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2014/12/14 「如履薄冰的婚姻」

如履薄冰的婚姻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12/11
2013-05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潘蜜拉‧海格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1214


你幸福嗎?這個最簡單的問題,許多在婚姻中的人卻難以回答。「我很幸福。但是……」曾幾何時,我們對婚姻的描述,多了個輕描淡寫、又意味深長的「但是」。為什麼應該有的幸福,轉瞬間就變了樣?你可知道,這是現代夫妻心照不宣的共謀…

特輯

安迪是我先生約翰的熟人,四十歲出頭,非常聰明、好奇和詼諧。他有一個相夫教子的好太太,全職在家照顧兩個孩子。然而,安迪和我先生在聊天時,常聊著聊著,就口無遮攔地談起他的婚姻。

話閘子一開,他會說出諸如此類的話:「我需要找個陌生女子,在飯店房間搞一下午!」當然,他沒有採取行動。或者他會說:「有時我會問自己,我不開車壓死這女人,怎麼熬過今天?」他目不轉睛地望著約翰,然後補一句:「我是說真的。」當然,他不是認真的,不完全是。

儘管語不驚人死不休,安迪絕對不是一個打老婆或壞脾氣、愛找碴的丈夫。他盡責、體貼,甚至有點怕老婆。用所有標準來看,他的婚姻運作良好、穩定且滿足。但同時,其他方面又有所欠缺,疲憊倦怠、了無生氣。

在逼問下,他會說,這個婚姻對他來說夠好了。但有些時刻,安迪會幽幽地、幾乎帶著哲理地說出心中疑惑:「最好的情況,不過如此嗎?」

我的朋友蘿拉結婚十年以上,同樣充滿矛盾。一晚,她會悔恨地思索,她留在婚姻裡是否只因為她缺乏「離婚的勇氣」。另一晚,她會申明對她丈夫的愛和感情,並推測婚姻是賜給人生「常數」的「禮物」。

其他時刻,她會恢復務實態度和責任感,並說:「對我們某些人來說,婚姻是同甘共苦、至死不渝。如果是苦,那就苦吧!那是你的命。」

無數妻子和丈夫每天經歷這些感受,他們私下自問一個問題,和巴爾的摩金鶯隊經理厄爾‧威佛(Earl Weaver)問當時在比賽中屢屢失誤,日後進入棒球名人堂的投手吉姆‧帕瑪(Jim Palmer)的問題差不多:「你到底會不會進步?還是你的本事只有這麼多?」但沒有人有答案,大家在背地裡同樣困擾於一個感覺:自己的婚姻有些地方不對勁,可能無法矯正,以後也不會變得更好。

整體來看,整個婚姻最好的情況確實不過如此。這些夫妻悲哀,但不到悲慘的地步;失望,但並非慣性不快樂。精神科醫生會形容他們的婚姻為「憂鬱」:他們有徘徊不去的悲哀,但通常缺乏明顯、具體的理由。

這些憂鬱夫妻也許不記得他們曾經對婚姻有過的夢想,但夢想不曾遺忘他們,更陰魂不散地糾纏著他們。

他們知道,這不是配偶或自己的錯,結婚幾年下來,婚姻變成比較像第三者,有自己的人格和生命。它不能簡化為創造它的夫妻兩人的總和,如同子女不能簡化為父母兩人的總和般。

我非常了解這些人,因為他們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如果你剛好也對婚姻獲致這個令人不安的領悟,你一定知道接下來的操練:你跟自己搏鬥,夜深人靜時,你一邊自問「這輩子就這樣過下去嗎?」,一邊撻伐自己居然敢問這個問題。

你罵自己自私,已經擁有這麼多了,竟然還不知足。你對自己緬懷失落或擱置的夢想感到內疚,你懷疑要求婚姻給予你更多好處是否高尚、有益。

你甚至可能質疑你的渴望──也許渴望從婚姻得到更多,只是殘餘的浪漫理想。你甚至不再完全相信那個幼稚、自我挫敗的理想,但也無法完全把它從你腦中抹除乾淨。

從幾年前開始,我經常隨口問起他人的婚姻狀況,大家普遍的反應是:「我相當滿意我的婚姻,但……」,或「我很幸福,但……」。

「但」字後面輕描淡寫列舉的缺憾和擱置的夢想,通常聽起來相當嚴重和意味深長。那不是馬桶蓋沒放下之類的瑣事,或可以輕易糾正的瑕疵,而是夫妻兩人共謀、心照不宣的缺點,諸如枯萎的激情、厭倦、靈犀不通、失去吸引力,或圍困其婚姻生活的厭世感。

即便如此,他們仍覺得自己或多或少是滿足的,而我相信他們的說法。儘管他們的婚姻有欠缺和渴望,他們不考慮離婚。

那些缺少的元素,顯然不足以構成正當的不幸福理由──雖然聽起來夠嚴重了,以致過了一段時期,我開始疑惑為什麼他們不考慮離婚。

大多數時候,你活在真正矛盾和舉棋不定的狀態:前一分鐘,你覺得婚姻是美好、扎實的東西;下一分鐘,你痛恨它,你想,我怎麼能再跟這個人生活下去?前一分鐘,你無法想像留下;下一分鐘,你無法想像離開。

半幸福婚姻

美國一年發生一百多萬件離婚案,其中過半數來自我們所知有限、難以辨認的族群,他們的問題是熟人、朋友,甚至家人都看不見和無法理解的。

不久之前,我發現半幸福婚姻(semi-happy marriage)在學術研究史料中自成一個特殊類別。我在翻閱權威的《婚姻與家庭期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時得知此事,二○○一年著名的婚姻研究者保羅‧阿瑪圖(Paul Amato)在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談「低衝突、低壓力」型不幸福婚姻。他估計,高達六成離婚案,來自這個婚姻類別。

相較於「高衝突、高壓力」型婚姻,可能牽涉家暴、嗑藥、酗酒、慣性口角、扔鞋子、摔碗盤,或其他明顯機能失調的習慣而導致離婚,學者認為低壓力、低衝突型婚姻根本沒「那麼糟」。

但「沒那麼糟」這個有彈性的詞語,卻無可避免地偷偷降低我們對未來的期待。

阿瑪圖解釋:「他們只不過不是快樂似神仙的婚姻。」在這些「夠好」的婚姻,「選擇不是介於『繼續痛苦』或『脫離苦海』,而是介於『維持適度幸福』或『訴請離婚』。」但這種婚姻的離婚率,仍然高於其他任何類型。

二○○三年猶他州婚姻事務署推斷,該州七○至八○%「或許沒必要」的離婚案,來自「低衝突婚姻」,而且是為了「軟性」理由,諸如感到無聊、厭倦、沒靈魂等。

學者亞蘭‧布斯(Alan Booth)若有所思地表示:「沒有人研究為什麼很少吵架或打架的父母仍步上離婚一途,這個婚姻結局表面看來前因後果不相稱,但似乎相當普遍。」確實。

不僅學者百思不得其解,不懂為什麼這樣的婚姻,足以讓兩造不滿意到離婚的地步。朋友和家人,也同樣不解。

在旁觀者眼中,這些低衝突、低壓力婚姻並無任何真正毛病,但那些動機高尚、相敬如賓的人,發現自己陷入學者所謂的低衝突、低壓力不幸福婚姻,卻通常在私底下掙扎於這個進退兩難的問題:這種渴望更多的心理,「足以」構成離婚或分居的理由嗎?

好像哪裡不對?其實你並不孤單

我在這本書的第一個目標,是替這種渴望發聲,替低衝突的憂鬱婚姻代言,並向幾百萬處於這些矛盾婚姻的你我證明,我們並不孤單。

我想提供片刻自我認知的安慰,並藉由帶領你進入這些婚姻的祕密生活,來滿足你的好奇心。

非名人的婚姻是一個隱密制度,它的失敗和五花八門,往往不為人知。我的目的是掀開帷幕,替這些婚姻畫一幅集體肖像──我們如何走到這一步,哪些決定把我們推到厭倦的地步。

或許和托爾斯泰的名言有點不同,不幸福的婚姻並非各自有不幸之處,也許在很多例子,它們的不幸福源自我們在這個時代共有的選擇、態度和感性。我在本書探究這些婚姻的靈魂,而非它們的量化指標,或是這些夫妻如何安排家事或工作的事實。

如果你處於這種婚姻,你或你的另一半有這種模糊的不滿足感,而你為了為什麼對方有你還「不夠」感到困惑,甚至心碎。又或者如果你的家族或朋友圈中,有一個這樣的配偶;你常往來的夫妻似乎暴躁易怒、疲憊不堪,或了無生氣、昏昏欲睡,每回你跟他們聚會之後,就會自問為什麼他們應該幸福,卻不幸福。

那麼,為了你,我要揭開憂鬱的真面貌。

乍看之下,我對這群低衝突半幸福婚姻的數量之多感到意外,它們大部分來自三十歲後段、四十歲,到五十歲前段的年齡層。

這暗指出一個弔詭現象:我們擁有較以往任何時代為多的婚姻自由、選擇和迴旋空間,但很多人即使享有相當特權和自由,卻落得和之前世代的已婚男女一樣憂鬱,對婚姻的看法也和他們一樣正統。

我們常覺得違反婚姻規則,比修改婚姻規則來得自在。

雖然我們既有手段(自由),又有誘因(憂鬱)去改造婚姻,卻從不真正善用自由去構思如何讓婚姻演化,成為某個更好、更令人滿意的制度。

為了達到那個目的,這本書的第二個目標,是提供你一個新的方法,去思考穩定但憂鬱婚姻的困境。

也許問題並不在你,也不在你的配偶,而是婚姻制度本身。

有人說,婚姻已經過時了,那不是我的觀念,也不是我的主張,但我確實覺得它有時需要發展新的型態。

三個面向:工作、子女和性事

簡單介紹這本書的架構和方法:第一章搭建舞台和鋪陳背景之後,直接進入三個主題,每一個主題構成一個部分,分別探討所有婚姻的主要元素:工作、事業和金錢;子女;性。

為了徹底剖析憂鬱的真面貌,我採取「婚姻犯罪現場」(Marriage CSI)的作風,做了很多事、採用很多技巧。

有時,為了調查祕密的婚姻生活,你必須去隱密的地方,所以我曾偷聽別人談話,也曾正面訪談、加入線上討論團體和社群網絡──在那個迷人的匿名魔幻世界中,人們親密地分享心中的想法。

我舉辦兩次民意調查,也爬了很多網友的評論,並喬裝身分在線上和真實世界中,做了幾次實地考察。

為了體會今天的真實婚姻,我訪問了五十多人,有些面對面、有些透過電話或信件,我對他們深表感激。在一些例子,我讓這些夫妻長篇大論發抒己見;在其他例子,我綜合各種聲音以呈現一種觀點,那似乎是比較好的做法。

你也許不贊成本書所描述的所有婚姻,我的目的並非建議任何方法,這絕對不是一本婚姻輔導書,我只是輕輕搖晃我們的思考方式,跳出「離婚」或「忍耐到底」的窠臼,同時建議擴大我們的同情心、減少批判,用心胸開放的冒險精神、好奇心、趣味和想像力,去思考婚姻何去何從,無論各位目前的婚姻狀況為何…

為什麼應該有的幸福,轉瞬間就變了樣?更多《半幸福婚姻》精采內容,立即前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