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2015/4/5 「先別管科技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科學」嗎?」

先別管科技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科學」嗎?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3/19
2015/03/18
作者: dr.i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405
photo creditflickr@crdot CC BY 2.0
還記得小時候你對很多大自然的現象抱有強烈的好奇心

例如星星為什麼會發光?夕陽為什麼是橘色?冰塊為什麼會熔化?

長大之後,好奇的卻是新款iPhone有什麼新的功能?最近有什麼新的App好用?奧迪最新款的汽車有什麼特殊的性能?

「科學」變成一個遙遠的概念,而「科學家」像是科幻片中才會出現的人類。

這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出了很大的問題,造成民眾對於科學的冷感和不了解。

而民眾對於科學的冷感和不了解,讓民意代表以致於政府,對於科學研究的不重視。

科學和科技是不同的

一般人分不出「科學(Science)」和「科技(Technology)」有什麼差別。

科學重的是概念、態度和方法,通常從大自然的物性或現象為出發點去思考,好比說星星為什麼會發光這個問題,就是一個科學問題。

而科技則是從工具或技術面為出發點,重的是性能和效率,好比說為了研究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科學家會用天文望遠鏡來觀測遠的星星,望遠鏡的波長和解析度要如何最佳化,就是科技問題。

科學並不受工具和技術的限制,換句話說,它的出現是在考慮用什麼技術和工具之前;一個科學的研究,會包括科技工具的使用,科技其實是科學的副產物。

所有科技,最初都是從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延伸出來的,最切身的例子就是,網際網路(WWW)和雲端系統(Cloud Computing),這兩者都是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所研發出來的科技。

目的分別是為了能夠分享數據資料給其他科學家,以及利用分散的電腦資源來分析處理龐大的實驗數據(當然就是現在所謂的「大數據」)。

後續因有人把它們商業化,才演變成為與人密不可分的生活產品。

然而,很重要的事情是,專利的申請都發生是在商業化之前或在最開始,掌握了專利,等於掌握了主導這項科技的能力。

科學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科學研究所延伸出的科技能改變人類的生活,也能讓一個國家的產業興盛,領先全世界。

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科學研究,就只能去學習其它國家的技術,回來做微小的改進,這比起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台灣從40年前開始靠高科技產業讓經濟迅速起飛,原因是我們比起其它亞洲國家早和西方國家接軌,加上人力成本低的因素,而這些條件早已經不存在。

如果要突破現狀,國家的發展策略必須要回歸到最基礎的層面,培養好的科學環境和人才,才能讓科技產業能夠永續和長遠地發展下去。

科技部?科學部?

201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原「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通常簡稱為「國科會」)升級為「科技部」,但是就我來看,從字面上意義來看卻是矮了一截,這也反映出政府重視「科技」大於「科學」(反而英文名稱「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比較完整地包含了科學和科技兩項)。

以美國為例,他們掌管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包括科技和工程,除了生物和醫學之外)研究預算的最高行政和審議單位為「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請注意,他們用的是「科學」兩字,甚至沒有「科技」。

因為他們很清楚一點,沒有紮實的科學發展,不會延伸出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我反倒支持科技部能夠改名為「科學部」。

從歐洲回國後我發現,台灣有很多好的科學家,不是沒人才,而是政府資源的分配和產業策略發展的方向有問題,以致於大學教授們所提的研究計劃方向多趨保守,因為太前瞻的計劃內容容易被否決,多數看到的提案都是以改進現有的某種工業製程為目標,這和許多其它產業所面臨到的困境,即投資人追求短期回收和短視近利是一樣的。

聽起來蠻慘的,有沒有救?我認為是有的,就從多認識科學,多談科學起。

它比你想像中還更接近生活,更有趣!

(本文轉載自dr. i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