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為自己創造無限機會與價值!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9/25
2014-10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彼得‧提爾、布雷克‧馬斯特
複製別人的模式比創新事物容易。做大家都知道怎麼做的事、提供更多熟悉的東西,這是由1到n。不過如果只複製前人的路,就無法學習到他們的精髓…
特輯
我喜歡問面試者一個問題:「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這個問題直截了當,聽起來簡單,其實很難回答。從知識上來看,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因為學校教的是大家都認同的知識。從心理層面來看,這個問題也很困難,因為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提出非主流的看法。才思敏捷的人已經很少了,擁有膽識的人比天才更難找。
我最常聽到的回答有:
• 我們的教育制度崩壞,急需修改。
• 美國卓越超群。
• 這個世界沒有神。
這些都不是好答案。前兩個答案或許是對的,但很多人會認同。第三項答案只是在熟悉的辯論會中選定立場。一個好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形式:「大部分人都相信x,但事實卻與x 相反。」我會在這章後面提出我的答案。
這個反主流的問題和未來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未來是所有還沒發生的時間的集合。
但未來的獨特和重要並不是因為事情還沒有發生, 而是未來的世界與今天不一樣。從這個意義來看,如果100 年內社會沒有任何改變,那未來就在100 年以後; 如果10 年內社會出現巨變,那未來幾乎伸手可及。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但我們知道兩件事:未來大不相同,而且必定是從今日演變而來。反主流問題的眾多答案就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現在,而好的答案是讓我們窺見未來最好的方法。
進步不會自動產生
想到未來,我們都希望是個進步的未來。進步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水平或延伸式的進步(horizontal or extensive
progress),這種進步是複製已經成功的方法, 也就是從1 到n;第二種是垂直或密集式的進步(vertical or intensive progress),這種進步是開發新的事物,也就是從0 到1。水平式的進步很容易想像,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它的樣貌 ;垂直式的進步比較難想像, 因為要做別人從沒有做過的事。如果你從1 台打字機生產出100 台打字機,這是水平式的進步;如果你從1 台打字機做出1 台文書處理機,那就是垂直式的進步。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水平式進步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就是把某個地方的事物大量複製到每個地方。中國是全球化的典型範例。中國訂出20 年計劃,要成為今日的美國,中國複製所有已開發國家成功的事物,直接搬到中國,包括19 世紀的鐵路、20 世紀的空調、甚至是整個城市規劃,全盤照抄。他們也許省略其中幾個步驟,例如不鋪設固網,直接發展無線網路,但這還是複製。
如果要用一個詞描述垂直式進步, 那就是「科技」(technology)。幾十年來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使矽谷成為科技之都。但是科技不只局限在電腦,正確的說,任何新的、更好的做事方式都是科技。
全球化與科技發展是兩種不同的進步模式,可能同時發生,也有可能只發生一種進步,或是全部沒有進展。例如,1815 到1914 年間,科技發展和全球化均快速推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71 年季辛吉訪問中國重啟中美關係的期間,科技發展迅速,但全球化的進展不多;1971 年之後,我們看到全球化加速,但是科技進步有限,多半只有資訊科技的進步。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想像數十年後全球會更融合、更相似,連我們的日常用語也顯示我們某種程度相信科技決定歷史,例如我們把世界分為所謂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意味已開發國家已有成就,而較貧窮的開發中國家只需要隨後跟上就好。
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說法。我對前面反主流問題的答案是:大部分的人認為全球化將定義未來世界,但事實是科技發展的影響比全球化更大。如果沒有科技進步,當中國未來20 年的能源產出增加1 倍時,汙染也就會加倍;如果印度上億家庭都仿效美國的生活模式, 只使用今天的技術,也會造成重大的環境災難。在世界各地複製舊方法來創造財富勢必會導致經濟崩壞,而不會創造富裕。世界資源匱乏,沒有新科技為奧援的全球化不可能是永續發展的方法。
從歷史來看,新科技從來不會自動產生。我們的祖先活在靜態、零和賽局的社會,掠奪別人財物占為己有就算是成功,絕少開發新的財富,長期下來一般人的生活還是很難擺脫極度的辛苦貧窮。社會從原始農耕生活開始,到中古世紀有了風車,16 世紀發明星盤,這1 萬年來僅有零星的進步。直到1760 年代出現蒸汽引擎, 現代社會突然經歷一連串的科技進展,一路進步到1970 年左右,這些科技進展留給我們更富裕的社會,所創造出的財富遠超過過去任何世代的想像。
沒有一個世代像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輩,期盼會持續進步,1960 年代末期盼1 週工作4 天、能源便宜到不用錢,還有可以到月球度假。但這些都沒有發生,智慧型手機讓我們分心,也讓我們忽視我們的環境還是很落後,事實上,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只有電腦和通訊在大幅進步。這不是說上一代想像的美好未來是錯的,他們只不過不該期待事情會自動發生。現在我們面對的挑戰是,不但要想像新科技,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把想像的科技創造出來,使21 世紀比20 世紀更和平繁榮。
創業思維
新科技常常來自新的冒險事業,新的探索嘗試,也就是新創事業。各個領域都有新創的嘗試。政壇有開國元老、科學界有英國皇家科學院,在商業界則有第一個開發出商用積體電路的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叛逆八人組,處處可見一小群人因為使命感而結合,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為什麼總是由一小群人開始改變,最簡單的解釋乍聽之下不太正面,這顯示新事物難以在大型組織中發生,但是要靠一人一己之力更難。官僚組織的行動緩慢,而既得利益者不願意冒險。在無法運作的組織裡想要升官加薪,告訴別人你在工作,比真的捲起袖子做事更重要。(如果你的公司是這樣,你現在就該辭職離開。)另一方面,天才雖然可以獨力完成經典的藝術或文學作品,卻不能獨力創造整個產業。新創事業的運作原則就是必須和其他人合作完成工作,而且組織要小到能讓所有事情順利運作。
正面來看,新創事業是說服一群人一起規劃建立一個不同的未來。新企業最重要的優勢就在新思維,新思維甚至比聰明更重要,小規模才有思考的空間。 這本書所要談的,就是成功創新必須要問、也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接下來的內容不是一份簡介或知識手冊,而是一個思考練習。
因為新創事業要做的事,就是必須質疑你的構想,從零開始重新思考。
每個創新都是全新與獨特,沒有任何權威專家能開立明確的創新配方,在那些成功者身上發現最強而有力的共同模式,就是成功者能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