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2015/6/30 「上班疲勞的元凶!是早餐吃錯了?」

Manager's Life

上班疲勞的元凶!是早餐吃錯了?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30 
2014-09-15 00:00 整理‧撰文 陳芳毓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 1


你早餐通常吃什麼呢?是匆忙抓起昨天晚上買的菠蘿麵包和奶茶,到辦公室再吃?是坐捷運時,順便在路邊買個飯糰配豆漿?還是乾脆不吃?

根據中山大學調查,63%受訪者偏愛西式早餐,例如:麵包、三明治、蛋餅、漢堡、奶茶等;另外36%則喜歡中式,包括:飯糰、蔥油餅、豆漿。

這種早餐組合有幾個問題:首先,大腦在早上需要蛋白質來啟動,雖然早餐裡有蛋、漢堡裡有肉,但煎炸的烹調方式會使食物吸附過多油脂,熱量過高。第二,麵包和奶茶含糖過多,會使血糖突然升高又急速滑落,正是導致容易疲勞、無法專心的元兇。

如果你以為不吃早餐可以減肥,那更是誤會大了。

《賣尬!怎麼吃都瘦》指出,人體代謝功能是從每天吃下第一口食物後才開始,愈早吃早餐,代謝時間愈長,才瘦得快。而且,空腹太久反而會引發胃病,得不償失。

早餐,是一天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午、晚餐吃得再好,都無法取代早餐能提供的營養。因為,經過前一晚長時間的睡眠,你的身體需要新能量來迎接新的一天,大腦也需要正確的「神經傳導物質」來重新啟動。

《吃對了才有好情緒》指出,合成情緒傳導物質的重要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葉酸等。早餐吃得對、吃得好,接下來一整天都會精神充沛。

《從40歲變回28歲的逆轉魔法》作者馮云建議,一起床,可以先慢慢喝500cc略高於體溫的溫水,就像是起床後先幫腸胃洗澡,有助新陳代謝,也幫身體啟動,之後再吃早餐。

《吃對了,才有好情緒》指出,早餐應包含非精緻澱粉(例如五穀飯)、優質蛋白質(例如蛋、瘦肉)、各色蔬果、牛奶與堅果,才能一整天不疲累。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 2





2015/6/30 「想變成專業工作者?這6種行為絕對不能有!」

職場生涯

想變成專業工作者?這6種行為絕對不能有!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30
2015-06-18 17:40 編譯‧整理 韋惟珊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如果你還不知道該怎麼樣才稱得上「專業」,至少先別讓自己看起來很隨便!

職涯規劃顧問公司Human Workplace執行長、人資專家黎茲.瑞安(Liz Ryan)說,大家對於專業的標準不一,有人認為是「能做到自己的義務」,也有人覺得是「舉止正式合宜」,不論哪一種都還是過於空泛,讓工作者無所適從。

雖然不確定要做到哪個程度,才會被眼前的主管或合作夥伴視為專業工作者,但瑞安發現,大家對於「不專業」的看法倒是頗一致:你做了讓他們不舒服的事。她在Linkedin撰文寫下肯定會讓人覺得不專業的行為,提醒大家小心避開:

1.撕碎你親口答應的承諾

這件事情比你想的還要常發生。就拿招聘人員來說,在跟每個求職者說「會再內部確認,盡快跟你聯繫」這種官方回答之後,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一一通知面試結果?大部分的人都沒有。

不只是面對求職者,回頭想想你面對自己的客戶、上司和同事,那些答應交出的報告,真的都按時遞出了嗎?如果沒有,你應該更慎重看待吐出的一字一句,否則大家會偷偷在心裡幫你貼上「不OK」的標籤。

2.把自己的錯誤推給別人負責

別老是以為自己是受害者。她舉例,某次客戶A說專案無法按時進行,是因為另一個部門同事在扯後腿。但詳細了解之後,卻發現是因為A沒有管好專案預算,早就沒錢讓其他部門配合做事。

當她回頭詢問A時,對方依然抱怨是其他部門的問題,讓她立刻決定取消專案。因為總是抱怨、不檢討自己的人,怎麼會有好表現?

3.做出損傷工作狀態的事

在商務聚會裡,酒類的確是社交的潤滑劑,但狂乾杯、猛灌酒,很容易影響你的精神狀態,連帶降低和客戶對話及決策的品質。因此,寧可謹慎、少喝一點,以避免說錯話,維持職場聲譽。

4.在不必要的時候影響別人的知覺感官

買味道很重的食物在辦公室裡吃,擺明是想讓同事別做事了。在忙碌工作的時候,他們可不想知道你的午餐內容。

除了嗅覺,也請顧及同事們的聽覺。不要隨意大聲講話、大力敲打鍵盤、在會議中咀嚼飲料裡的冰塊,這些都是一種干擾,讓人認為你不夠專業。

5.偷工減料和粗心大意

接電話、回e-mail、完成報告,都是別人檢驗你專業性的時刻,不要漏了應注意的細節,像是清楚說明自己是誰、溝通的目的、確認信件回覆對象、檢查錯別字。多花個幾分鐘留意,專業性會大幅提升。

6.說你公司和老闆的壞話

如果你討厭現在的工作,那就應該離開,而不是領了薪水卻不斷唱衰組織,顯得過於矛盾。畢竟,要是你老闆是混蛋,那你就是接受混蛋工作的那個人,也得負起一部分的責任。

原文出處 / Linkedin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2015/6/30 「ABC每日英文」…… (70)

每日英文

生涯規畫 (career planning)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30
2015-06-30 00:00 內容提供 EZ TALK編輯部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六月是畢業的季節,對許多新鮮人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下階段的career planning「生涯規劃」了。做好生涯規劃的步驟除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之外,也包括設立短期目標(short-term goals)和長期目標(long-term goals)等。

相關字彙:
1.vision (n.) 願景,遠見
2.transition (n.) 轉變
3.option (n.) 選項,可選擇的東西

例句:

1.The first step in career planning is to identify your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找出你的興趣和能力。

2.The career planning center offers services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their career goals.
生涯規劃中心提供服務以幫助學生達成職涯目標。


內容提供/EZ TALK編輯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5/6/30 「本日管理名言」………… (85)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30

領袖和跟隨者的區別,就在「創新」。
Innovation distinguishes between a leader and a follower. 


—— 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蘋果創辦人


2015/6/30 「困境的起點 : 我不知道自己要甚麼。找到自己要甚麼的五個步驟。」

職場生涯

困境的起點 : 我不知道自己要甚麼。找到自己要甚麼的五個步驟。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29
2014-11-01 00:00 作者 Joe Chang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這幾年滿多年輕朋友來找我們,詢問自己生涯或職涯所面臨的困難。

我們通常第一個問題都會問:「你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雖然這是個平淡無奇的問題,可是總發現有九成的人是答不出來的。 這就很弔詭了,一方面想問路,但另一方面卻不知道自己最終想去哪裡。 其中大部分人選擇工作的方法,不外乎看看報章雜誌,看看接下來會流行什麼產業,就決定往那邊走,可是並沒有想過自己往那樣的方向到底是為了甚麼?

我們通常會追問它們:「那你為何從事現在的工作?」

大部分回答不外乎:「因為念會計、念工程、念軟體,所以畢業後當然進會計事務所、當工程師、寫程式。」 可是做了幾年,發現自己沒有很喜歡這領域、薪水可能也不讓自己滿意,或許成就感也不高,加上人生其他層面可能也暫無成就,所以就有很重「卡住了」的感覺。

不過遺憾的是,大部分這些人問我們,反而第一個問題都是「我是不是該去讀碩士?」、「是不是該出國多拿個學歷?」、「該不該多拿個博士?」、「去考公務員好嗎?」、「我該好甚麼證照最划算?」、「甚麼產業有未來,我該換到什麼新領域去?」總覺得一定有條快速道路是自己沒注意到。 只要找別人問問「哪條路最好走」,換線開上去就能平步青雲了。

可惜,這些問題全都問錯方向了。

茫然與不快樂,根源絕對不是因為錢不多或是工作苦悶,也不是換條路就會一切順利。 如果你對工作的認同度不高,薪水帶來的滿足感很快就平緩了。 屆時,豬頭老闆、煩人同事、職場政治、流程不清、部門爭執、沒學到東西等問題,都會讓你又一次放大來看,並重新陷入挫折。 這也是很多人寄望新工作、卻很快又感到失望的原因。 (Bryan對此有寫過一篇衝出「離職-求職-抱怨-離職」的漩渦。 沒看過的朋友建議看一下。)

我們寫過很多次,職場的痛苦,通常都是來自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又押過重的賭注在一個自己不清楚是甚麼的選擇上。 以至於每次嘗試到最後都發現是痛苦的循環。

所以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其實是很重要的課題。

只是,若要問大家到底喜歡甚麼,這確實讓很多年輕人茫然。 因為台灣的教育,從小就沒有鼓勵我們思考「自己要甚麼」這樣的問題。 只是鼓勵我們追隨著一條大人已經規劃好的路線往下走 – 好好念書、好好考試;要考上好的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 等一路走完終於畢業後,才發現路怎麼突然變多了,大人也覺得你自然而然就該自己決定。 可是一下選擇太多,又從來沒學過怎麼選擇,於是就茫然了。

小時候沒人教過,這無可厚非。 可是到了20歲以後,自己就得要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要甚麼。 想不出來,主要的原因其實常都是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太少! 所以對於覺得未來茫然,可是又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喜歡甚麼的朋友,我有幾點建議:

1. 如果很迷惘。 可以的話,盡量讓自己做些短期的實驗

所謂短期的實驗,是選幾個你覺得似乎有趣的領域,讓自己去那邊試試看。 無論是義工、工讀、是兼職的機會、甚至是合作運行一個案子,只要能讓你有機會去體驗一下那個領域,就該試試看。

我碰過好幾次,有年輕的朋友說出一個他覺得好像很酷的方向,然後說自己將來想去。 只是現在沒有相關經驗,所以準備去考證照、讀碩士、或是出國念書。

這其實是不對的! 你怎麼知道花了這麼多準備功夫,最後自己真的會喜歡那工作呢?

所以我們都會鼓勵說,其實你反而應該找個機會真的去那裏體驗一下。 有人會覺得,「我沒相關技能別人應該不會要」。 我倒覺得沒這麼悲觀,你應該還是有些甚麼技能是別人會覺得有幫助的。 實在沒有,offer一段時間免費幫別人做某些事情,也是有機會能一窺究竟的。

有人覺得「免費」幫別人自己不是吃虧了? 要去工作就應該是堂堂正正的正職啊。 我倒也不是要你永遠吃虧。 而是轉換跑道其實是人生的大事。 你不真的去小小參與一段,你怎麼知道那是你真的要的呢? 你怎麼不怕投資半天,最後真進去卻大大失望?

所以,為何不把你覺得有興趣的產業列一下,你可以先盡量成本很低的去試試看。 若是現在公司就有的領域,就去試著認識一下那些部門的人,聊聊他們平常做甚麼。 現在公司沒有的,找個那樣類型的新創公司,offer你專長的技能幫他們一段時間,他們通常也不會拒絕。 或是找個功能類似但非營利的單位去當義工也不錯。

表面看起來,投入時間卻沒拿錢好像吃虧了,可是你其實獲得很大。 因為你透過這樣經驗,真的去體會一下那個領域跟你想的一不一樣。 如果你沒有感受到成就感與投入感,你根本不用浪費時間做更大的投資。 拿短時間來體驗以避免未來長時間的浪費,其實是不吃虧的。

2. 除非你很確定,不然不要念太多

這也是另一個我給很多年輕人的建議。 我們大部分人選系可能是因為分數、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對那個領域有些莫名的憧憬。 可是等我們真的進入那環境,很可能會因為產業文化、或是想像跟現實的落差而幻滅或是水土不服。

越早出來體驗,你越有機會思考自己下一個未來。 最怕是那種一路念到碩士博士,然後發現讀了七八年的東西其實不是自己要的,這其實很慘。 轉跑道不甘心,繼續做又痛苦。 而且一開始沒下定決心,等你又投入三年五年後,你更是下不了決心離開。 然後走到人生卡死後才來思考自己該換去哪裡,不就很慘了嗎?

所以盡快出來工作一下,確定那是自己要的,如果真需要更高的學歷,那再繼續加碼投資吧!

3. 實在不喜歡,不要硬撐

如果你在一份工作中很痛苦。 每天早上想到要上班就難受,時鐘到了五點心情就雀躍起來。 無論是因為環境中的人討厭、文化不習慣、或是工作本身就是不合你意,請認真幫自己思考一下轉換跑道的事情。

大部分人會試著說服自己,因為需要這份薪水而硬撐。 但除非這薪水真的高到不可思議,不然硬撐其實你也撐不了多久。 終究有一天會因為情緒上來而憤而辭職。所以其實最後你一定會離職的。 只是你花在不喜歡的工作時間越多,你自我探索的時間越少、也把離職時間往後推延的越久。 離職時間越往後,找到另一個能讓自己快樂工作的機率也會隨著你越晚行動而越降低,你讓自己徹底卡死的機率也會逐漸提高。別忘了,越年輕做這類調整,終究籌碼是越多的。

另一個順便的提醒,是盡量要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在經濟上受困在「非接受某份工作不可」。 當你毫無選擇時,自然也毫無為自己選擇快樂的權利了。 (擁有選擇的自由,遠比每月多拿幾千元來的更有價值。)

4. 如果還ok但沒有大樂趣,請試久一點

不過,我也要提醒,我前面第3點的意思可不是要你每份工作做兩三天就離職換下一個。 而是說如果你在某份工作上很痛苦,不要以為久了會習慣。 通常只會越來越難受,然後你最後會在衝動下做決策。 而衝動決策通常都是不好的。

但反過來說,如果這份工作沒有很討厭,但也沒有很開心,那我倒建議你應該試久一點。 因為成就感很多時候在我們熟練、能獨當一面、能產生某種價值後,會因此而催生。 所以如果某份工作自己沒有很討厭,那讓自己累積實力,提升熟練度。 很可能當你哪天成為老鳥時,你就發現自己喜歡上這件事情了。 甚至等哪天等你當上那領域的大師時,一群人對你拜服的眼光,更會讓你覺得很棒。

可是請記得古人說的很好:「滾石不生苔」。 你要生苔,就得耐住性子提升經驗值。 若只是隨便試個一兩個月,覺得不好不壞就溜走,那就永遠不會成為大師了。

5. 人生不是買成衣,還是得量身訂做才行

另一個常讓我擔憂的狀況,是很多人來問我們,以為我們有甚麼現成的解答可以給他。

「我覺得工作很辛苦,去考公務員會輕鬆些嗎?」
 「現在app很紅,我該去學coding嗎? 能賺更多錢嗎? 還是去生技更好?」
 「我若想去當PM考證照是捷徑嗎?」

我得說,人生的路其實是靠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選一條路然後以為那是舒服的高鐵可以一路睡到底。 甚至講的極端些,那些別人開好的路其實根本沒有直達車,通常都是堵塞的高速公路。

你要嘛就是在別人開好的路上耐著性子等待、排隊、取得過路費、然後慢慢晉級。 不然就是得自己往內探查自省,找出自己的優勢與成就感,試著走出一條跟別人不完全相同的路。 (參考這篇 : 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這雖然看似辛苦,但長期而言,搞不好才是真正輕鬆的路。

結論

雖然任何決定、任何人生經歷都不會白費,也總能從中體驗到某些東西。 可是,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往往就不會從這些經驗中獲得什麼。 每天無聊的上班下班、盡量躲工作、盡量只做自己會的東西,這樣做了三年五年很可能有些收入但卻浪費了時間。

人生其實不應該是這樣。 工作應該要跟自己的人生目標有所連結才是! 所以請從今天起,好好往心裡探查一下到底自己的長期人生想要甚麼。 就算不知道也沒關係,挑幾個你覺得好像有興趣的事情,找出成本最小的體驗方式。 多做幾次、持續下去,最終你一定會找出答案的!

本文獲「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圖片來源 / Michael Yat Kit Chung via Flickr, CC Licensed

【作者簡介】Joe Chang
識博管理顧問與普錸資訊執行長。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輩子都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的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正確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

這是一個由兩位專案管理諮詢顧問所寫的部落格。 透過生活小事來談理性與管理:人生、愛情、職涯發展,其實都包含分析、決策、計畫與正確的付出代價。 Bryan Joe 將告訴你,如何體驗管理、並變成一種思維習慣。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網站







2015/6/30 「沒注意這五大細節,小心初次見面就被人默默討厭!」

個人成長

沒注意這五大細節,小心初次見面就被人默默討厭!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29
2014-04-16 00:21 整理 謝明彧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你認為「對某人的第一印象」,是從何時開始形成的?

「不是見了面之後嗎?!」

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遺憾的是,實情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日本超人氣心理學專家內藤誼人在《會面的細節等人來教,代價太高》中強調,早在實際見面之前,你給對方的第一印象就已經成形。

決定要和某人見面前你得先做什麼?當然是約拜訪。使用電郵或電話跟對方約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在某種程度上,雙方對彼此的第一印象已在此階段成形。所以,想要給對方好印象,碰面前的交涉可說是最重要的一環。

如果在這過程中已被對方討厭,等到真正見面時就容易有「果然是個討人厭的傢伙」的印象;如果事前讓對方有好感,就容易產生「果然和我想像的一樣,是個感覺很好的人」的印象。最初的印象比我們想像中有更長遠的持續影響,最初給對方什麼樣的感覺,幾乎決定彼此之後的關係發展。

但怎麼做才能形塑出良好的第一印象,內藤提出以下五大準備基本功,不管你是常常要拜訪客戶的業務員,還是生活中與人初見面容易緊張的人,都請務必試看看,讓自己第一眼就受人喜愛,其實一點也不難!

關鍵190%的突發狀況是因為沒準備

很多人在初見面時會很緊張。該如何化解緊張呢?答案就是:事先徹底模擬各種突發狀況,特別是負面的狀況的應對。模擬負面狀況應對的意思是:把可能會發生或可想見的壞事,事先預想一遍,連遲到也包括在內:

.對方(或自己)弄錯見面的地點。

.忘了帶顧客要的資料。

.把對方的名字說錯。

.一頭亂髮就出門。

.被人嫌口臭。

總之,先把時常發生的尷尬場景一一條列下來。寫完後,在一旁寫下自己的預防方法或解決對策。例如,為了不讓對方把見面的地點弄錯,前一天要做再次確認;為了不被對方嫌口臭,最好等會議結束後再一起吃飯。一條一條寫下自己的解決方法。這些事前的準備可以消除大部分的不安。美國聖塔巴巴拉大學的羅納德.阿德拉(Ronald B.Adler)曾說過,只要做三次到六次的事前模擬,就能消除緊張。

關鍵2:沒準備五個有趣話題,別約見面

「如果能讓第一次見面的人開口大笑,就是成功的初見面。」如果對方覺得很無聊,或是覺得跟你說話是在浪費他的時間,就不會出現笑容。因此,最少準備五個有趣的笑話,讓初見面的對象哈哈大笑,是最基本的準備項目之一。

英國首相邱吉爾是知名的幽默演說家。據說四十五分鐘的演講,他通常會花上八小時來用心準備。演說中看起來像是即興反應的玩笑話,其實是事先就想好要安插進演講當中的笑點。

平常最好多蒐集有趣的笑話集,借用裡面幾則輕薄有趣的笑點,把它改編成自己的版本。此外,在雜誌或新聞上看到什麼有趣的事,也要馬上寫在筆記本。如果平常腦袋裡不先存放一些笑話,等到臨時需要用時,笑點是不會自動冒出來。

只要把很多有趣的梗塞入腦袋裡,把它當成靈感,就能創造出新的笑話(在心理學上稱為「轉用」)。即使是很有幽默感的人,所說的話也並非全部都是即興演出,大部分是將自己經驗過或聽來的梗轉用,當成自己的笑話來說。

關鍵3.初次見面,切勿勞駕對方前來

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要找路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假設你約了一個對方不熟悉的見面地點,害他得大費周章前來,那麼在見面之前對方內心八成有「真麻煩」的感覺。如果因此迷路而繞了不少遠路,肯定會變得心浮氣躁。

初見面的情況也一樣,不要勞駕對方前來,你更要自己主動前往。比起一開始就讓對方產生負面的情緒,倒不如先自行吸收這方面的風險。大家不認為這麼做比較明智嗎?如此一來,對方必然會感到開心。為了替對方省去找地點的麻煩,最好由他指定碰面的地點。光是這麼做,就能在對方心中加不少分。

此外,自己前往拜訪對方還可以控制告辭的時間。對於專程前來的貴客,身為主人的一方總不好意思說出:「時間差不多了,你可以告辭了吧?」這番話,但如果是自己前去拜訪,就能按照自己預計的時間離開,這也算是好處之一。

關鍵4.不只臉,肚臍也要面向對方

據說,前美國總統柯林頓是一位能讓共處一室的對象感到心情放鬆的達人。不論是什麼人,只要和他交談都會立即放下戒心,開誠布公說出自己的真心話。為什麼柯林頓能讓對方感到如此安心呢?

或許是因為他原本就有一張娃娃臉和讓人想親近的面容,但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他在和人交談時,總是把肚臍轉向對方、和談話對象面對面說話。像是有選舉活動時,如果有支持者問候他,他會立即停下腳步,把肚臍轉過來面對群眾,以微笑回應民眾的問候。

而他的夫人希拉蕊則給人冷淡的形象,是因為她在和別人談話時,大部分只有轉頭把臉面對說話的人而已,和先生柯林頓把整個身體的中心(肚臍)面對說話者的姿勢剛好相反。

如果希望受人喜愛,與人交談或碰面時,最好養成將肚臍面向對方的習慣,因為只要肚臍朝向說話者,就能傳達出「我很重視你」的訊息。只要下意識訓練自己,不用幾個月,就能養成說話時自動把肚臍面向他人的好習慣。至少要練習到變成反射動作的地步為止。

關鍵5.在他意猶未盡時提早告辭

假設你和對方約定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一般人通常習慣在三點五十五分到四點五分這段時間內結束。但此時,你千萬不能有要完整利用完這一小時的打算,想要趁機多聊幾句的心態產生。因為,第一次拜訪對方時,哪怕是提早一分鐘或一秒鐘也好,必須要有儘早離開的準備。

原因在於,當你提早結束離開,對方就會多出十五或二十分鐘的空檔,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抽根菸,或是把未完成的工作繼續做完,讓他自由活用這片刻的時光。這也算是體貼對方的作法,當事人應該會心懷感謝,立刻對你產生好感。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如果時間到了還不打算結束,對方可能會開始不安,心想「這傢伙打算何時才要離開?」或「他真的會準時離開嗎?」通常到結束前的最後十分鐘左右,對方已經開始著急,根本沒有心思認真聽你說話。因此,在他開始擔心之前,趕緊漂亮的退場才是聰明的作法。

人總是記得在最佳狀態被中斷的那一刻,在心理學稱為「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以蔡格尼克效應來看,在談論最熱烈的時候結束,是在對方記憶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方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會面的細節等人來教,代價太高:大部分的事即時通無法幫你,關鍵場合你得「見面談」》

ISBN: 9789865770235
出版社: 大是文化




2015/6/30 「管理佳言」………… (73)


摘錄自:EMBA電子報                           2015/6/29

有效執行策略而創造高績效的公司,幾乎都做了一件事:改造它們的營運模式。


-摘自EMBA346期「有效執行策略的秘密」


2015/6/30 「ABC每日英文」…… (69)

每日英文

請事假 (take personal leave)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29
2015-06-29 00:00 內容提供 EZ TALK編輯部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630


一般說的 vacation 是用在你應得的假期,如 summer vacation(暑假);如果是工作日卻因故無法上班所請的假,則應該用 leave (休假)。因此病假是 sick leave,因私人因素而請的事假則是 personal leave,其中 personal 是「個人的,私人的」。

相關字彙:
1.absence (n.) 缺席
2.regulation (n.) 規定,規章
3.grant (v.) 同意,准許

例句:

1.Penny took personal leave to care for her sick mother.
潘妮請事假照顧她生病的母親。

2.Employees are allowed to take five days of personal leave a year.
員工一年可以請五天的事假。

內容提供/EZ TALK編輯部

圖片來源/Sean Hayford Oleary via flickr, CC licensed



2015/6/30 「本日管理名言」………… (84)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6/29

不要嘗試為未來而創新,請為現在而創新!
Don't try to innovate for the future. Innovate for the present!       

—— 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管理學之父

 

2015/6/30 「貓咪咖啡館」

世界講義

貓咪咖啡館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5/6/29
/William Grimes;節譯/呂玉嬋

 
講義雜誌電子報 - 20150630
路人隔著玻璃窗欣賞咖啡館裏的貓咪(照片/紐約時報提供)


二○一四年十二月中旬,紐約新開了一間咖啡館,但要進去消費可不簡單,必須先上網預約。然而,預約人數實在太多,尚未開幕,咖啡館網站就當掉了,因為全紐約的貓迷都迫不及待到這間「喵喵會客室」逗貓。

「喵喵會客室」並非第一間貓咪咖啡館,過去這股風潮在日本最盛,因日本的貓迷非常多,且公寓多半禁養寵物。

「喵喵會客室」老闆克莉絲汀原本就從事餐飲業,偕丈夫在紐約開了兩間馬卡龍專賣店。幾年前,她收養了在公寓外發現的流浪貓,將牠命名為「襪子先生」,接著又先後自收容所領養了兩隻貓,與收容所保持著密切聯繫。

某日,她在馬卡龍專賣店聽到員工聊到貓咪咖啡館,這位員工去過巴黎和東京的貓咪咖啡館,克莉絲汀心念一動,決定開設紐約第一間貓咪咖啡館。

根據衛生部門規定,商家不能在供應客人餐點的場合飼養動物,所以克莉絲汀在「喵喵會客室」附近再開一間以貓咪為主題的糕點店,歡迎貓咪咖啡館的客人外帶,或者入場後再點餐。

咖啡館只接待預約的客人,每半個小時收費四美元(約新臺幣一百二十元),十歲以下兒童只限於周一、周二和周四的午後時段入場,但陪同兒童一塊來的成人可以打折。

入場時,必須先簽署聲明書,同意配合規則,譬如:不餵食貓咪、不拉貓尾巴、不吵醒正在睡覺的貓、未經許可不抱起貓、不使用閃光燈拍照。

接著,你要脫下鞋子,用清潔劑洗手。

咖啡館裏有抱枕,你可以拉張凳子,打開筆電,使用免費的網路,就像在大街小巷的尋常咖啡館一樣。不過,絕大部分的人會從櫃檯選個逗貓的玩具,直接到遊戲區勾引貓咪。

咖啡館安排一名講解員負責回答所有的問題,比方每一隻貓的故事與個性。西斯科是隻玳瑁貓,出過車禍,現在只剩三條腿;肥大的幸運檸檬是橙色斑貓,剛開始適應不良,現在則與其他貓相處融洽;羅傑有個黑鼻子,非常害羞,常讓人誤以為牠不愛理人。

牆上還有更詳細的資料,包括每一隻貓咪的生日、喜好與「貓格」類型。這些資料不只是為了滿足客人一時的好奇,「喵喵會客室」的貓全來自收容所,非常歡迎愛貓人士收養。

克莉絲汀表示,他們希望客人明白,他們開店不只是想靠貓賺錢,也希望讓貓咪得到適當的關懷,最終期盼替每一隻貓尋覓找到適合的新主人。

不過,來這裏的客人不只是沒養貓的貓迷,演員葳絲丹自己養了兩隻貓,也照樣跑來這裏付錢逗貓,連她自己都覺得可笑,但愛貓成痴的她永遠不嫌貓多。

截至目前為止,「喵喵會客室」的客人以女性為主,當咖啡館的大門一打開,貓奴便像狗仔隊一樣圍到窗前,舉起智慧型手機,尋找最上相的貓咪。



2015/6/30 「第7章 抓準消費心理,激起購買慾」

點石成金:行銷不難

7 抓準消費心理,激起購買慾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行銷管理報  ~ 點石成金:行銷不難     2015/6/26

懂得行銷的高手,一定要深諳消費者心理學。精明的商人必須能抓準顧客追求新奇、追求實用、簡便求快、追求名牌價值、擔心匱乏……等種種心理。每一種心理狀態都有可能導致其購買行為的不同。

商家若能及時掌握消費者的各種心理狀態,就能祭出最巧妙的行銷策略,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的掏出錢包,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

◆塑造搶手形象,創造渴求心理

人們都有一種心理:商品供貨越吃緊,購買者就越多;商品越充足,便越乏人問津。有些商人正是看準了這一現象,開始人為地製造供貨不足的緊張現象,以達到促銷效果。

經營名牌皮箱的法國路易‧威登公司早期僅在巴黎和威尼斯各設一家專賣店,在國外的分店家數也不多。這並不代表其業績不好,反而是嚴格控制銷售量之故,他們人為地製造供不應求的緊張氣氛,即使客戶要貨量再大,也不予理會。曾有一名日本顧客八天內上門十次,每次都提出要買五十個手提箱的要求,但售貨員都聲稱庫存已告罄,每次只賣他兩個皮箱,於是這反而讓客人天天上門詢問新貨到了沒,贏得了銷售上的巨大成功。

相反的例子,是有家經銷商起初把購入的二十台洗衣機全部放在門市上陳列,幾天之內詢問者不少,但卻僅售出一台。後來,他們參照這種「匱乏戰術」,把大部分洗衣機都先搬到倉庫,門市上僅擺出兩台,其中一台掛上「樣品」的牌子,另外一台則掛上「已售出」的紅紙條,很快就製造了一種熱銷的心理給消費者。一些原本猶豫不決的顧客,此時反倒購買欲望激增,結果二十台洗衣機不到一週就賣完了。

為什麼製造緊張的銷售法會如此成功呢?那是因為人們有一種預期心理,當貨源充足、商店裡隨時都可以買得到時,那麼即使是很需要的商品他們也不願意立即買回家。這是由於等待、觀望、懶散的個性作怪,總覺得反正店裡還有很多,今天沒買、明天再買也來得及,並不需要積極行動。

另一種就是與之相反的念頭了。當某商品出現貨源不足的緊張氣氛時,或是聽說今後可能不會再有了,或是今後廠商要計劃限量供應了,一旦這樣的消息傳播開來,不管是否急需要這種商品,消費者都會湧進店裡,將商品搶購一空。

◆撿便宜心理,折扣商品狂銷

在這個用數字組合的消費世界裡,常會有不少讓人拍案叫絕的銷售策略藏在其中。打折,正是一種大玩消費心理戰的銷售策略。

消費者常會發現在一些商店門口掛了這樣的牌子:「店內商品一律九折。」有些店家甚至會將折扣下殺到八折、七折。到底店家有沒有先把價格提高,再用打折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這另當別論,但只要人們一看到打折的牌子,總免不了想進去瞧瞧熱鬧。打折這種促銷活動可以刺激消費,因為人們總是有一些撿便宜的心理,這絕對是無庸置疑的。

一九七三年七月,東京銀座的紳士西服店開始進行一折的促銷折扣活動,此舉讓東京的消費者大為吃驚;緊接著,隔年東京的皮鞋店有六家商店也加入下殺到一折的銷售行列。原本打七折、六折的拍賣活動是常有的事,不會有人大驚小怪,然而打一折在當時卻是前所未聞的。這種銷售法似乎確實不能賺到錢,但它的意圖是潛在的更大利潤。

這種銷售策略是先定出打折銷售的期限:第一天打九折、第二天打八折、第三天和第四天打七折、第五天和第六天打六折、第七天和第八天打對折,第九天和第十天打四折,第十一天和第十二天打三折,第十三天和第十四天打兩折,最後兩天打一折。

這樣顧客只要在這打折銷售期間選定自己預計的時間去買就行;若想要以最便宜的價格購買,那麼只要選在最後幾天去買就行了。但是,你想要買的商品可能不一定會被保留到最後的那天。

根據某西服店的經驗,頭一天和第二天前來的客人並不多,通常到店裡也只是看看就空手回去;第三天就開始有一群群的客人光臨;到了打六折的第五天,客人就像洪水般湧來開始搶購;到了折扣的最後幾天,更是人潮連日爆滿,不用說,商品當然是被搶購一空。

這種方法的妙處是能有效地抓住顧客的購買心理,任何人都希望在打兩折、一折的時候買到他們所想要的商品,但是顧客所要的商品並不能保證都會留到最後一天。因此,一般人並不會匆匆忙忙的急著買下來,然而,等到打七折的時候,就會開始焦躁起來,深怕自己看中的商品被別人搶先一步買走,錯失了大好機會。

正因如此,一般顧客通常會在打七折時就把看中的商品買下來;頂多撐到打六折時,就會產生不能再等下去的預期心理。根據一些日本商店的銷售經驗顯示,到了打六折時,顧客就會大量湧入,並開始搶購,反映了顧客的這種心理。而實際上,確實等到打兩至三折的時候,剩下來的東西都是有瑕疵或是尺碼有些不足的。

再來看看賣方這一邊,把折扣銷售的商品平均起來,實際上是以商品原來售價五折的價錢售出的。說起來,雖然這種買賣方式沒有利潤而有些許虧損,但是從存貨出清和宣傳角度看起來,還是不失為一種成功的促銷活動。這種方法比「清理存貨大拍賣」的做法漂亮而有效。

該西服店打一折銷售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利用了群體的心理效應。人人都希望能買最便宜的商品,但又都不能肯定自己有機會能買在最便宜的時機;與其讓別人買到最便宜的商品,不如自己在貨物尚不是在最便宜的、但也有利可圖的價位時買下,所以一般商品在六、七折時就會賣出去。這種做法與一般的打折出售並無區別,但卻收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這種巧妙利用顧客心理進行促銷略的規劃,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打折銷售的商品,通常不會是當紅的搶手貨;但有些商店卻反其道而行,不論商品新舊都會舉辦這項活動來刺激買氣。基於薄利多銷的想法,其實利潤從總體上說並不低,並且透過這種促銷活動會使商店名聲大噪,為商店經營奠定更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