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己不快樂
逃避負面情緒,也限縮了自我的成長與生命的意義
摘錄自:商周新生活情報 電子報 ~ 允許自己不快樂
2014/12/18
逃避負面情緒,也限縮了自我的成長與生命的意義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學會(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料,在任意十二個月的期間裡,平均每五位美國成年人就有一位罹患焦慮症。青少年的數字更高,有二五%飽受臨床顯著焦慮症之苦。如果我們檢視整個成年人群體會發現更驚人的數字:平均每三個美國人就有一個罹患焦慮。而且這些統計只凸顯了「可診斷焦慮」帶給人們的痛苦,如果再納入每天形形色色的壓力,像是飛行恐懼症、公眾演講和財務負擔等等,那麼焦慮的人口幾乎將近一○○%!
弔詭的是,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是因為我們如此強調舒適。我們有空氣清淨機、汽車加熱座椅、偏光太陽眼鏡、泡沫浴、防水夾克、電毯,還有根據我們的脊椎形狀量身打造的床鋪。其實,再怎麼重視舒適也不為過,歷史上人們確實也比較喜歡享樂而不是痛苦。然而,現代卻是人類史上的異常時期,我們不只坐擁舒適的物質享受,而且我們還上了癮。
我們目前的高度舒適,還反映在抗菌肥皂的流行上。抗菌肥皂能讓我們暴露於較少的細菌中,也因此對細菌更沒缺乏抵抗力。沒錯,過去的生活比較不講究,但是那也有附帶的好處,可以鍛鍊我們祖先的心志。這一點的證據可以在一九三九年的英國看到,當時戰爭期間的宣傳廣告「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就展現了這樣的情操。也就是說,炸彈也許會砸下來,但是別害怕,繼續做你的工作就對了。
由於今天我們擁有這麼多的資源設施,也就發展出「逃避不舒適」的傾向:我們只要一獨處就立刻掏出智慧型手機,無聊就消除了!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鑽來鑽去,尋找最暢通的車道,這樣就不用塞個半天了!我們一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這樣其他的放鬆、紓壓通通不需要!多數人並不了解的是,這種輕鬆生活的吸引力乍看之下很自然,但根本上卻是對於不舒適的逃避。害怕被拒絕的人逃避和他人見面,害怕失敗的人不敢冒險,害怕親密關係的人一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和電子郵件。逃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層問題。
有兩種逃避會導致人們的問題:逃避愉悅與逃避痛苦。你可能很難相信,我們有時候也會想要遠離愉悅,但是我們都知道有的人沒有辦法享樂,因為他們認為時間有更好的利用方式(你可能也是其中之一)。順著這個脈絡,我們可能也會害怕樂極生悲,或是擔心如果慶祝一些喜事,像是生日、升遷還是有氧搏擊課程結業等等,我們會過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而忽略了他人。心理學家把這點稱為「否定正面思考」(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
不幸的是,當否定正面思考時,我們也喪失了許多珍貴的黃金時刻,而這些時刻都是人生美好的一部分。如果剝奪了別人分享我們正向情緒的機會,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沒那麼親密。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細細品嘗正向事件的滋味,在情緒低落的時候,也比較難開啟這些記憶來提振心情。
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而且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則是想要遠離所謂的負面心理狀態,例如憤怒和焦慮。這種心理反應了古希臘享樂主義者的哲學,他們是斯多葛學派的敵對陣營,主張最好的人生要從享樂裡去尋找。
享樂主義哲學的問題在於,人們對於任何負面的事情都會變得過度懷疑,在現代尤其是如此,比如說我們會鼓勵朋友「凡事往好處想」、「別老皺著眉頭」和「打起精神來」。弗里茲.史特拉克(Fritz Strack)的知名研究顯示,如果實驗參與者把鉛筆夾在兩排牙齒之間(無形中牽動了微笑肌群),那麼他們寫的自我陳述就會更清楚、更正面。許多快樂顧問大言不慚地引用這份研究,認為這足以證明人們應該「弄假成真」。基本上,所有這些策略都試著說服人們遠離負面狀態,但不幸的是,逃避問題也意謂著逃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沒有一絲憤怒,歷史上重要的種族、性別平權抗爭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嗎?如果世界上沒有人感到任何懊悔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嗎?你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旅行,如果那裡的一切都照著計畫走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嗎?或者在人生中,你從來不需要為重大的決定天人交戰,不需因此放棄原先的目標,只要不斷努力就能成功,即便成功的機率很低,你可以想像嗎?社會上對負面狀態的偏見其實昭然若揭,而逃避這些狀態的結果就是,你也不經意限縮了自己成長、變得成熟和豐富閱歷的機會,也因此壓抑了生命的內涵與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