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語
人生,勿將全部雞蛋放同一個籃子
職場中因為不懂如何和主管相處,摸不透主管在想什麼而誤踩地雷,被炸得粉身碎骨的新鮮人比比皆是,其實,向上管理並沒這麼難。
跨領域專長 競爭力1+1>2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5/13
撰文◎陳培思
隨著多元化時代來臨,社會變動愈來愈快速的情況下,單一專業已經不足夠,進到了職場,除了在自己領域的專業上精進,還必須積極拓展跨領域思維,整合學習不同專業領域知識,才能在未來職場競爭中保有充足戰力。
產業需要跨領域的創新與共鳴
跨領域的時代來臨,不管是科系間或學科的界線都愈來愈模糊,「要解決問題,用單一領域的思維已經不足夠了,」博晶醫電創辦人程士恒強調,「無論在學校或是到了職場,不要把自己限縮在某科系或領域的框架裡,要用更開放的態度涉足其他領域。」
所謂跨領域人才,是指具有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基本知識和能力的人才,不僅有專業所需要的技能,還能夠將多種學科的能力相互融合。不論從學校到產業,「跨領域」、「跨界」已經成為趨勢,跨領域人才也成為各企業競相爭取的首選。
大學紛紛開設跨領域課程,例如台大成立的「創新設計學院」,就是不分科系,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的思考模式,培養跨領域的創新、實作人才。
在近期的《數位行銷人才大調查》報告中指出,從事行銷不用相關科系背景,跨界人才更吃香;雄獅旅遊招募儲備幹部時,也強調「旅遊業需要具備多元思維的人才,開發出更有創意的旅遊方案。」
舉凡現在熱門的「醫療觀光」、「文創旅遊」、「科技法律」、「生醫光電」、「農業科技」等,都強調跨領域專業的整合能力。因為專業知識領域各有局限,要能解決複雜的問題或設計出合宜的產品,必須透過跨領域合作創新,才能有所突破。
不同領域碰撞出無限可能
優雅極簡的蘋果美學,是蘋果能風行世界的重要關鍵,而創辦人賈伯斯無論在演講或自傳中,總會提到這個故事:
在1970年代時,Reed College擁有全美頂尖的字體美術課程,賈伯斯被校園中海報的各種精美漂亮字體深深吸引,燃起對文字美感的興趣,於是跑去旁聽了字體設計課,學到了襯線字體(serif)與無襯線字體(sanserif),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字母組合間變換間距,合宜的字體和間距才能讓視覺畫面趨於完美。
這段經歷看起來和研發電腦八竿子打不著,賈伯斯當時也不覺得這對未來人生有什麼幫助。然而,當賈伯斯日後著手設計麥金塔電腦時,融入了字體美學的概念,電腦螢幕呈現出的優美字體令人驚艷不已。
程士恒強調,所謂跨領域學習並不需要一定要修滿學分或是取得學位,重點在於有機會認識其他領域,激發出不同的思維和視野。跨領域的學習也許可以立刻和自己的專長相結合運用,但也可能現在看不出所以然,卻在未來某一天迸出火花。
醫學×法律
雙專長突破職涯困局
即使是高度專業的醫師,現在也愈來愈多人投身跨領域的進修,恩主公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忙碌的醫師生活之外中,又跑去攻讀法律。
「在我開始執業之後,在健保架構底下產生的一些問題,身為一個執業醫師,不可避免要去思考未來會遭遇什麼,」林聿騰說,收入、年資、付出勞力和體力是否成正比,這些職業的發展性都是現實要考量的層面。醫生和許多專業工作相同,從基層開始慢慢往上爬,然後兼行政職,但競爭者眾多,職位有限,必須要思考如何才能脫穎而出,或是尋求其他發展的可能。
現行制度下,醫師的收入和健保緊密相連,然而健保制度存在許多問題,使得林聿騰開始執業後,就不斷思索未來醫師職涯可能遭逢的困境,再進一步和資深的前輩深談後,更確定必須該為自己創造第二專長。
跳脫原來範疇
挑戰異質性領域
「就像是電玩遊戲選技能點,經常都要面臨如何抉擇:是要另闢新技能?還是在原有技能繼續擴張?」林聿騰說。
多數醫師選的還是臨床醫學研究所,不脫醫學院的範疇,但對林聿騰而言,這樣似乎依舊還是在同個領域的框框裡,只是從池子的一邊游到另一邊,並沒有跳脫。
林聿騰的考量有兩個層面:第一,所學的這個東西要是異質性,也就是和現在已經擁有的、原來會的東西是不一樣,是跨界的,觸角能拓展到另外一個領域;第二,儘管是跨界,但學了這個東西之後,對現在的工作能有加分作用,可以有直接的應用。
在這種思考邏輯下,加上醫療糾紛是現行醫界一個嚴重問題,林聿騰決定進修法律,「姑且先不要想學習法律未來是否要切換跑道,而是就目前執業來說,無知是最可怕的,如果我能涉獵法律,就能知道自己的醫療行為在法律上的效果,會知道邊界在哪、該怎麼拿捏準則。」
跨領域是串聯起兩座山頭
跨領域並不是為了成為兩個領域中頂尖的佼佼者,林聿騰認為,跨領域最大的意義,是把兩個不同學科的山頭串起來,搭起一座橋樑,又或者是「翻譯」,讓兩個學科有更密切交流,甚至進一步融合,擦出新火花,不再是各說各話。
現在有不少醫生都跨到醫學工程領域,或是攻讀材料相關研究所,投入醫療器材開發,「醫生都會希望在從事醫療行為時,有一個順手、好用、安全的儀器,但不是實際操作的人,很難精準命中醫生的需求,」林聿騰說,透過醫生的經驗,可以告訴研發者想要什麼,但因為兩者是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很難準確地傳達意思。這時,如果有一個瞭解兩個領域的人,具有兩個領域的專業思維,他並不需要真的投入研發,但卻能轉換兩個領域的語言,把需求和研發兩塊的對話準確銜接上,確保沒有溝通的落差。
「醫學上覺得重要的,法律上不一定覺得重要,」林聿騰說,儘管在醫學方面也有專門的法務人士,但兩者溝通時是否能完全理解彼此意思,仍存在著問號。最好同時兼具「法」和「醫」的雙重訓練,才能最有效掌握兩者思維,融會貫通。
醫學易於往外跨足其他領域
不可諱言,從其他領域跨入醫學者很罕見,大多是醫生跨出去攻讀其他領域。這牽涉到兩門學科入門的難度,尤其像醫學這種教育系統,門檻是設在大學入學考試,當時沒有跨進去,往後就很困難了。再加上醫學訓練專業養成過程複雜,從基礎的知識學習,到轉化成實務、具備成熟的執業技能,醫師必須在醫院裡面養成,若非醫學系畢業很難跨入,因此其他領域想要反向跨入醫學具有相當難度。
醫生的養成制度嚴謹,無論在學校或進到醫院後,定期提出各種報告、翻譯研究文獻,強迫學習的訓練過程,包括整理重點、表達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使得醫生在學習上能很快抓到要點,迅速領略新知識,鍛鍊出強悍的學習能力,很有助於醫生再跨到其他領域學習。
林聿騰跑去上法律課的第一天,無論是思考模式或是論述方式,都讓他覺得置身另一個完全不同世界,「剛跨入一個陌生的學門、從無到有是最痛苦的,但此後慢慢地漸入佳境,尤其可以應用後,扣回原有專業,樂趣就會出現了。」
發揮想像力
跨界產生化學作用
「要具備競爭力,可以選擇不斷尋求專精,成為領域裡的最頂尖,」林聿騰說,「但這不是唯一方向,你也可以結合不同領域,發展出其他可能。」選擇跨領域,並不是要放棄原有專業、跳到另外一個工作,而是開創更多可能性。
「跨界」在現代職場是每一個人都要具備的概念,林聿騰認為,進入職場之後,會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可以把眼光放在不同領域上,發揮想像力,創造很多可能性,「沒有混合過兩種物質,你怎麼能知道會起什麼化學作用?」
在攻讀法律之後,林聿騰的視野變得寬廣,過去就是用醫生的角度,或是從患者家屬角度出發,但現在可以多一層看到「醫病關係」可能產生的法律作用和結果。
林聿騰鼓勵在校時期若有機會,不妨多接觸其他科系領域課程,不需要非得拿學分不可,去旁聽看看,試著去瞭解其他領域在幹什麼,如果產生興趣,也許對未來會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對於培養跨領域能力沒有特別的想法,也不用著急,進到職場後人的想法會有很大的變化,但林聿騰提醒,「踏入職場後,要隨時反思自己要什麼,因為從發想到展開實際行動,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醞釀,如果要等工作10年才來思索,就年紀這個現實的問題,已經會比較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