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14/3/31 「高學歷也沒用!2種「好人履歷」,工作越找越糟」

高學歷也沒用!2種「好人履歷」,工作越找越糟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3/27
2014-03
Cheers雜誌162
作者:劉鳳珍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0331
圖片來源:本刊資料照片
就算一開始只是好人,也要朝成為好手持續努力。求職者在找工作時,不妨多思考自己是「好人」還是「好手」?

不知從何時開始,台灣人突然很喜歡任何跟「好人」有關的文章。

例如,網路上有中國人、日本人來台旅遊後,對台灣留下了正面的評價,文章點閱率往往都很高。內容總不脫這裡好人很多、大家搭手扶梯靠右邊守秩序、人情味很濃之類的。每每看完後,大家的腦波突然都會變得很正向,而且還有種莫名其妙的光榮感。

另一個跟「好人」有關的話題則是兩性交往。

網路鄉民用「拿好人卡」來形容常被異性拒絕的人,反諷式幽默讓一個本該心碎的話題,在閒聊時變得舉重若輕起來,而且多了點趣味。

兩種不同的情境,對好人的定義一真一諷,卻同樣討喜。顯見大家都喜歡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但是,若把這樣的心情放到職場或個人競爭中來看,卻不見得真的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夠好」的人。

最近,編輯部正在製作一本給社會新鮮人閱讀的特刊,一天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履歷表話題時,有人問我從這幾年用人經驗中,可以給八年級生哪些建議?

當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要在履歷表中,讓別人看出你是「好手」,而不是「好人」。

這個感想,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何企業老是喊找不到人,而年輕人抱怨找不到事的癥結。

好學生型履歷表:守本分,但看不出獨特性

在我所屬的集團,因為媒體屬性關係,找人時所處的位置算是相對有利,每年收到的履歷表中,明星大學畢業生佔比不算低。但為何還會有「好人」履歷表多,「好手」履歷表少的感受?

所謂好人履歷表,我指的並不是應徵者個性好或心地好,而是「沒有犯錯,但也不會留下任何印象」的履歷表。就像網路鄉民對戀愛被拒者的定義一樣:你是個好人,但我對你沒有任何感覺。

以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看,好人履歷表包含幾個元素:畢業學校OK、學科訓練與職缺相關;社團、打工或海外交換經驗也都有;筆試時該回答的問題都有回答。

但是看完整份履歷自傳後,卻又完全無法對這個應徵者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有機會進入口試,答題也還算可以,但最後根據用人經驗,也找不到非用這個人不可的半點理由。

這類履歷表最大的癥結,在於沒有「故事」或讓企業端感到好奇的「差異性」。通常他們在大學期間,都算是謹守本分的學生,除了課業外,該參與的課外活動一樣也沒少,但他們從這些經驗中到底建立起哪些差異、有哪些特殊事蹟、對事情有哪些獨特觀點,在履歷表、筆試乃至口試中卻完全展現不出來。我將此歸類為「好學生型之好人履歷表」。

好安穩型履歷表:夠穩定,但看不出爆發力

若是已經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他們的好人履歷表特色則包含:有相關工作經驗、前一家或過去待過的公司有一定規模或知名度、每份工作穩定度至少都有12年以上。

在過濾條件時,他們相對較容易被掃描到,但再仔細看,過去工作上到底帶來哪些貢獻(數字或非數字皆可),執行過哪些稍具複雜度或創新、跨部門合作的專案,以及用什麼方法達成,卻都無法具體描述、交代清楚。

這類型履歷表我稱之為「好安穩型之好人履歷表」。他們在工作中算盡忠職守、但成就動機不高,考量將來的成長性或爆發力貢獻,多數主管做出的決定是,找「好手」還是比找一個好人更加重要。

這一類好人轉職者,因為凸顯不出好手資訊,相對比較禁不起問,在履歷表上所寫的推薦人,參考價值往往很低,不是熟人就是與工作無關的朋友。

在工作前67年,他們要跳槽也相對容易,但隨著年資愈增,履歷表上還交代不清「好手」戰績時,最後就會跟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消失在人才濾網中。

寫好人履歷表相對容易,但要拿得出好手履歷表,卻需要高度自覺與時間淬煉。你可以從「好人」開始,但最終,不管在哪一個領域,我們都要以成為「好手」自許。

預祝今年即將畢業的八年一班,都能在3月中開始的各大校園徵才活動中,順利降落。

(劉鳳珍,現為《Cheers》雜誌副社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