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形象學】誤踩4個地雷,沒人想真心跟你當朋友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5/8
2014-05
Cheers雜誌164期
作者:李欣岳
圖片來源:50 cc |
每個人都了解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如何自我介紹、破冰寒暄,都是一門藝術。而且,現在你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更早於初次見面那一刻!
還沒見過面,印象來自何處?那就是──來自虛擬空間中的「你」。
「社群網站普及,讓人際關係變得很扁平,」網路行銷專家、關鍵數位行銷總顧問織田紀香指出。他認為,以前要接觸一個陌生人,態度得很謹慎,但社群網站出現後,可以先在網路上「做功課」,看對方有哪些共同朋友、最近在做什麼、休閒興趣為何,等於「在見面前,已先在網路上有了初步了解,甚至套上一個框框。」
這個現象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既然個人「數位形象」的影響力已經先於真實生活中的面對面,這就成為上班族無法迴避的課題。
事實上,第一個會從個人在數位介面上的表現,解讀其能力、態度,並且建立評價的,就是企業。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請研究員從Facebook照片、塗鴉牆、留言與興趣等面向,回答有關受測者「這人可靠嗎?」或「他情緒有多穩定?」之類的問題,6個月後,再將這項評比與受測者的工作績效評估對比。
結果發現,在Facebook上呈現出的形象,和工作表現高度相關,像是做事認真、待人和善、求知欲強烈等工作特質,都能得到印證。
主導這項研究的北伊利諾大學管理學教授克魯普(Don Kluemper)指出,因為Facebook的使用形式,讓人很難掩飾個性,使Facebook可成為有效的工作態度觀察工具。
調查機構Jobvite也曾發布報告,美國93%的雇主,會瀏覽求職者在社群網站的資料;21%的求職者,透過社群網站找到理想的工作。
換言之,上班族在社群網站上自我經營形象,已不只是閒暇時的「選擇題」,而是直接和求職、工作表現連結。
既然經營數位形象的必要性已無庸置疑,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出擊。
地雷1. 使用虛擬個資》正解:請留下可被公開追蹤的線索
首先,針對最多人使用的Facebook,最好用本名經營,並可適度放上更多公開訊息,讓其他人在網路上搜尋你的名字時,能夠先跳出由你自己提供的資訊。
除了學經歷這些固定元素外,舉凡工作心得、趨勢觀察、時事評論,能展現自我想法、價值觀的資訊,都可以考慮公開讓每個人看見。甚至,能夠展現多元興趣、精采生活、重視家人的照片與心情,都能為自己的數位形象加分。
一旦開始這樣經營,往後別人在網路上要搜尋你,最先跳出的結果,就是經過自我管理後的形象。
這樣的結果,和將所有Facebook資訊設定為只能讓朋友看到,以至於別人搜尋你的名字時,資訊可能全來自其他人的介面,跳出來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內容相比,對數位形象更有加分效果。
此外,這類發文被朋友按讚、回應、轉貼之後,能被朋友的朋友看到,進而吸引更多人前來與你互動,或是提出加入好友的要求。在這過程中,很容易聚集更多同樣想法、觀點與價值觀的新朋友,進而開啟出各種新工作、新合作、新人際圈的交流契機。
地雷2. 無止盡的負面情緒》正解:傳達自己「正向」、「有想法」
織田紀香建議,提升數位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實專業,「讓人覺得你很有想法,因此接近你。」至於情緒性的抱怨、批評,最好不要放在社群網站上,若真的不吐不快,也要記得改成限摯友或家人閱讀,以免不認識的人搜尋後,在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先將你貼上「負面思考」的標籤。
三立新聞台主播徐裴翊經營Facebook的方式,很值得參考。目前,除了個人帳號外,她另外還有一個近10萬人加入的粉絲專頁。「我也不想看到很情緒化、很負面的文字,同理心考量,就不要去製造,」徐裴翊指出。
2012年加入三立之前,徐裴翊曾在緯來體育台擔任過6年主播。她經營粉絲頁的原則,是分享真的對自己有幫助、感到開心的事。所以,包括各種運動賽事,或是跑步心得、出差旅行見聞、庶民美食等資訊,都成了她分享的內容。
經營3年下來,讓她的粉絲頁成為關心體育賽事、選手表現、熱愛跑步等運動迷聚集討論的地方。當中討論往往也極具深度,內容有球員生涯紀錄、各種運動的訓練方式等,也為她塑造出正面、陽光、熱愛運動的鮮明形象。
相對地,另一個個人帳號則是徐裴翊用來關心朋友動態、分享各種情緒的管道,只限好友閱讀。
一般上班族也許未必需要另開一個粉絲頁,但是透過公開分享的資訊,提升數位形象,並以此吸引同好成為朋友,則是同樣的心法。
地雷3. 社群選擇太過單一》正解:利用LinkedIn及部落格更能凸顯專業
除了Facebook,「部落格或LinkedIn對人資的參考價值更高,」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國際事務暨公共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商宏智顧問(DDI)亞太區資深顧問萬子綾指出。
她分析,LinkedIn上有許多關於工作能力的描述,如同線上履歷表,對人資在找人時幫助最大。此外,若能以工作專業的範疇來經營部落格,展現出專業資歷、觀點,也都能為自己在應徵或成為獵人頭對象時加分。
說到用部落格為專業形象加值,雄獅集團欣傳媒社群發展部資深總監吳建誼是個好例子。以「工頭堅」為名經營部落格的他,可說是台灣最具知名度的旅遊部落客之一。
經常在部落格分享各國歷史、人文典故的吳建誼,擁有國際領隊執照,每次由他負責帶團的成員,經常都是定期瀏覽他部落格的網友,同質性極高。這使得吳建誼帶的團能有別於其他旅行團,團員行程自主性更高,有些旅程特別具備藝文氣息,在網路上十分搶手。
地雷4. 造假、談論偏激》正解:把自己當「策展人」,尊重不同聲音
「隨著社群網站發展,每個人都要有『內容策展人』的觀念,」吳建誼指出。他認為,網路上有非常豐富的資訊,自我經營的重點,反而不再是新創什麼內容,而是能在繁雜的資訊中,編輯整合出對別人有用的觀點,就好比是一場展覽的策展人,能夠提出自己的主張,讓別人有收穫。上班族不妨設定與工作或興趣有關的領域,每天分享3.5則自己看過的資訊,並加上心得,搭配朋友的轉貼分享,很快就能累積起這個領域的專家形象。
萬子綾另外有幾點補充。第一,個人經歷愈完整愈好。例如,獵人頭公司在尋找行銷主管人才時,會在LinkedIn上特別搜尋在可口可樂、耐吉、寶僑等以行銷見長的企業相關經驗,所以最好把有關的關鍵字放進經歷描述裡。
第二,資訊務必真實正確。她舉例,人資協會內的會員企業,就曾發生一位應徵者的學歷填「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結果透過Facebook上封閉式的人資社團,向其他同屆畢業的人資主管查證,發現資料造假,自然就不考慮任用。
第三,不要在網路上談過度主觀偏激的想法,尤其是牽涉到政治、宗教、性別議題,因為對企業來說,雇用這樣的員工,會考慮到是否造成其他同事困擾的風險。
當愈來愈多人每天總少不了花個幾小時「玩」Facebook、微博或LINE時,不妨從此時此刻開始,更有意識的經營自己的數位形象。因為它真的只是舉手之勞,卻能為工作與生活大大加分,這樣一舉數得的行動,讓人想要不按讚都很難!
臉書上的你長什麼模樣?
抱怨型
特徵:發文充斥著大量抱怨與牢騷。大到新聞時事,小到和老闆、同事、朋友互動的瑣事,好像不酸別人幾句就很難過。
建議:若真的不吐不快,可把握「廢物利用」原則。將情緒重新包裝成經過反省與沉澱的文字。
例如,原本想說「工作實在爛透了」,可改成「情緒化的主管常是打擊士氣的兇手,好主管應多體諒部屬的辛勞」。把自己的情緒垃圾,變成別人具有參考價值的養分。
炫耀型
特徵:任何吃喝玩樂行程,一定都要拍照與打卡,記錄生活。似乎沒打卡,這個地方就不算來過。
建議:這樣快樂的生活,實在很讓人羨慕。
除了打卡拍照外,不妨針對打卡的地點、餐廳,再分享一些個人的意見與經驗描述,這樣的資訊,對別人更有參考價值。
自戀型
特徵:相簿裡,放著大量自拍照片,同一個角度,得拍上幾十張才過癮;或是塗鴉牆上,充滿了個人服飾、配件、包包的分享。
建議:在網路上展現自信是一件好事,但過度自戀,很容易被別人解讀成自私、自我感覺良好的個人特質。除了自拍照,可再增加像是團體照片、生活與工作心得等其他類型的分享。
自言自語型
特徵:喜歡寫一些別人看不懂的心情文字,或是沒有個人照片,只有純文字,在Facebook上低調到不行。
建議:在別人眼中,這樣的人很可能被認為是過於孤癖、自信心不夠。
要轉變這個形象,可以先從分享有趣、有用、有觀點的文章開始,讓別人能從更多角度了解你。
言之有物型
特徵:發言有組織、有條理,常有獨到意見,或是在轉貼文章時,再加上自己的評論,也很積極去回應朋友塗鴉牆上的內容。
建議:這種做法很快就能聚集到價值觀相似的好友。但針對政治、宗教、性向等議題,建議最好少做過度主觀、強調個人喜惡的評論;與朋友在Facebook互動,也盡量避開「我對就是你錯」式的辯論,改以討論或交換觀點的語氣進行。尊重不同立場,才會讓自己更受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