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雷射
摘錄自:健康e世界 電子報
2014/11/20
臺大醫學院皮膚科副教授/蔡呈芳《健康世界》
染料雷射自從80年代晚期問世後,就成為血管病變治療的首選雷射,尤其是表淺血管(約1.2mm)。
從胎記到青春痘、乾癬、疤痕、肝斑…,使用項目越來越多
染料雷射的使用由早先的焰色母斑(胎記)、血管擴張,到後來發展的發炎性病變,例如青春痘、乾癬、疤痕,之後甚至是近期的肝斑都有報導。
染料雷射作用的標的物是紅血球所含的帶氧血紅素,主要吸收波長是418、542及577 奈米(nm),考慮治療深度及不影響黑色素,目前染料雷射主要使用波長是585奈米以及595奈米。
染料雷射單點作用時間(脈衝寬)一般在0.35 到 40毫秒(msec),單點直徑則主要是3~12mm。由於血管位於表皮以下一段距離,再加上雷射擊發時表面同步冷卻,因此對於表皮不易產生傷害,因此染料雷射引起的色素副作用相對少見,主要是暫時性的瘀血及色素沉澱,但是使用不當仍有可能引起皮膚潰爛、疤痕形成,尤其是在鼻側以及較為肥厚的血管病變。
但治療參數的選擇,還是要依照使用目的來決定,例如血管較粗則需要較長脈衝寬,血管較深則需要波長較長且單點直徑較大。但單點直徑較大也會引起較多組織傷害。
膚色較深者需較高能量,容易有疤部位用較低能量
容易有疤痕部位,如前胸、脖子及眼周,則建議用較低能量。還有膚色較深者,也需要較長脈衝寬及較高能量。而血管顏色越深可能吸收能量較多,治療時則要降低能量。另外治療時的表面冷卻雖可以降低表皮傷害及疼痛,但過度冷卻也可能降低療效,或引起表皮凍傷。
早期的染料雷射治療血管病變是以皮膚出現瘀斑為治療參考點,將血管直接爆破或產生栓塞,認為療效較佳,但目前認為使用較長脈衝寬及波長,並在短時間內以低能量重複治療,使血管收縮,避免產生瘀斑也能達到同樣效果並減低副作用。尤其染料雷射逐漸轉為美容用途後,這樣的治療方式就更為普及,如例如目前最普遍的所謂櫻花雷射(VBeam II)。
染料雷射所產生的血管破壞,一般在兩週內就已經修復,但是在組織學檢驗中發現,血管吸收熱能後所引起的後續發炎及纖維母細胞增生,則會持續超過四週,這些免疫現象及纖維母細胞增生現象,被認為是染料雷射治療其他疾病的原因。
至於真皮熱傷害所刺激增生的膠原組織,則可達到回春目的或改善黑眼圈。另外,染料雷射的熱傷害,也可能有直接殺菌的效果,對於病毒或青春痘有療效。而出血後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局部釋放生長因子,也有美容功效。
染料雷射近期用於肝斑治療,則是研究發現肝斑部位也常有真皮血管增生現象,被認為可能是肝斑惡化因素,治療血管有助於加速肝斑改善及減少復發。
染料雷射使用禁忌
至於染料雷射最主要的使用禁忌是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另外不穩定性白斑、乾癬、蟹足腫體質、使用口服isotretinoin者也要小心。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