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場
當我們在網路上彼此憎恨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6/27
作者:黃哲斌 2015-06-21 Web Only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當推特、臉書、新聞留言板每秒量產各種帶有情緒或偏見的文字,當「網友說」、「臉友爆料」、「網路熱議」成為一種新聞寫作的新文體,會不會形成一種數位時代的媒體審判?
6月9日,南韓首爾的「科學記者世界年會」上,來自英國的諾貝爾得獎學者提姆杭特(Tim Hunt),當他提到實驗室裡的女性角色,講了一個差勁的笑話:
「讓我告訴你,我和女孩之間的麻煩。有3件事會在實驗室發生:你會愛上她們、她們會愛上你,還有當你批評她們,她們會哭。」
會場當下並無太多反應,但有幾位聽眾把杭特的話發上推特,隨即在社群媒體颳起一股風暴。隔天一早,當杭特前往首爾機場途中,收到BBC第四頻道新聞節目的簡訊,要求他回應此事,他只好錄了一段致歉聲明,表示自己做了可怕的蠢事,但他的話是親身體驗。他事後承認,那是一種不夠深思熟慮的回應方式。
雖然首爾與倫敦時差8小時,社群媒體上的怒氣不斷升溫沸騰,杭特被標註為「無厘頭的性別主義混蛋」、「厭女的阿宅科學家」,也有人要求英國皇家學會「把他踢出去」。
當飛機降落倫敦,等待杭特的是一紙辭職書,倫敦大學學院要求他立刻辭去生命科學學院的職務,並迫不及待在官網公布消息,藉以平息眾怒。杭特服務多年的「歐洲研究會議(ERC)」,也決定強迫他離開研究群組。
一切像是噩夢,杭特家門外擠滿記者,其中一個告訴他太太:該報已找上她的前夫。
這位72歲、研究細胞分裂聞名的生化學家當然犯了錯,他自己也承認。但道歉已無法扭轉困境,他抱怨倫敦大學學院不給他答辯機會,只想看他吊起來流血至死。在此同時,幾位與杭特有共事經驗的女性科學家,主動出面為他辯護,力挺杭特絕不是性別主義者,即使已經覆水難收。
杭特或許咎由自取,然而,這也開啓一個當代新聞界的議題:當社群媒體無時差、10倍速推進新聞事件的速度,當事人還能得到公平的回應機會嗎?
或者,當推特、臉書、新聞留言板每秒量產各種帶有情緒或偏見的文字,當「網友說」、「臉友爆料」、「網路熱議」成為一種新聞寫作的新文體,會不會形成一種數位時代的媒體審判?
《碑板 Tablet》是以猶太事務為主的美國新聞網站,在猶太社群具有重要影響力。今年2月,該站宣布一個奇特措施:網友看新聞不收費,但留言必須付費,1天2美元、或每月18美元,或每年180元,截至目前,大約只有100名讀者願意付費留言。
《碑板》的態度很清楚,此舉並非為了營利,而是希望提升留言品質,總編輯受訪時表示,「我們提供免費內容,但要求讀者回報對等的端莊態度,以及對話的許諾」。
《碑板》並非首例,去年十一月,《路透》官網就決定移除新聞留言功能,讀者仍能在官方臉書留言,但《路透》希望保持新聞網頁的純淨,該站聲明表示,將評論功能移至官方臉書,「藉由參與者自發維持網路秩序,讓那些濫用評論權的網友邊緣化。」
就像《The Next Web》對此事的評論,「新聞網頁一向是評論魔人(comment troll)與鍵盤戰士(keyboard warrior)的樂園」。這是當代網路文化的難解議題,即使是最悲觀的人,都無法否認「自由的網路環境,可以促進公民對話」;然而,即使是最樂觀的人,也必須面對「網路經常助長仇恨、暴戾、輕佻、不負責任的情緒性發言」,而且往往有如滾雪球,以恨意餵養恨意、以怒氣激發怒氣,最終,想像中的「公共論域」,經常被分貝最高、最偏激、最刺耳的言論淹沒。
這些網路上的個人評論,經常主觀、片面、依賴直覺,更糟的是,它們往往故意挑起戰火、鼓吹歧視、製造衝突情境、恣意人身攻擊,過激言論幾乎盤踞了新聞網頁或社交空間,瑞典電視台因而製作了一個實境節目「酸民獵人」,由記者帶著攝影機,搜尋並登門拜訪那些網路上最尖酸、最極端的留言者,直接詢問他們的心理動機,要求他們在鏡頭前對話,引發不少討論迴響。
對照前些時,台灣因不幸的校園兇殺案,網路輿論快速將矛頭轉向廢死倡議團體,快速轉向立法鞭刑、立即槍決所有死刑犯等極端言論,再加上部分媒體推波助瀾,以刺激性標題換取點擊,「校園安全」、「無差別殺人現象」,甚至「死刑存廢」等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被壓縮,社會氣氛像一群熱鍋上的螞蟻,焦急,躁動,但始終在熱鍋上竄來竄去。
《Reddit》是一個以轉貼、評論新聞為主題的社群網站,全美流量排名第10、全球排名30。6月中旬,站方強制關閉了一個爆紅的、以仇視並羞辱肥胖者為宗旨的群組,旋即遭遇部分用戶的抗議,認為站方侵犯了「言論自由」,有人甚至成立一個辱罵該站CEO的群組,頭像是納粹標誌,也擠進站內熱門排行。
新聞網站《野獸日報 The Daily Beast》因而刊出一篇文章:「網路還能依賴仇恨運作多久?」批評當下的網際網路,是一種「以言論自由、自我表達與集體良善為虛假掩護,實則在集體羞辱與恐懼之中運作的經濟體系」。
該文訪問了《你被公開羞辱了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一書作者Jon
Ronson,後者是一名英國記者、紀錄片導演,這本「紐時排行榜」熱門新書剖析社群媒體上,一般人不經意的玩笑,如何變成一種公開羞辱;錯置的群體正義感,又如何轉化為一種集體暴行,介入、撕毀他人的生活。
Ronson受訪時表示,諸如推特或新聞留言區製造一種正義的假象,藉由貶低他人、轉推、發表評論,彷彿就已創造正義。事實上,「這反而遠離真正的社會正義── 體制問題、腐敗不幸、濫用權力,這些關乎政策與權力結構,而非網路旁觀者」。
可悲的是,他認為,在網路上,「那些最強硬、最冷酷、最極端的人,往往贏了」。
網路已成為展示人性的巨大結界,最終,必須靠著社群的反省與自制,才能避免更多悲劇。就像Ronson的警告,「我們若不趕緊開始思考自己在網路上的行為,或者教育我們的孩子開始思考」,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活在導演約翰卡本特的電影(《紐約大逃亡》、《洛杉磯大逃亡》)裡,一個荒誕、兇殘、弱肉強食、以暴制暴的原始高牆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