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與國家之路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5/13
2014-05-14天下雜誌 547期 作者:賀桂芬
圖片來源:劉國泰 |
每年的《天下》「兩千大企業調查」(原為一千大企業,自一三年改為兩千大),是台灣內外資企業年度成敗論英雄的呈現。
今年,是兩千大調查的電子商務與文創產業的「雙元年」,共有網路家庭、博客來、一起行銷、Auto Server等四家電商,以及誠品、華研等十二家文創企業入榜。
前中信證券總經理陸子元形容得好,「文創業就跟三十年前的IC設計業一樣,一開始看不懂,以後就知道它的厲害。」
《天下》是台灣唯一擁有數十年企業營運表現資料庫的台灣媒體。
今年,主筆熊毅晰率領的團隊(見圖)決定深掘《天下》資料庫海量數據,訂下連續十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維持雙位數的高門檻,篩出一批「精悍企業」。
結合過去二十年資本市場的變化,記者發現台灣企業的典範,已然從「霸」轉移到「精」。規模不再是唯一,甚至很多追逐夯產業的企業,在市場的淘洗中,先後失去了蹤影。
留在精悍榜上的,盡皆無懼景氣波動,而是以商業模式和服務創新、精耕關鍵技術而長期勝出。
台灣企業面對的競爭態勢,也有令人擔憂的事。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針對六十八個國家、一千四百位CEO所做的調查發現,面對全球經濟力量的轉移、科技的進步和人口結構的改變這三大趨勢,台灣企業優先選擇的應對方法,竟然還是降低成本,而不是提高價值。
長期固守成本優勢的選擇,已經慢慢變成台灣的包袱,讓企業怯於進行創新投資,更難以發展更大的戰略格局,僅能停留在優化產品技術的戰術層面。
企業的選擇,影響全公司的員工和股東;國家道路的選擇,影響全體人民。
台灣的下一步,往哪走?
冷戰結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勝利;金融海嘯,是資本主義弊害的全面暴露。資本主義崇尚的市場機制,只決定優勢劣敗,顧不了分配正義。
當政府缺乏效能和方法,透過稅制、投資和教育,進行財富和資源的重分配,貧富差距必然擴大,階級必然成為世襲。
這就是才四十出頭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最近在全世界引起熱議的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對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所做的實證分析結論。(見二十八頁、三十八頁、四十頁、四十四頁)
而這樣的結果,並非不可避免。我們對走在十字路口的台灣,充滿期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