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2014/11/4 「通勤距離遠近和失業率高低有關?」

通勤距離遠近和失業率高低有關?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0/29
2014-10-29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104
圖片來源:王均峰
 OECD國家之中共有近4,500萬人失業,其中又有1,600萬人求職的時間超過1年。許多人認為那和勞工技能不足或國家福利過優所致,但那是否也與地理有關呢?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坎恩(John Kain)在1965年的論文中,提出了所謂的「空間錯置假說」;坎恩當時發現,美國總體失業率雖然低於5%,但在許多都市內部的黑人社群,失業率卻高達40%。他認為,這些都會區高失業率年年居高不下,原因就在於工作機會都遠離都市內,再加上居住在都市內部的人,沒有能力移居到工作地點所在地;此外,雇主也有可能歧視居住在「不良」地區的人。

過去50年裡,經濟學家都在爭論坎恩的理論,但直到最近為止,他們一直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自己的看法。研究採用橫截面數據,亦即單一時間點的經濟發展,也很難解開其中的因果關係。此外,要判定特定工作的地點是否容易到達,也相當不容易。再來就是研究受制於樣本過小,樣本通常全數出於單一城市。

不過,美國經濟研究所發表的新論文,避開了前述各項缺點。該論文觀察近25萬、居住於美國中西區9座城市的貧窮美國人求職情況;資料的豐富程度更是驚人,資料為縱向而非橫截,作者在6年間重複相同的觀察,有助於找出因果關係。更重要的是,該論文只觀察因為大規模裁員而失業的勞工,讓樣本中不易出現並非只是運氣不好的求職者。

作者為每位勞工建立易達性指數,衡量求職者居住地與工作地點之間的距離。空間錯置存在,易達性應該會影響求職所需的時間;研究結果也正是如此。空間錯置問題並非專屬於美國,法國和英國的研究亦獲得相似的結論。

有些人認為,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在失業率高的地區設立店面;但是這樣的要求實在很難做到,因為雇用低技能勞工的企業,大多得靠近顧客或供應商。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協助勞工移居、或至少讓勞工有能力通勤到工作所在地;方法包括取消有助低價住宅的區域劃分法規、改善大眾運輸等。典型的美國都市居民若使用大眾運輸,在90分鐘內只能接觸到都市內30%的工作;這正是導致失業的因素之一。(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