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2015/4/4 「中國大陸的機場經濟學 能學嗎?」

中國大陸的機場經濟學 能學嗎?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3/19
2015-03-18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50404
圖片來源:劉國泰

「雨後春筍」這四個字,很少會拿來形容機場。但是中國大陸,5100座,不是雨後春筍是什麼?大陸已經建了那麼多高鐵,卻還為了拚經濟拼命蓋機場,最後會不會步臺灣的後塵,高鐵通車之後,有些機場工作人員比旅客還多?
 
多年來,倫敦政治人物一直在辯論,是否要核准希斯洛機場的第三條跑道?他們也許該跟中國內陸的鄭州學學。

中國鄭州,約2萬名勞工不分晝夜地興建第二航廈和跑道,2030年時,鄭州的兩座航廈每年預計將處理7,000萬旅客及500萬噸貨品,前者與目前的希洛斯相當,後者更是希斯洛去年總額的3倍以上。

不過,鄭州機場的野心遠遠超出了這些數字。它希望能成為「航空城」的中心,四周擠滿物流設施、研發中心、展場和工廠,並與全球經濟接軌。倫敦人的疑慮讓希斯洛難以擴建,但這對中國都市計畫者來說不成問題;碰上大型建築計畫,民眾通常沒有太多表達意見的機會。

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卡薩達(John Kasarda)曾在2011年以著作推廣航空城概念,也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顧問。航空城這樣的概念並非源自中國,但中國非常適合實現它;卡薩達表示,中國人將機場視作「競爭資產」而非「妨害和環境威脅」。

中國政府規劃在2011-15年間興建82座新機場,目前已經興建超過100座;官員樂見這種「機場經濟」,意即利用興建機場刺激地方經濟。只有少數案例明確地以航空城為目標,其中一例便是北京南郊的南各莊;這座機場成本為800億人民幣,周邊地區投資亦可望高達800億人民幣。

清華大學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的王韜認為,由於中國高鐵系統快速拓展,許多城市其實不需要大機場;他指出,地方官員的目的是取得政治成績、快速刺激當地GDP,他們不介意將債務留給繼任者處理,許多機場已經呈現虧損。(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