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語
與其領22K低薪,不如創業拿股票
青年低薪時代,有人哀嘆前途茫茫,有人卻毅然走上創業路,利用網路、社群、App等新科技,闖出一條活路,也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生機。
五大推手 青年創業熱情甦醒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1/7
撰文◎羅梅英
創業家兄弟共同創業人郭書齊(左二)第一次創業時31歲,
弟弟郭家齊(右二)28歲,郭書齊說:「愈年輕創業,機會成本愈低」
|
英國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套用在現在年輕人身上意外地貼切,眼前的就業環境險峻、瀰漫前途茫茫的氛圍,有人索性選擇創業,自己創造工作。
「創業家兄弟」共同創辦人郭家齊振奮地說,「這幾年台灣創業環境變好了!」
2007年郭書齊與郭家齊兄弟創辦地圖日記,後來賣給Groupon。2012年他們再次創業,成立創業家兄弟,做垂直整合電子商務網站,成立好魚網、生活市集、好吃宅配網等3個網站。只花了1年7個月就準備IPO(公開發行上市),創下台灣網路公司準備IPO的最短紀錄。
郭書齊指出,2007年當時創業環境很辛苦,地圖日記完全沒有法人投資,全靠科專計畫補助。2012年以後,資本市場及法令都好轉,「創業家兄弟有國發基金投資,這在7年前很難想像。」
網路與APP助長新創業潮
史丹佛大學校長John Hennessy曾說:「高科技創業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也是年輕人實現夢想的方式。」
郭書齊第一次創業時31歲,他認為「愈年輕創業,機會成本愈低,對失敗的忍受度較高。」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指出,產業有生命周期,需要新創公司帶動新產業誕生,因此他很鼓勵創業,「與其跟大家搶工作,不如為社會創造更多工作。」而且「現在薪水低、沒有技術股,創業成本也比以前低。」
台灣青年失業率12.43%,以及大學畢業生起薪22K,是這波創業潮的主要推力。拉力方面,最重要的是智慧型手機、社群、網路普及,以及雲端服務興起,為網路創業帶來推波助瀾之效。現在不用購買伺服器等硬體,創業的門檻變低,就算1、2個人也可以創業。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表示,網路、APP創業蔚為風潮,一方面與使用者情境有關:台灣網路與國際完全接軌,使用環境相似,從gogolook被韓國公司買下來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台灣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而且台灣的工程師非常優秀。
配股成絕響
一線大廠員工出走創業
詹益鑑指出,科技業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以及看不到升遷的機會,造成許多35歲以下的工程師從大企業出走。之初創投今年育成輔導的團隊中,一線大廠離職員工的比例很高。例如:開發無死角倒車攝影機的MasVidia團隊、健身餐外送的FitMe、整合房產資訊的Foundi都是聯發科出來的;穿戴式裝置Rooti團隊來自鴻海的富智康公司。
創業風氣重新點燃,不僅年輕世代投入,不少科技業老將也加入。像是前PChome營運長謝振豊創辦Uitox、前趨勢科技台灣總經理丘立全創設啟雲科技、前友訊執行長曹安邦創立集市雅平台,形成老將、新秀爭鳴的局面。
推手一:政府政策全力點火
政府在這波創業潮中,扮演火車頭的角色。經濟部「青年創業方案」整合各部會,提供資金、課程等創業協助,預計催生2,400家新創公司。
為鼓勵創投基金投資新創事業,國發基金推出「創業拔萃方案投資計畫」,由國發基金擔任「點火」角色出資四成,搭配民間創投公司六成,共同投資新創事業。
另外,金管會櫃買中心預計4年內、2017年前訪視800家微型企業,推動其中300家公司登錄「創櫃板」,期望透過資本市場的支持,「讓創意變創業、創業變產業」,扶植小企業成為下一個鴻海或台積電。
推手二:大學栽培校園創業家
陳良基是學界有名的「技轉王」,他說「創業是趨勢,不是流行。」他一手推動台大校園的創業風潮,成立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台大創聯會、台大車庫,培植創新人才;並推動天使基金,幫助創業團隊募資。
陳良基指出,「矽谷成功的秘訣之一是鼓勵失敗,如果在學校失敗的話,挫折比較小。」
台大在學生可以申請台大車庫,只要營運計畫成熟就可通過入駐,目前有17個團隊。除了使用共同工作空間,還能互相交流討論,接受業師的指導。
2012年,台大創聯會成立,仿效矽谷Demo Day、舉辦NTU Start-up Day,5年內畢業生都可以上台簡報。第一屆募集到幾百萬元,今年募集資金達2,000萬元,台下有1,500位學生聆聽參與,盛況空前。
現在也出現專門教人創業的學校,ALPHA Camp今年2月成立,學員平均1/3已經創業或是未來計畫創業,為期10週的Bootcamp課程,學費雖高達10萬元,仍吸引250人報名。
推手三:「創業加速器」推波助瀾
結合育成及創投角色的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類似新創公司的「孵化器」,主要投資種子階段的初創公司,包括網路名人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之初創投都屬於這類。
之初創投於2010年成立,每6個月為一屆、邀請20~25個具潛力的新創團隊進駐。在這半年時間,會去瞭解創業團隊的想法、提供育成輔導,並觀察團隊合作模式與默契。半年後舉辦Demo Day,由這些團隊向創投、一線大廠等投資人做簡報,爭取資金挹注。
4年來,之初創投已育成200家新創公司、370個創業者,總共募得超過4,000萬美元。
之初創投本身管理的創投基金3.2億,投資EZ TABLE、創業家兄弟等20家網路公司。詹益鑑說,「我們育成輔導會看創業者的本質、商業模式是否可規模化,確認『引擎』耐用,才放『燃料』(錢)進去。」之初就像新創團隊的共同創辦人,一起努力讓引擎變得更好。
推手四:「共同工作空間」降低門檻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在歐美行之有年,只要少許租金、租一張桌子就可以開始創業,大大降低創業的門檻。
「卡市達創業加油站」創辦人邱于芸說,全台現有88個共同工作空間,北中南都有,提供彈性的創業方式。
推手五:引進「自造者空間」
「自造者運動」吹向台灣,光是最近1年,就出現10個「自造者空間」,為創業者提供專業的製造設備、工具及空間,如3D列印、雷射切割等,讓自造者(Maker)可以動手做出產品原型並小量生產,如此一來就能大幅省下開模費用。
特別的是,鴻海集團「Kick2rel」平台今年4月上線,只要提交原型(Prototype)並通過審核,他們可以免費做樣品,協助創業者把構想實體化。目前提交案件約500件,接案處理10幾件。
新金主報到
提供天使資金
新創公司成立,迎面而來的就是錢的問題。政府把創業當成重要政策,提出不少貸款或獎勵方案,可以多加利用。包括:青年創業專案、創業台灣計畫、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微型創業鳳凰貸款等,而台北市政府創業補助最高可達100萬元。
此外值得住意的是, flying V、HereO等募資平台興起,可以解決創業初期沒錢、沒通路的問題,平台上可以很快確認商品或想法是否有市場,能不能獲得第一批消費者支持。
詹益鑑認為,「創業從0到1,借錢比找人投資好;從1到100才需要找錢。」他在創業前幾年沒有領過薪水,「拿自己的錢出來,才會有儘快有成的壓力。」
郭書齊說,「資本市場變好,對網路創業有很大的幫助。」不過他強調,「錢不能保證創業一定成功,錢不是最關鍵的因素,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
你願意準備多久沒有收入?
之初創投在面談育成團隊時,非常重視以下幾個面向:1.為什麼訂這個創業主題?有沒有人做類似的主題?2.團隊如何組成?3.創業目標及動機?4.有沒有實做產品?
詹益鑑歸納,創業必須同時具備心、手、腦。「心」是指動機,「手」是打造產品的能力,「腦」則是創業的決心夠不夠。
詹益鑑通常會問創業者「準備多少資源」(包括金錢及時間),因為創業起碼半年至1年沒有收入,「聽到願意準備1~1.5年的,可以知道他的態度很認真;願意準備3年的,就知道他有多嚴肅看待創業。」
「第一次推出的產品不是那麼重要,創業最重要的是『速度』,」詹益鑑說,「商業模式和產品的轉換速度要夠快,『一年加1分』和『一季加0.5分』,結果就不一樣。」
別把創業當成工作不順的退路
創業除了好的商業模式與構想外,執行力及應變力不可少,業界老將多年的歷練,是創業的寶貴資產。因此詹益鑑鼓勵年輕人,最好先進大公司或新創公司歷練,學一點技巧,類似打預防針,為創業預做準備。
郭書齊兄弟也都是有工作幾年才創業,「沒有工作經驗很容易失敗。」如果因為工作不順才想創業的話,「要知道創業所遇到的競爭與挫折,遠比就業市場更甚。」
詹益鑑給創業者幾個叮嚀:1.多累積產業知識和經驗。學校學的知識技術會被淘汰,但工作態度和價值觀不會。2.找到有互補性、價值觀接近的創業夥伴,培養信任和默契,be part of team。3.培養財務敏感度,大部份創業者都沒有這方面經驗。還要勤於資訊蒐集、多觀察消費市場,才容易成功。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十二月號(457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