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2014/3/23 「人生,是讓自己發揮極致的遊戲」

人生,是讓自己發揮極致的遊戲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3/20
2011-04
Cheers雜誌127
作者:許瓊文整理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0323
圖片來源:曾千倚

本月主題:工作中的快樂之道














工作中的快樂是什麼?

侯文詠(以下簡稱侯):對我來說,解決「意義」這一塊,讓我感到快樂。最怕的是,你不花時間去解決它,工作中就好像只剩下辭職或繼續做這兩種選擇。

我跟立峰不同的是,立峰後面有股東、老闆,每年會訂定明確目標;但我的工作目標不明確,沒辦法量化。我寫一本小說要花上兩年,其中大約有一年半是面壁的時間,都是沒有創意的。我知道這時候有挫折感是正常的,但這又不能成為懶惰的藉口,我既要前進,又要接受一定的停頓出現。

以前,我不太理解我為什麼要是一個作家。一開始因為我喜歡,但是成為專業作家時,我會問自己:這一生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有些理由後來被我剔除了,好比說賺很多錢。賺錢絕對沒有辦法成為你工作快樂的最主要動機。

近年我寫的幾個長篇小說,像《白色巨塔》、《危險心靈》、《靈魂擁抱》,都在談「自由」這件事,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自由,因為某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讓我們不自由。

我寫完《白色巨塔》後,去拍電視劇,發現我的小說可以改變某些社會上的事,我擁有發言權,是很多人沒有的。也因為我的作品暢銷,所以可以影響更多人,讓我取得了一個適合的身分,可以跟不同世代的人溝通。

簡立峰(以下簡稱簡):對於工作非常投入的人,快樂就不會是個問題,投入本身就是一種成就與快樂。

把快樂當目標,可能比較難得到,把工作意義當前題,就比較容易得到快樂。

我做的一直都是「解決問題」的工作。我沒有不快樂,是因為沒有得失心,因為大部份時間都在解決別人的問題。

職場上的不快樂,其實很大部份來自於「得失心」。其中「得」更重要,因為丟掉而不快樂的少,因為得不到而不快樂的多。

我很幸運,人生中23次的工作轉換,都是工作找上我。也因此,我比較沒有「得」的壓力;至於,有沒有因此失去的?當你看到失去的,再想到自己得到的,痛苦就沒有太大了。

用球賽當例子比較容易解釋,球員每天都要參加球賽,一定有人輸有人贏,如果得失心很重,輸了很痛苦,那就不用比了。但是,如果沒有得失心,又怎麼會贏呢?我認為,不斷進步跟得失心兩者間是可以分離的。

侯:非常同意。所謂沒有得失,跟工作表現好壞,是兩回事,但一般人很難區分。

例如我一開始幫新生兒插管,要在30秒內完成,但手會抖,因為想到那是條生命;後來被學長罵,你把小孩當人命,就不會成功。某種程度,醫生是絕對理性,因為他要很冷靜。

上週,我訪問曾雅妮,問她一邊追求世界第1,得失心又不能太重,要怎麼做?她說沒辦法,只能盡量不看計分版,專心打球,只有這個辦法。 得失跟工作表現必須分開的,沒有得失心,不代表不需要努力。

得失心之所以讓人不快樂,是因為付出很多卻不如人意時,令人難以釋懷,這時怎麼看待?

簡:要看不如人意的「人」是誰?

侯:所有事都有邏輯,事情不會那麼容易失敗,不是只因為你倒楣。

我習慣接受無常,人生不如人意的時候最精采,這時候可以好好去想、去看。更何況,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偶爾來的不如意,我會很珍惜,要從中學習,不會放過。

簡:當你覺得「不如人意」時,不妨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人,跟自己一樣不如人意,看看是不是大家都跟自己一樣,如果是,那可能是制度的問題。但如果有人跟自己一樣,他卻更努力,可能抱怨就會比較少了。

小時候,我讀書一直都是班上第2名,第2名很自由,前面有目標,後面又有人追趕,在心態上平衡度很高。遇到不如意時,要看你是在那個位置?如果是在第1名,可能要把「得」放掉:如果在中間的,就回家去想還有哪些可以努力吧。

侯:第1名很痛苦,你永遠沒辦法第1名的。

簡:企業要追求第1名是一回事,但如果你真的盡力了,結果還是沒達到,為什麼要生氣?

侯:舉個例子,最近我兒子終於考上駕照了,考了5次。他一直認為老天跟他作對,「S型」一直過不了,總是抱怨自己倒楣。

後來我告訴他,從頭到尾他都沒搞清楚,車子是靠前輪在帶動,後面就像拖著兩個石頭,所以前面角度如果不轉大一點,後面就會撞到。

他一直沒有用腦袋去思考到底哪裡沒做到,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關卡」,當事情行不通的時候,要想辦法跳出來,不要用同樣的思考邏輯想事情,否則只會認為自己很倒楣,或只會駕訓班教的那一套,一旦離開教練場換到別的地方,就都不對了。

簡:不如人意的時候,要好好想想有沒有哪些東西可以改變。我覺得大部份的人都在重複失敗,終其一生沒有跳出來。

其實,跳脫一下就改變了。我的工作讓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改變環境,可以搭飛機到上海,或透過視訊會議,10分鐘就到另一個國家。環境的轉移,會讓你自然清楚很多。

生活中,我們被很多無形的東西綁住,可能是教育制度、社會價值等,但是多半不自覺。

侯:我會逼自己離開軌道。有些事情沒辦法解決,是在潛水時,看海龜的時候解決的。

我會想辦法用個適度的距離去看自己,跳脫時間、空間。例如去鑽研明朝或是16世紀文藝復興年代,當時間夠遠,你就從過去找到答案,發現「我的事情不過是這樣」。

至於空間,就是去旅行,去海底、去探訪古文明,或者只是去跑步,跑到感覺快死了,事情就解決了。因為你都快死了,有什麼好怕的? 有些人會一直給自己這樣的機會,一直跳脫;但有些人一直待在保護圈裡,永遠待在固定的模式跟朋友圈。我們的生活已經很不冒險了。

簡:舉個例子,為什麼餐廳生意不好?所有去過的人都知道問題在哪裡,但是老闆不知道。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 人生有時候有些運氣,遇到貴人提點;但是,也可以自己站在自己的背後看自己,讓自己脫離出來。

我的工作是解決別人的問題,所以我都在看別人,別人是我的鏡子,我從中撿到很多。有沒有幫助到別人我不知道,但肯定別人幫了我很多。

對於不滿意現狀的人,要先了解自己,自己如果沒辦法檢視自己,就要靠別人,或者改變方法。

對於目標跟期待有落差,又該怎麼辦?

簡:我倒不認為追求不到第1名的人會不快樂;追求及格、而沒有達到及格,不快樂的人比較多。但是及格的標準,是別人給的。

侯:我認為人要有這樣的自信,如果按照別人的標準,我們大家都不及格。就像追求純愛電影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100分愛情,我絕對不及格,因為我沒有愛到100分才結婚,大概只有75分就湊合著了。

按照別人成功的邏輯,會沒完沒了。我要是看到J. K. Rowling(《哈利波特》作者),乾脆撞牆算了。回過頭想,人生到底是什麼?人生應該是讓自己發揮極致的一場遊戲。

你自己是什麼?能找到自己適合的舞台發揮,你就是自己戲裡的主角,所有拋棄你的人都是配角,用這種邏輯去思考,就不會覺得自己不及格,或一定要怎麼樣才快樂。

簡:不要把別人的價值觀,當作自己的目標,但是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價值觀,不容易。

每件事情都像是一個金字塔,你在這件事可能是塔的頂端,在另一件事就是塔的底層。關鍵是,不要讓你只有一座塔。

侯:之前我當廣播主持人,採訪過很多人,發現成功的人都有共通的特質。舉例來說,當主管到了某個程度,要面對壓力還有得失心,這就變成能力的問題。當你要做到某個程度時,一些相對應的心理特質就要具備。

簡:這是靠「磨」出來的。如果有人天生就有好EQ,那全世界的CEO都是某些特定血型的人了。

侯:不過,我相信教育是有差的。西藏的小喇嘛很小就被教育沒有得失心,因此年紀小就可以面對失敗、挫折。只是我們的教育面,沒有教你人生的某種得失不要緊,卻一直教你要當第1名;也沒有教你,即使失敗,都還是要專注的把事做好或具備利他的態度。

也許你覺得生活千篇一律,但可以靠自己去看到不一樣,每天回家選不同的路走,你永遠是有選擇的。

簡:在一條水溝前,西方爸媽會鼓勵小孩跨過去,東方父母會警告小孩:不要去不要去,去了會怎麼樣怎麼樣。

這造成你面對未知時的恐懼,恐懼會造成得失心更重,因為你沒有努力,只是在等待。其實,一旦你努力過,得失心就不見了,因為,你已經走出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