者使用餿水油加上皮革廢棄物等,做成油原料,賣給食用油廠強冠和飼料廠進威。 隨著大廠味全自首,及衛福部食藥署公布已有77家使用劣質豬油的廠家,赫見大廠在列,台灣再度颳起食安風暴。
 
「從重、從速、從嚴,絕不寬貸,」去年11月在大統假油風波中上任的食藥署長葉明功話說得決斷。這回他連夜徹查強冠客戶名單,第二天下午,就確定了77家使用強冠劣質油的廠商。

為何原本在資源回收後,應成為「工業用品」的回收油,卻變成吃入口中的食品原料?《天下雜誌》追查發現,在台灣,回收食用油有4大管理漏洞。

食用油的確原本就能回收再利用,但只能作工業用途。台灣區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楊英武指出,家庭或餐廳使用過的油,可以裝桶交給專做油品回收的公司,做成肥皂、潤滑劑、油墨等工業用品,甚至能作成生質柴油。

「但是,它有沒有被好好處理,處理完是不是真的到工業用,這很重要,」楊英武說。

首先,廢棄食用油並不是強制回收項目。

一位了解廢棄物處理的環保人士指出,一般來說,具規模的餐廳,因為廢棄食用油的量大,屬於環保機關認定的事業廢棄物,必須由已向環保單位登記,且得到許可的合格廢食用油處理業者來回收。

環保局也會稽查回收後的用途,「但是,每個縣市環保局稽查的頻率、方式不一,」這位人士觀察。

其次,油品雖有回收,卻不見得是交給合格的廠商處理。他指出,中小型餐廳的廢棄食用油量較少,除了將廢棄油交給清潔隊回收,也有餐廳會私下將廢棄食用油交給非合法登記的回收業者。這類業者明顯成為稽查的漏洞,環保單位更難掌握業者回收廢食用油後的用途。

這位環保人士更感慨,就算是合法回收處理廠商,也可能與非法業者合作,不當使用回收廢棄油。

第三,這次傳出劣質油成分中,含有皮革廢棄油脂,也凸顯對這些廢棄皮革油脂的管理漏洞。這位人士指出,皮革的油脂是不是廢棄物看各廠商認定。若廠商將這塊當作副產品轉售其他公司,那就不屬於廢棄物,環保署也就追查不到。

最後,到了使用油原料的食品廠或餐廳,食藥署雖會定期抽查,但如果業者有心隱瞞,食藥署也缺乏進一步追查的權限。

「今天若有人刻意要違法或是刻意隱瞞的時候,其實只有檢調介入,才有調查權,」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簡任技正王德原說,衛生單位的人稽查時,如果業者出示相關資料,能佐證說法,也符合法規,衛生機關就算懷疑也沒有著力點。

這次的事件,顯示食用油的非法來源意外地「多元」,從豬皮、雞皮,到廢棄食用油等,都可能成為入口的食品原料。

葉明功指出,政府已經邀集環保署、農委會、衛福部等,跨部會商談如何杜絕回收油進入食用油。年初,食管法才修法通過,加重對不法業者的懲處力道。

最嚴重的狀況是,業者除了被勒令歇業,甚至可能面臨五年刑期,還要被追討不法利得十倍罰鍰。

劣質豬油事件可能成為食管法修正後第一件嚴懲的食安重大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