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2014/5/6 「《編輯部報告》摘取低垂的果實」

《編輯部報告》摘取低垂的果實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4/5/5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

EMBA雜誌電子報 - 20140506
每次訪問學者或專家,問到某個問題該怎麼解決,答案大概都會包含兩點:第一,這件事情沒有快速解方(quick fix),必須要有系統的長期做法;第二,必須要獲得CEO的支持。

但是在企業裡,千頭萬緒,很多事情都必須同時推動,要從頭為一件事情打造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那是一件多奢侈的事情。

所以,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快速著手,並「立竿見影」,對於公司的利潤和生產力產生影響的呢?本期有一些現在就可以做的事情,這些是所謂的低垂的果實。




例如,把課題視覺化。公司有很多隱藏的成本,大家都太習以為常了。資深顧問建議,不如把很多東西都貼上標價,提醒大家成本有多昂貴。例如,某個產品裡,這個零件佔多少錢,那個佔多少。這麼做還可以凸顯,哪些做法雖然成本很高,但對於顧客體驗卻沒有幫助(七二頁)。

如果什麼都要貼上價格標籤,那麼,佔掉公司最多成本的,大概是那些冗長又沒有實際產出的會議(也許下次應該在會議前,在黑板上貼著:「本會議成本二十萬」,提醒大家更聚焦、更有效率)。

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策略會議了。產出好或不好,影響公司的,豈止是成本,而是整個公司的未來。

策略會議要做到真正的對話,需要注意幾個重要的原則。例如,先釐清目的,你的目的是建立共識、建構選擇,還是做成決策?

接下來,架構議題,也就是思考要把這個議題焦點導向哪裡。大家都說要跳出框框,但有時候,天馬行空反而很難討論。「衝擊時刻」(Moments of Impact)一書作者艾爾托建議,不如「跳入不同的框框」,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也許是一家沒有包袱的新公司,或者是某個知名企業,反而讓我們有比較銳利新鮮的觀點。

艾爾托還說,在為團隊規劃策略性會談時,要把自己當成電影製作人,思考你需要的場景、讓每個細節都有助於你達成會議目的(一○四頁)。

本期還專訪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許瑞格(Michael Schrage)。他走在時代前端,今天在企業界非常鼓吹的實驗精神,以及透過原型來溝通,他可說是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最近,他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要你的顧客變成誰?」他指出,企業應該思考,你希望顧客在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之後,能夠增加什麼能力,或變成什麼不同的人。問這個問題,會讓公司在思考創新時,更長遠,也更有縱深(三二頁)。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333期(20145月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