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丞儀:改變,不是光靠打敗國民黨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2/2
2014/12/01
作者: 黃丞儀
開票那天晚上,我到巷口的麵攤去吃了一碗麵。店裡沒幾個客人,老闆和老闆的媽媽一邊俐落地切菜煮麵,一邊專注地看著電視螢幕上的開票數字。巷子裡也有好幾位歐吉桑和老伯伯,搬了小電視機,坐在板凳上口沫橫飛地開講。如果這時候把視角往上空拉去,夜幕低垂,萬家燈火,廣大的城市裡,無數的巷弄或公寓裡應該都上演著同樣的景象。
是的,這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就是我們賴以自豪的民主政治。我們知道,政府是可以換人作的,不需要動刀動槍,被打被關。就在這平凡無奇當中,我們一起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激情,和島嶼上所有的人同步感受了政治意志的雄壯之美。
開票後,許多評論紛紛出現。有人說這是對馬英九總統兩岸政策的否決,有人說這是公民意識的抬頭,有人說這只是對連家的不滿而已,有人說是反商反權貴情緒的集結,有人說這是年輕世代展現實力、網路串聯的新科技帶來變化,有人說這是太陽花運動的開花結果,有人說民進黨只是好運「撿到」,大部分都是賭爛票。究竟哪個因素才是造成這次選舉結果的主因,恐怕政治科學家、選舉研究專家短時間內還會爭論不休,沒有答案。
但是,很快的,十三個月後,我們就要面對另一場更全面的投票:正副總統和立法委員的改選。如果在那場選舉中,國民黨同時輸掉總統和國會多數席次,台灣將進入1987年民主化以來,前所未見的局面:國民黨在各種層級的政治版圖上消失至少四年。假使成真,這將是中國國民黨從1949年潰敗以來,最嚴重的生存危機。
這樣的局面未必會發生,如果國民黨調整的速度夠快的話。事實上,選後不到三天,國民黨已經拍板閣揆辭職、內閣總辭,黨主席馬英九先生可能於週三宣布辭職。接著國民黨的黨機器和宣傳機器,應該會迅速就戰鬥位置,針對新官上任的直轄市市政(除了新北市以外),展開強力的抨擊。人們對於「新希望」經常是很快失望的,九合一選舉產生的新民意,很快就會變成舊民意,讓大家再一次覺得「民主不過就是每四年換個無能政客」。老人們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訴年輕人:你以為陳水扁一開始就像落水狗嗎?你以為馬英九從來就不得民心嗎?這就是政治現實。
無怪乎選後馬上就有人喊出:「勝文選總統、馬主席不能辭。」希望藉著在這次選戰中形象惡劣到極點的藍營政治人物,延續大家對國民黨的惡感,一舉在2016總統大選中,把國民黨送上西天。在此同時,也有國民黨的支持者大聲疾呼,要求馬英九即刻辭去黨主席,甚至是和吳敦義一起辭掉正副總統,提早改選。有些人認為這背後打的算盤是:與其輸掉2016以後的四年,不如讓民進黨早點上台挨打,一年後可能就被鬥臭鬥爛了。唯有傾全力讓「鐘擺效應」提早出現,才能確保2016國民黨還有機會執政,否則不知道未來要在曠野中流浪多久。
這兩種想法正是過去十幾年和台灣社會糾纏不休的「倒退競爭」邏輯:讓對手變爛變差,讓它看起來退步,自己就不用從事任何改革,也能夠輕鬆領先。因此國民黨喜歡拿「阿扁」當提款機,什麼事情都可以推到民進黨執政八年,只要不斷召喚人民回想幾個關鍵字「貪腐」、「扁家」、「鎖國」,就可以永續執政。民進黨也不用從事任何改革,只要等著公民團體、學運、社運批判馬政府,就可以收割政治果實。
如果這場「政治土石流」選舉有任何一點意義,就在於它突顯了人民不想再接受這種沒有意義的「倒退競爭」。這是無限迴圈的惡性循環:「只要對方很爛,我就不用進步。」如此一來, 政黨之間永遠不可能產生正面的制度競爭。人民看久了,也會對於民主制度開始失望,甚至消極地期待強人出現,懷念過去的強人,至少強人還能給大家一點「進步」的幻想。
難道民主政治的選舉不能帶來正面的制度競爭嗎?難道選舉的結果,不能刺激落選政黨開始從事積極的改革嗎?這當中的關鍵在於,如果躺著就可以大幅領先,為什麼要站起來或用跑的?如果只要等對手氣勢變弱,被眾人嫌棄的時候,就可以換人上台執政,為什麼要去得罪人從事黨內改革,重新追尋政黨的新價值?因此,落選的人會覺得「我沒有錯」,錯的是「沒有人給我按讚」,錯的是「反商仇富」情緒發酵,錯的是國民黨不會運用臉書或PPT等社群網路,錯的是媒體沒有「平衡報導」。只會以為是方法有問題,不會從根本去檢討:國民黨的路線是不是根本錯誤?國民黨到底哪裡背離了台灣人民的基本政治價值?台灣人民到底想要什麼?
這些年來,許多台灣人都覺得台灣的現況很悶,找不到出路。其根源在於我們始終受到一種陳舊體制的壓迫,而國民黨正是這種陳舊體制的象徵,甚至可以說它的思維就是延續、鞏固這種陳舊的體制。這次選舉的結果,讓大家看到衝破這種體制的可能性:拒絕世襲政治,世代交替加速,開放政府,不再受到「經濟必須靠中國」的魔咒糾纏,不再害怕台灣主體意識,可以斷開所有綁住台灣人民的政治鎖鏈。
但是,體制(establishment)不是那麼容易被摧毀。一來,畢竟這次只是地方層級的選舉;二來,前面提到,如果民進黨只是靠對手爛而選上,他們是不會對這整個體制有徹底的檢討,提出正面的改革方案。他們可能私心期盼這種體制可以延續下去,才能獲得政治紅利。長此以往,他們本身也會變成這個體制的一部分。第三,體制問題往往是盤根錯節的,從憲政架構的權責不清,到經濟政策的向財團傾斜,到文化上的國族教育,乃至於社會層面的人權赤字,這當中有一貫的脈絡,讓各方政客可以競相獲取利益,要改革就要得罪許多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誰想要當壞人?
這次台北市長選舉的特點就在於,柯文哲讓長久以來「比賽誰跑得慢」的倒退競爭邏輯暫時中止了。他的從政經驗如一張白紙,沒有代表任何政黨參選,導致「藍綠比爛」的模式,沒辦法複製到他身上。因而,他開啓了一個重要的契機,讓台灣人民看到在比爛以外的可能性。但是,柯文哲開始進入市政府之後,很有可能會被動地(或主動地)加入這種惡性循環的鎖鏈。因此,他必須把握這種制度競爭的正面契機,迅速地提出各種新的想法、作法,展現自己團隊的治理能力。 唯有透過制度競爭,才可能改變對手的思維,真正終止台灣的倒退競爭。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民進黨目前做不到,國民黨目前也做不到,太陽花運動之後,人民補位上去,推了柯文哲一把,讓他有這個難得的機會。
十三個月後的總統大選,將是對台灣既存的陳舊體制,再一次進擊。如果國民黨的思維跟不上來,注定是要再次失去政權,甚至成為歷史的灰燼。同樣的,民進黨若沒有真正了解既存體制的惡害,斬釘截鐵地提出制度創新的方案,不再陷入「倒退競爭」,它很快就會被太陽花學運創造的新世代給取代。單單在選舉上打敗國民黨,是不可能帶給台灣社會任何改變的。唯有啓動政治勢力間的制度競爭,才有可能進一步解除壓迫台灣已久的陳舊體制。否則, 就算總統大選國民黨再度敗選,那個陳舊的體制依然會繼續存在。萬家燈火中,人民的政治意志將再度昂揚,到時候被鞭入歷史灰燼的就是現在志得意滿的政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