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2013/9/19 「三大轉變 北京爭當亞洲矽谷」

創新企業

三大轉變 北京爭當亞洲矽谷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3/9/17
採訪.撰文/翁書婷

一個巨型創業基地正悄悄成型,中國首都北京正以矽谷為藍本,急起直追,努力打造中國式的創新創業大基地。

天子腳下的斑駁城門、巍峨的故宮、參天的天壇、飄著燒肉香氣的胡同,北京老城區流瀉出千年中國古都底蘊。不過除了這些符號外,一股正在改變北京底蘊的潮流,悄悄地流進北京四環路,為北京帶來新風貌。這股潮流是一股尊崇創新創業、開放交流、擁抱「中國夢」的行動網路創業潮流。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努力複製矽谷模式,希望能和矽谷一樣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創業公司,並發展成上千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為矽谷的真正對手,這個城市就是『北京』。」7月份的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給北京這樣的封號。

走進中關村海淀圖書城,書商與買書的人不多,反而是創業家與「投資+創業育成+共同工作空間」模式的創業咖啡廳人潮熱鬧。走進車庫咖啡館,一張海報映入眼簾,上頭寫著「24小時營業,22:30至次日8:0030元飲料自助暢飲」,咖啡館裡頭擺滿30多張桌子,裡頭靜悄悄,每個人神情專注地盯著桌上的電腦。

「每天點個一杯咖啡與一個套餐就可以坐上一整天,咖啡味不濃,但網路創業氣味卻很濃烈,讓許多創業家慕名而來,」創業家周勝說。而坐在周勝身旁,則是身兼天使投資人角色的「劇瘋網」創辦人周泓成。「車庫咖啡可不是單純的共同工作空間而已,裡頭常有天使投資人尋找投資標的,我來這兒就是為了拿到天使資金,」周勝說。

尋找大機會

和車庫咖啡相隔不到100公尺的3W咖啡館二樓,則傳來陣陣歡笑聲。騰訊的離職員工正舉辦「我們都是一家人」聚會,這些員工有些正在創業,因此常有小型聚會,討論未來創業方向與交流人脈。「對面的舊商場會在一、兩年內搬走,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孵化器與投資機構搬進來,」3W咖啡創辦人夏強指著對面正在搬遷的大樓說。

「與紐約類似,北京對年輕人有著某種魔力。與華盛頓特區類似,北京是中國政府的中心,對於需要接受政府審查的行業來說,接近政府將有幫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強調,北京坐擁清華與北大等41所頂尖大學,也是中國的政治與金融文化中心,加上微軟、諾基亞等外資企業總部雲集,人才匯聚成為創業公司的大本營。

2011年中國創投的投資總額為130億美元,約有三成投向北京創業公司。2008年起中關村的新創企業數量每年以10%以上速度快速增長,至2012年已經突破4243家,超過十年前的.com創業熱潮。

轉變一:從照抄到瘋購併

2009年開始,北京以矽谷為模仿對象,急起直追華麗變身,就在這四年間,北京創業圈已經有很大的變化。第一個轉變就是三大巨頭開始購併新創團隊,給了團隊一個退場的機會。

過去十年間,在政府扶持與中國網路長城的屏蔽下,百度、騰訊與阿里巴巴已經變成市值上千億美元的巨型網路公司。這些大巨頭就像盤踞在各式平台上的大鯊魚,讓創業家的機會變少了。

可怕的是,這些大鯊魚總是緊咬小公司不放,讓小公司求生困難。「這些巨頭把小公司當白老鼠,先讓小公司試水溫,試完之後,商業模式清楚了,再自己抄一個一樣的產品,」動點科技創辦人,同時也是中國知名網路觀察家盧剛說。「中國企業不願意買公司,都是弄幾個人自己來做,缺乏購併精神,對創新有很大阻礙,也打擊投資人信心,」百度競爭對手、奇虎360創辦人周鴻禕也說。

不過,當這些巨頭不斷擴張,加上智慧型手機深入中國各階層,行動網路應用帶來全新的競爭局面,巨頭們一方面企圖建造自己的生態鏈,另一方面也必須更快取得新的服務,彼此競爭愈發激烈。購併新創公司,成為增加自己實力、消磨對手競爭力的方式,從今年開始,巨頭們開始瘋搶購併新創公司。

這些大鯊魚瘋購併,讓創業家除了IPO之外,還多了一條退場機制,為中國網路創業圈帶來極大的變化,也吸引更多的創業者投入。對於創業團隊來說,IPO困難度很大,是一條七、八年以上的漫漫長路,但賣給巨頭們就容易多了。

今年4月阿里巴巴用2.94億美元投資高德地圖,用5.86億美元投資新浪微博。今年5月百度以3.7億美元價格收購PPS7月更以19億美元高價收購91無線。「在明年就會看到這些巨頭用30億美元高價購併小公司,」周鴻禕甚至預言。

轉變二:創業服務一條街成型

第二個轉變則是創業服務生態圈的逐漸成型。過去台灣人講起中關村總是這樣形容:「喔!中關村就像台灣的竹科和光華商場綜合體。」但現在這樣形容中關村已經不恰當,因為中關村代表符號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從過去由海龍、鼎好、中關e世界3C商場組成的「電子一條街」,華麗變身成「創業服務一條街」。如同矽谷,在中關村由谷歌系、百度系、搜狐系、金山系等企業家、經理人與投資人構成相互扶持的網絡,支撐起台灣沒有的民營「創業服務生態圈」。

在創業加速器的部分,矽谷有YCSeed Camp,中關村有創新工場;創業媒體方面,矽谷有Tech Crunch,中關村有36氪;網路天使基金介接平台方面,矽谷有AngelList,中關村有天使匯、創投圈;在創業者共同工作空間方面,矽谷有I/O Venture,中關村有車庫咖啡、3W咖啡。

天使投資人的盛行,也是支撐創業服務生態圈的重要關鍵。「李開復把矽谷種子與天使投資的概念推廣出去,讓中國的天使投資人被崇拜景仰,鼓勵更多的人成為天使投資人,」創新工場合夥人兼營運長陶寧強調。2011年中關村天使基金總規模為人民幣30億元,機構天使投資案例就有200件。天使資金增長的速度比新創團隊增加速度更快,相較台灣行動網路創業團隊的早期資金缺乏,「這裡不缺早期投資資金,只缺好的創業團隊,」UC優視董事長兼執行長俞永福說。

更重要的是,這裡已經形成創業家身兼天使投資人的趨勢。2012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報告》就指出,「中關村100多位有影響力的天使投資人中,有一半具有創業經驗,如雷軍、薛蠻子、周鴻禕、楊鐳等人,這些人自己經歷過創業時期的痛苦與孤單,深知創業者需要什麼樣的資源,將自己的寶貴經驗、人脈與企業資源傳承給這些創業家,讓創業生態圈更加成熟。

第三個轉變,則是平民創業家的興起。回顧北京創業潮,第一波源起1980年代的「研究員創業熱」。當時中國科學院大量的科學研究人員把技術帶出來,如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新浪網前身四通段永基。第二波則是源起1999年,適逢全球網際網路.com創業熱潮的「海歸創業熱」,近十萬名留學歐美的學子鮭魚返鄉,如搜狐張朝陽等。

轉變三:從海歸到屌絲創業家

除了過去研究員或海歸派等金字塔頂端的「精英階層」之外,現在的北京創業家許多是「芸芸大眾」。這些非官二代、富二代,土生土長沒有喝洋墨水的80後一群人,不同於海歸的高富帥,在網路次文化氣氛下成長,他們專注熱衷於某件事,喜歡分享、展現自己的熱情,又有著強烈的在地特色,不少人自嘲稱自己是「屌絲創業家」。
北京越來越健全的創業服務生態圈,是這些人的創業拉力。「我們主要服務的對象不是金字塔頂端的人,而是金字塔中間,這些人並不容易獲得創業資源,」中國天使資金媒合平台天使匯創辦人蘭寧羽說。當創業的門檻不斷降低,中國又擁有13億人口龐大市場,大量的80後「屌絲們」投身創業圈,一圓「中國夢」。

「像矽谷的創業精神還沒有形成,中國還是比較崇拜當官的人,」陶寧觀察,官方掌握八成以上的資源。雖然騰訊和百度很大,依舊不是中國的頂樑企業,頂樑企業是「國企」,是中國電信、中移動、中石油。加上今年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創投金額與企業IPO數量進入低谷。她指出,以上這些因素,都為北京創業圈發展帶來未知變數,「今天所有人衣食住行都是企業家創造出來的。我曾說過,希望中國以後在所有場合裡面都是企業家坐在第一排,公務員坐在第二排,這樣才是有希望的社會。」(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39月號《數位時代》─ 打造網路潮品牌─2013網路人氣賣家100強,全國7-11、誠品各大書店熱賣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