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2014/5/12 「TEDxTaipei許毓仁:不創業也要有創業家精神」

TEDxTaipei許毓仁:不創業也要有創業家精神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4/5/7
/楊雅筑


能力雜誌電子報 - 20140512


當公務員才是鐵飯碗?但又不甘心開始工作只為退休?

進上市櫃的大公司才能擁有百萬年薪?可是自己當老闆才是從幫人賺到自己賺?

許多人在該上班還是開除老闆、搞創業的兩難中迷惘;多數人創業的問題百百種,大嘆成功的模式無法模仿複製;更多上班族的困難是,不敢踏出離開辦公室框框的第一步。

為此,TEDxTaipei 創辦人許毓仁提出,「今天我們談創業,其實不是指每個人都應該去創業,或是只有乖乖上班與冒險創業2種選項,而是,每個人就算不創業,也應該要有創業家的精神和態度。」

什麼是創業家的精神?彼得‧杜拉克曾說:「創業精神是一種行為,而非人格特質;他們藉著創新,把改變看做是開創另一事業或服務的大好機會。」

許毓仁則解釋,創業家精神是︰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能夠創造新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發明工作,「我認為未來的人最重要的3種能力是︰1.學會開創;2.建立社群;3.接受失敗,這3項能力正好可以套用在任何領域的創業,而開創是最重要的一點。」

學會開創:自己發明工作的世代來了!

一般人對於工作的定義多半是,學校畢業後,在人力銀行平台上打開履歷、投遞履歷,接著等待面試、等待通知、等待上班;然後當你錄取了,工作就是︰完成老闆交代的事情,等著年終考績領獎金、等著每年被決定該加薪3百還是5百。

但是,你曾經思考過,如果離開現在的職場,你還能不能過得更好?你想像過如果有一天被開除了還能不能活下來嗎?或者,你有沒有夢想過,自己創造一份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許毓仁表示,多數人對於創業這件事,詢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離開現在的職場,我會不會餓死?我該怎麼說服我的父母親、怎麼面對朋友和另一半?他舉自己的經驗為例,從小在夜市裡長大,父母就是最好的創業家;當兵前到中南美洲,跟著古巴革命家切.格拉瓦(Che Guevara)的足跡行腳半年;退伍後流浪到美國舊金山,和朋友開始創辦網路公司,一路從23人的小公司成長到60人;幾年後回到亞洲,先後經歷了上海、台灣不同的職場環境,還曾在Nike公司擔任教育訓練專員;2009年辭去工作,創辦TEDxTaipei,投入非營利組織至今;2014年,又和朋友另外創辦MakerbarTaipei,開始關注3D列印產業。

許毓仁指出,現在這個世界的工作樣貌多到令人難以想像,傳統的工作軌跡真的不是唯一選擇,「多數的上班族可能不知道,離開工作職場這件事情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真的不會死!即便可能失敗,但是你最終會活出更適合自己的樣子。當你不斷開創、突破、再重建,以創業家精神實踐『自己發明工作』這件事,就沒有人可以幫你定義工作『應該』是什麼樣。」他也提醒,對於創業有想法的人,應該越早行動越好,因為,大部分繼續留在公司工作的人,待得越久機會成本就越大,尤其當升遷到一個地步,會漸漸失去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就更不想要離開了。

別等老闆告訴你要做什麼

「然而,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我不是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開除老闆跑去創業,而是每一個在公司上班的人,都要有創業家的精神。」許毓仁強調,每個人都不應該把現有職場當養老的地方,而是把這份工作當成開展下一份工作的可能性場域,並且,別只等老闆告訴你該做什麼。

例如,一位負責管理社群的員工,如果只是等待老闆告訴他,應該在臉書上張貼訊息、應該辦活動吸引更多粉絲,他只是完成任務的機器人,「這也是大部份的人從這個工作換到下一個工作時,只是從3萬變成33的原因。」許毓仁犀利的指出,「我的意思是說,假設老天給你一杯『檸檬汁』,不要只覺得︰好酸!你可以去找『糖』把它調得甜一點,或者你可以找到喜歡檸檬汁的朋友,願意幫你一起喝,我覺得這是所有上班族應該要有的心態。若等著老闆叫你做什麼才行動,最後會失去競爭力,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真正懂得開創工作價值的員工,會主動提出創意、告訴老闆「目前可以做些什麼、想要做些什麼」,更甚者,規劃、描繪未來的執行策略。

「就像創辦TEDxTaipei 時,我跟所有同事說,我不幫每個人設KPI,你的KPI就是你把自己做到最好,然後告訴我︰你要做什麼?當你主動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然後告訴你的老闆你還可以做些什麼,可以創造一些什麼,你就是職場裡的創業家。」許毓仁表示,具備創業家精神的人,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懂得自我管理,並對工作的願景超乎一般人的渴望,「那是一種捨我其誰、非做不可的特質,要有很強烈的意念,強烈到必須用創業告訴大家︰你想要做這件事。」

建立社群:夥伴能同甘比共苦更重要

當你開始創業,不管是籌措資金、找投資人、尋覓地點等大事,或者公司登記、銀行開戶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問題可能多到你沒有時間好好思考。「這時候,建立好的社群有助於幫助問題迎刃而解。」許毓仁解釋,一個創業者在尋求志同道合的夥伴時,就像在吸引更多參與者,歸納並建立一個社群,讓他們參與改變,利用社群讓力量更強大。TEDxTaipei為例,最重要的工作是策展,而策展應該是一種「Pull Media」,就是吸引式的媒體,而不是像過去是「Push Media」,只是傳播,不分男女老少推給所有的人。也就是說,當你提出一個觀點之後,如何利用被你說服的聽眾,讓他們參與改變,那也是策展的2.0,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哩路、策展的下一步。

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說,創業夥伴需要能同甘共苦,許毓仁卻強調,找到能「同甘」的夥伴比可以「共苦」的夥伴更重要,「因為創業初期,一起打拼的夥伴很容易有共患難精神,『共苦』可能是簡單的,但是等到要『同甘』的時候,例如利益分配時,反而會產生困難。這時候,團隊有共同的信念很重要。」

許毓仁說,「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但創業者必須讓大家了解彼此都是為了共同的任務、使命,讓它變得更好,大家可以關起門來大吵一架,但最終對外得產生一致的意見。並且,要讓創業夥伴們知道做決策的過程是透明的,是可以共同參與的,大家自然可以凝聚共識。」

接受失敗:實驗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當你具備創業家精神;當你能拒絕等待別人告訴你該做什麼,而以行動實踐創意;當你找到適合的夥伴,並建立起內外部社群;當你擁有好產品和創新技術,你還需要了解競爭的生態系統,建立一套商業模式。

「不過, 我認為商業模式是要不斷try、不斷去想像的,它很難完全符合創業者一開始的想像,需要你很快的丟出去實驗,然後決定可不可以再繼續發展,邊走邊調整,真的有一點像是在做實驗吧,而實驗通常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這意味著想創業就得接受失敗。」許毓仁說。

「我自己在創辦TEDxTaipei、投入非營利組織時,有朋友會問說,為什麼要放棄外商公司大好的前程和安定的環境而選擇了創業這條困難路?但說實在,我不認為創業比上班困難,即便是替老闆工作,你也會面臨組織裡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得排除萬難才可以往上爬。」許毓仁指出,不同產業成功的know how可能南轅北轍,即便是同個領域,成功的商業模式也很難被完全複製。因此在創業軌道上行走,每天都可能是新的模式,必須不斷實驗,增強信念,克服內心對未來未知與失敗的恐懼。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5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