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2014/9/3「【最新上線】葉家興:台灣消失的679萬人」

【最新上線】葉家興:台灣消失的679萬人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電子報                        2014/9/2
2014/09/01
作者: 葉家興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0903


祖父母兩年內先後離世,回歸大地的時候都逾九十高齡。如果自己也有那樣的福報,還能目睹民國的第三個五十年,也就是民國150年的社會。

行政院國發會日前完成「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年至150年」,這種兩年一次的官方幕僚報告,幾乎讓普羅大眾對少子化、高齡化之類的警語,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然而,來去匆匆的內閣顯然無暇關注這百年大計,「兒孫自有兒孫福」一定是他們信奉不渝的座右銘。

民國150年是該份報告的最終推計年份。一如以往,報告出爐在媒體上有幾天的熱度:「兩年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八年後總人口負成長」……。但僅僅到此為止,遙遠的事吸引不了官員、媒體、名嘴,互相毀滅的過程沒有回頭路,人在江湖,需要的子彈必須快、狠、準。

報告裡一樣有高、中、低三個假設版本的推計。官方數據最悲觀的估計是,民國150年,台灣人口會比今日減少679萬人(最樂觀的話也會減少415萬人)。如果,這個版本的假設確實成真,那麼,屆時台灣人口將回到1660萬人,跟我進小學那年的台灣人口一樣。

但除了「總人口」一樣之外,兩個1660萬人口的台灣社會,有著天壤之別的面貌。民國65年適逢龍年,全年有42.5萬新生兒呱呱墜地。民國150年(小龍年),低推計的出生人數只有5.6萬人,比去年大台北出生的人數(6.2萬)還少。更驚人的是,民國65年,65歲以上人口只有60萬;民國150年,這個數字膨脹到730萬。

想想看,1660萬的人口裡,住著730萬高齡人口(包括我,如果還在的話)。而14歲以下幼年人口,不到100萬(包括我的曾孫,如果有的話)。目前的2600多所小學如果沒有關門,每校每年只有25個學生。

去年出生的19.9萬人之中,也許其中一人會在民國150年成為人中龍鳳,坐上總統、行政院長的大位。然而他/她窮盡人類歷史,也無法從中找到線索,如何治理老態龍鍾的國家。

到時,國家稅收主要來自810萬(比現在的1730萬腰斬)青壯年人口,卻要支應730萬高齡人口的退休年金、長期照護、健康保險……的移轉支出。面對捷運車廂裡近半數的博愛座,這種捷運必然開得很慢,慢到「捷」字是否應該換掉,730萬人辯論不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誰主大位誰崩潰?

少子化、高齡化原本都不是問題,而應該是成熟、富裕社會的恩典。但像保時捷跑車一樣瞬間加速的少子化、高齡化所造成的急遽人口失衡,比「冰桶挑戰」讓血管收縮的力道還強勁萬倍,十足成了財政破產、國力衰竭的詛咒。

美國1.93的生育率被《華爾街日報》稱為人口懸崖,日本為1.32的生育率設立「少子化對策擔當大臣」的內閣職位,而我們為1.06的生育率提供口舌服務(lip service),還花一百萬獎金徵選「看了就讓人想生小孩」的標語。(還記得獨獲百萬的標語嗎?一個字價值近萬元,千萬要記住喔:「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

我們的官員對年輕人不婚晚育的癥結,沒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他們放任房價一路上揚,薪資一路下滑。他們不知道年輕世代面對的兩難是:「有工作的地方住不起,住得起的地方沒工作」。他們不重視「生兒育女及照顧養育公共化」的呼聲,他們喜歡設立移轉支付給高齡人口,而非給幼年人口。前者雖然已經不是納稅人口,但手上有選票;後者雖然是下一代的納稅人口,是未來社會的集體資產,但現在手上沒選票。

沒有足夠的嬰兒可以替代老化的人口,那麼訴諸「國際淨遷徙」(移民)是可行之道嗎?「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中早已指出,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改變了勞動力結構,為了維持勞動市場的規模、活力與競爭力,外來移民成為富裕國家無奈的需要。

六月中出版的《財星》(Fortune)週刊中,也有一篇「人才戰爭」(talents war)專欄文章「移民:美國的就業創造者」(Immigrants: America’s Job Creators),以具體數據破除了美國人對移民搶工作的錯誤迷思。移民非但不是美國人工作崗位的威脅,反而是大規模就業職位的提供者。財星五百大企業中,有超過四成的創辦人是移民或其子女。

移民雖僅佔現時美國人口的12.9%,近年全美新創公司卻有28%是由移民所設立。換言之,移民創設公司的機率,是美國本地出生公民的兩倍以上。此外,移民在高通(Qualcomm)、默克(Merck)、奇異(GE)、西門子、思科等大型企業的研發也扮演關鍵角色,因為這些公司的專利有60-72%是由移民所貢獻。但美國現有的移民簽證卻不是十分開放,也難怪杜克大學的沃華(Vivek Wadhwa)教授在《移民大出逃》(The Immigrant Exodus: Why America Is Losing the Global Race to Capture Entrepreneur Talent)書中認為:「美國正在失去一項重要的成長引擎。」

如果美國的移民政策還「不夠開放」的話,台灣的移民政策簡直是「關緊大門」了!

清大校長陳力俊也曾在〈漫談清華故事-新移民與楚材晉用〉文中提到,戰國時代之秦國起用「外國」客卿而富國強兵、一統天下;蒙古人、滿州人善用漢人而奠下元、清兩朝基業;而張忠謀、林百里兩位企業家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也是「楚材晉用」的好例子。他認為,重視世界級人才的延攬、優秀僑外生及陸生的招攬與留才,教育投資方可達到最大效益。

心血來潮式的生育口號搔不著癢處,關緊大門式的僑外陸生政策如自廢武功。執掌國發會的管爺要更「男子漢」(爺們)一些,把幕僚報告的警語當火燒眉睫的災難來辦,快點幫台灣尋找即將消失的679萬人。否則明年開始青壯年人口減少,不立馬抓緊時間,把大事當大事辦,也許公元2015年就是台灣的萬曆十五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