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2014/9/3「四兆的夢魘 28條人命的骨牌效應」

四兆的夢魘 28條人命的骨牌效應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電子報                        2014/9/2
2014-08-06 天下雜誌 553   作者:陳良榕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0903
圖片來源:劉國泰
 大高雄的五大石化工業區,年產值高達五千億台幣,更掌握一萬多個就業機會。民怨沸騰,高雄人真能將石化產業「請」出去?
 
在高雄奪走二十八條人命的罪魁禍首,是條二十多公里長的地下輸氣管。一艘停泊高雄港的化學運送船,藉此將船上的丙烯加壓輸送到李長榮化工大社廠,因途中經過人口稠密的前鎮、苓雅及三民區,造成重大傷亡。

然而,高雄市環保局表示,該廠其實另有一條丙烯輸氣管,連接到相鄰的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五輕),卻未運作。

也就是說,榮化生產所需的主要上游原料,竟然未由近鄰中油供應,反而千里迢迢地從國外進口。

這是釀成這場悲劇的遠因之一。

然而,為何榮化要捨近求遠?

「就是因為最近五輕停產了,」資深石化產業專家、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解釋。

原來,這座台灣在麥寮六輕之外,規模最大的石化原料生產基地,每年可產出五十萬噸乙烯、二十五萬噸丙烯的五輕,今年七月歲修結束,至今仍未復工。顯然正為即將到來的關廠大限預做準備。

這是不管在台灣環保史、石化產業史,均堪稱轉折點的重大事件。

一九九○年九月,當地居民多次流血抗爭後,時任行政院長的郝伯村帶著上千名鎮暴警察夜宿後勁,並承諾二十五年後(二○一五年)遷廠,換取五輕順利動工。

眼見政府承諾的關廠日將在明年到來,中油總經理陳綠蔚不久前公開宣布,原本有六十餘座工廠的五輕,截至今年五月底,僅剩十六座工廠還在運作。廠區內由中油和荷蘭殼牌合資的潤滑油廠──中殼公司,也將在九月吹熄燈號。

也因此,《天下》訪問的多位石化業人士,均推測這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石化工安事故後,政府、中油極可能「順水推舟」,讓五輕提前遷廠,紓解高漲的反石化民怨。

而與五輕緊密結合、四十年來唇齒相依的大社工業區,則可能是下一個受波及的「受害者」。

這裡集結了台灣多家知名廠家,包括榮化、長春集團旗下的大連化工,以及中石化、國喬石化、台灣人纖等,是年產值高達七百二十億台幣的南台石化重鎮,也是多年來高雄環保抗爭的重點對象。

環保團體堅稱,時任經濟部長的江丙坤曾於一九九三年承諾,大社工業區將與中油五輕一併遷廠。然而,高雄市政府至今僅核准在二○一八年將大社工業區降編為不能有高污染工業的乙等工業區。被當地民眾認為是緩兵之計。

該區廠商,也無人有遷廠準備。

民怨餘震 將加速遷廠

然而,這二十八條人命的重大代價,極可能讓在GDP與環保之間舉棋不定的中央、地方政府,從此下定決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次事件會是一個打擊,」一位大連化工主管承認。

發跡自大社工業區的大連化工,歷年每股獲利高達二、三十元,有「石化資優生」之稱。該公司近年跟隨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積極在海外擴張,在新加坡、中國遼寧、江蘇,有多處新廠投產。

而該公司的高雄新廠,雖然主要原料也是丙烯,卻選擇到高雄的最南端,距離大社六十公里外的大發工業區設廠。

「我們這裡都是新拉的管線,用的是最新的防蝕技術,而且都沒有經過市區,」長春集團發言人、長春人造樹脂總經理蘇士光說明。

林書鴻看中的,是旁邊的中油林園廠。該廠的「三輕」建於十大建設時期。近兩年為了因應五輕退役,中油投資近五百億元,在林園就地更新、擴建全套煉油設備,成為生產效率更佳、更環保的的「新三輕」,將取代北高雄的五輕,成為中油體系未來的中流砥柱。

如同大連石化,已有多家石化廠到林園周邊設新廠。這象徵高雄石化群聚,向南方、郊區遷移的漸進趨勢。只不過,這次的爆炸事件,勢必大幅加速這個進程。

根據經濟部統計年報,台灣化學工業產值高達四.四兆台幣。其中,約有七成由台塑體系貢獻。

以高雄為核心的中油上下游體系,僅佔了三成左右。但這場公共安全悲劇,以及後續巨大的民怨餘震,卻可能衝擊整個石化業的四兆產值。

摩根士丹利證券八月一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指出,要提防公眾對石化業的反感,延伸到其他公司,如台塑集團。

其實,從氣爆次日股市,已可見端倪。台塑四寶的股價,一開盤都大漲,但最後卻下跌收尾。

何耀仁分析,外資一開始單純地認為,中油受害對競爭對手台塑有利,但後來發現死傷規模空前,「又擔心會不會變成(石化業)全面停工,所以又跌下去。」

這擔心,最後會不會成真,不少石化業者、環保團體,都屏息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