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 接棒手機引領科技潮流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4/15
撰文◎高永謀
每年1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堪稱全球電子產業的風向球。而在2015年的CES展,穿戴式科技(wearable technology)產品獨領風騷,其他產品如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受關注程度皆望塵莫及。
在CES展,穿戴式產品受關注的盛況,與觸控面板、智慧型手機剛問世時不相上下;世界各國媒體更以「後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新寵兒」,來形容穿戴式科技產品,認定其在可見的未來,將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新主流。
現有產品「雷聲大,雨點小」
CES閉幕後不久,Apple隨即推出智慧型手錶Apple Watch;而在此之前,數家日本、韓國電子大廠為搶奪商機,也推出智慧型手環。只是,智慧型手環、智慧型手錶與更早之前Google所研發的智慧型眼鏡Google Glass,無不雷聲大、雨點小,買氣遠遠不如智慧型手機,但各電子大廠仍將陸續推出新款穿戴式產品。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指出,稱霸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三星、Apple兩大巨擘,已相繼推出穿戴式產品,三星力推智慧型手環,更邀請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男主角金秀賢拍攝廣告,Apple則主攻智慧型手錶;相信在未來數年,全球電子產業的主戰場,將逐步從智慧型手機轉向穿戴式產品。
工研院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亦看好穿戴式產品的後勢,推估在5年後的2020年將快速普及化,並全面翻轉人類的生活模式與電子產業結構。。除了ICT專業人才仍將炙手可熱,亦將帶動材料、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
科技大廠紛紛投入穿戴式產品,楊勝帆不諱言,原因無他,因為智慧型手機發展已進入高原期,至多再風光2年,此後也難逃薄利化的宿命,亟需開發新的市場、新的產業焦點與獲利來源。因此,穿戴式產品當下雖退貨率驚人,但投入的廠商依然絡繹不絕。
Jawbone UP手環 小兵立大功
Google專攻智慧型眼鏡,其他電子廠商最看好的穿戴式產品,則是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手環。除了三星開賣搭配GALAXY 5手機的智慧型手環Gear,Sony的智慧型手環SWR10,也已於去年第3季問世。不過,即使是三星、Sony,其智慧型手環亦未受消費者青睞,唯一獲利的智慧型手環,反而是小廠Jawbone推出的Jawbone UP手環。
Jawbone UP手環主要功能為健康監測,可紀錄使用者全天的運動、睡眠狀態,並加以分析,計算出入睡、起床的最佳時間,與午睡、小憩的最適時點與長度,還內建午睡、小憩、閒置提醒裝置;亦可搭配APP,同步管理使用者的健康資訊,主攻客群為高度倚賴電腦的上班族。
Pebble Steel智慧型手錶受歡迎
巧合的是,目前可由智慧型手錶獲利的電子廠商,亦非Apple,而是Pebble。在CES展中,Pebble推出第2代智慧型手錶Pebble Steel,可撥打電話、接收與發送簡訊及email,且可同時支援IOS、Android系統,其操作介面簡易,並內建諸多功能各異的APP,被譽為智慧型手錶的iPhone,頗受市場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Pebble積極進行跨產業結盟,與德國賓士汽車合作,共同推出車用智慧型手錶,可提醒駕駛應注意事項;即使車主不在車上,也可透過車用智慧型手錶,瞭解車子的狀況,有助於降低失竊率。
不過,被認為最可能威脅Pebble Steel的產品,並非Apple Watch,反倒是三星的智慧型手環Gear。Pebble Steel大多數功能,皆可以Gear取代,且Pebble Steel按鍵太多,啟動任一指令,都得使用2根以上的手指,操作頗為不便。而Gear還可接收語音信息,Pebble Steel尚是黑白螢幕,Gear則採用OLED螢幕,色彩繽紛多元,更具市場競爭力。
Apple Watch旨在衝刺APP
萬方矚目的Apple Watch,銷售成績並不理想,不像Apple其他產品如iPhone、iPad,未上市便先轟動;即使是死忠的Apple產品愛用者,多半仍在觀望。楊勝帆認為,Apple Watch功能相當多元,可當成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電腦或電視,Apple推出Apple Watch,早知無法一次成功,目的在衝刺APP的銷售量。
「目前,穿戴式科技的應用範疇並不大,功能仍有待擴充精進。」楊勝帆認為,與意欲取代智慧型手機的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手環相比,Google Glass的原創性高,透過眼部肌肉的動作,便可如手機般接收訊息、留言,亦可透過語音回覆對方。
Google Glass使用者走在路上,如果對路況不熟,還可啟用Google MAP,當成導航系統;當走到應轉彎之處,Google Glass螢幕上便會出現方向箭頭。除此,Google Glass使用者只要眨眼,便可立即拍照,比智慧型手機更加迅速,亦可上傳至個人相簿。
不過,Google Glass畢竟仍是眼鏡,僅有眼鏡框可裝置晶片、電池、鏡頭、電路板,其局限遠超過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手環,使用亦不甚便利,尚有諸多技術問題等待突破,方有機會普及化。
決勝戰場在軟體不在硬體
首先,使用者若透過Google Glass上網,不久後便會感覺太陽穴發燙,因為通訊晶片正位於太陽穴前的鏡框中。其次,一般人的眼睛習慣平視,但若要使用Google Glass,眼睛就得不斷向上看。而Google Glass電池續航電力僅約2.5小時,但一般人外出,時間多半遠過於此。
楊勝帆指出,穿戴式產品的體積,遠比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小得多,零組件數量少上許多;台灣ICT廠商很難靠硬體獲利,想在穿戴式科技浪潮中分一杯羹,就應投注更多人力資源,研發相關軟體,軟體人才需求量將大增。
「長期以來,台灣ICT產業偏重硬體、忽視軟體;但在中國ICT產業崛起後,必須改弦易轍。」楊勝帆直言,中國ICT業者破壞力相當驚人,若開打硬體價格戰,台灣ICT業者實難匹敵,「無論是何種種穿戴式產品,幾乎都是整合電池、螢幕、感測器而成的小型裝置,真正賦予其靈魂的並非硬體,而是APP。」
將於6月舉辦的台北國際電腦展,據稱聯發科將發表膠囊包,協助廠商開發穿戴式科技相關軟體,可望引爆一波台灣穿戴式產品的熱潮。
應開發手機所沒有的功能
楊勝帆表示,Jawbone UP手環市場反應甚佳,消費者無不翹首期盼,穿戴式產品可否有新的突破性發展,「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未出現!」
除了智慧型眼鏡、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手環外,其他智慧型產品,幾乎皆在實驗階段。雖然多家非ICT產業大廠也投入研發,但如何創造買氣,迄今依然找不到解答。例如,運動鞋大廠NIKE曾推出一款可偵測跳躍高度的球鞋,但因買氣與預期落差過大,早已下架。
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手環當下仍無法躍居主流產品,關鍵在於功能與智慧型手機重疊頗多,卻無法取而代之。因此,楊勝帆相信,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手環唯有開發出智慧型手機所沒有的功能,方可另闢蹊徑,開創新的天空。
Apple Watch銷售量是重要風向球
「Apple Watch的銷售量,當是穿戴式產品興衰的指標。」楊勝帆強調,Apple每年智慧型手機銷售量超過2億台,最終若有20%的死忠消費者願意購買,便足已掀起穿戴式產品浪潮,相關軟硬體廠商都將受惠。
陳清文表示,由於手機很難再有突破性的發展,APPLE勢必傾全力研發、行銷Apple Watch。但在手機崛起後,大多數人皆用手機看時間,佩戴手錶的比例大幅降低;因此,Apple Watch短時間不易逆轉趨勢,銷售成績遠不如iPhone,本在Apple預期之內,不會就此改弦易轍。
「只要有5%的死忠APPLE愛好者願意掏腰包,成為先鋒消費者,透過他們的口耳相傳,Apple Watch便有機會繼續茁壯,但距離成為主流商品,至少還得5年。」陳清文解釋,無論是手機、個人電腦,從推出到爆發性成長,皆約莫5年;在新產品問世時,大多數消費者皆持觀望態度,「先鋒消費者一如傳教士,Apple Watch應有機會突破5%的門檻!」
暢銷的iPhone不斷改版,每次改版無不大發利市。陳清文透露,Apple Watch亦已著手改版,預計將於2015年下半年上市;可見Apple已認定,穿戴式產品終將成為流行趨勢,否則改版計畫將不會如此迅速。
規避手機副作用創造商機
許多人質疑,Apple Watch功能尚難以與智慧型手機匹敵,要如何在市場上分一杯羹,甚至取而代之?陳清文感嘆說,智慧型手機雖然便利,但不良副作用卻也愈來愈顯明,數以萬計的消費者無論吃飯、搭車、上班,雙眼皆離不開智慧型手機,人與人反而愈來愈疏離,Apple Watch則無此弊病。
「人們開始省思智慧型手機的不良副作用,這正是穿戴式產品崛起的契機,相關產品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智慧型服飾。」陳清文解釋,Google Glass無法普及的關鍵因素,不在設計,而在道德爭議過大,畢竟其拍照遠比智慧型手機便利,甚至可能成為存心不良者的犯罪工具,「因此,穿戴式產品在設計時,不可只考慮便利性,更要考慮美學、道德層次的影響!」
陳清文預測,穿戴式產品崛起後,對於IC設計人才需求勢必增加。另外,由於穿戴式產品的外型,遠比現有ICT產品多元,因此工業設計將成為新顯學,而材料人才的身價也會水漲船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