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創業生態圈成形,新世代力量,迸發!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4/12/15
採訪.撰文/吳韻萱
從民間單位、大企業到政府單位,都注意到創業對台灣新經濟帶來的重要性。在各方資源的匯聚下,過去各自努力的台灣創業環境,漸漸開始出現系統化、規模化的整合,這股力量將帶著團隊一起邁向國際舞台。
在芬蘭赫爾辛基,專屬於創業者的嘉年華會Slush才剛落幕,吸引超過1千個新創團隊、400多位投資者、500多位媒體,萬人參與這場新創搖滾盛會。在台灣,今年的創業圈一樣熱鬧,時代基金會剛落成的Garage+創業基地開幕派對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大老都來了。22家企業贊助的Garage+,已有超過40個橫跨台、美、加、韓的創業團隊入駐,在這裡實現啟發自美國的車庫創業夢。
創業在台灣其實不是新鮮事,也許是早餐連鎖店,也許是珍珠奶茶茶飲攤,還有這些科技大老白手起家的故事,台灣社會嚮往著自己當家、當老闆。但過去的創業,單打獨鬥的偏多,少有結構化、系統化的方式,幫助創業者將事業做得更大、更穩。但近兩年,從民間單位、大企業到政府單位,都注意到創業對台灣新經濟帶來的重要性。
創業要成功,靠的不只是點子與認真,環境的養分與協助也很重要。矽谷之所以成為全球創業重鎮,就是團隊、人才、資金、市場,以及法律、行銷等周邊服務形成緊密的創業生態圈。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也是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詹宏志就多次呼籲,台灣一定要盡快加強育成、投資、IPO環境。
經過各方的努力,今年台灣的創業生態圈終於浮現了些許輪廓。各種創業相關組織如AAMA、之初創投、MeetClub、時代基金會等定期辦理聚會或團隊招募,或是提供共同工作空間。另外,也出現針對新創團隊的法律服務公司,雖然整體規模或活絡度仍無法與矽谷相比,但總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政策推一把
政府方面,除了資策會2008年起就開辦的「IDEAS Show」、科技部為期五年、提供百萬獎金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國發會今年也推出「創業拔萃方案」(HeadStart Taiwan),請來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台泥董事長辜成允、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阿碼科技創辦人黃耀文、Gogolook創辦人郭建甫等擔任諮詢委員,更選定3千坪花博公園會館,將建立標竿性的創業園區。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也提出46項重大結論,朝「維新傳統產業」、「鞏固主力產業」及「育成新興產業」三大方向推動政策。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表示,HeadStart將參考新加坡BLK71及英國倫敦的Tech City創業群聚園區概念,引進國內外加速器、創投、業師等資源,提供國內外新創一站式服務,並強調與國際的連結。國發會還將整合現有創業資源,將既有的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經濟部「新興產業加速育成計畫」、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皆納入青年創業專案。其中,創業天使計畫執行1年來,協助逾70家新創事業,受輔導金額逾2億6千萬元台幣,未來3年至少還要培育超過1千位創業人才。
校園也動起來!台灣科技界搖籃的新竹交通大學,就積極與企業合作,建立創業加速器中心,定位自己為台灣的創業家學校。台大創聯會也與四大會計事務所、四大法律事務所結盟,讓台大新創團隊每周可享有4小時的免費諮詢服務。另外,台大創聯會目前有1.5億元「台大鑽石種子基金」,年底前希望可以再募得6億元「天使資金」,幫助早期創業團隊度過創業難關。
台大創聯會執行長陳良基表示,在前往國外取經過程中,發現以色列會在團隊的點子要長大時,就將他們移到矽谷去,再回到以色列打好基礎後,又再回去矽谷。前200大矽谷創投也在以色列設置分公司,尋找優秀團隊。「我們讓矽谷創投直接面試學生,也把學生送出國,希望建立像這樣的Role Model。」陳良基說。
匯集資源把創新規模化
「台灣的創投應該要看得懂具有破壞式能力的新創,這是台灣不缺的,甚至領先世界,無法規模化是因為缺乏資源。」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投資部協理郭大經指出。的確,台灣團隊今年出國比賽的成績也勝過以往,包括VMfive、iCHEF、Codementor等,就分別在北京的TechCrunch、都柏林的Web Summit、芬蘭的Slush等創業活動上,獲得極大的肯定。
台灣的創新其實常常領先世界,但因走出去的能量較弱,被世界的服務埋沒。在通訊軟體Viber之前,台灣2011年就出現過31SMS,但因為流量爆炸、太多人使用,團隊付不起養用戶的費用,因資源不足無法將服務擴大。反觀LINE有NAVER撐腰、WeChat有騰訊支持,「說到底,這就是一場資金戰,台灣的人也做得到。重點是,有沒有人要去做,有沒有人要投資。」CyberAgent台灣區總經理方倩勻說。
同樣也是新創團隊、雲永科技副總經理林志強從1997年就觀察台灣創業圈,「當時的熱錢比較瘋狂,現在大家評估保守了一點,但動能是存在的,台灣目前還在準備及觀察中。」他表示,台灣創投的力道比中國差太多,對岸錢都快滿出來,資金是以前的5倍。「這是風氣的問題,台灣要加強創投的膽識,創投不冒險,就動不起來。」林志強說。
相比中國的「狼性」,台灣創業者會做資源內可以達到的事,「有1塊錢就去做1塊錢的生意」。但當中國創業者手上有1塊錢時,會想著「做這些事需要多少錢」,描繪的市場夠大,資源才會靠過來,給人的想像空間小,資源就相對有限。
郭大經建議台灣創業者要設定較高的目標,再回頭看,除了自己的資源,能否找到外部資源做策略聯盟也很重要。他分析,以往是前5%的App占據80%的市場,但在物聯網時代,每個垂直領域都會有許多產品出現,「當領域變多,創業的人就增加,某種程度也是對現有結構的瓦解。Wintel模式被打破、開放平台的出現,讓任何人都可以實踐創業夢。」
發展輕科技加服務模式
觀察今年的台灣新創,輕科技加上服務平台是很不錯的模式,早期的服務類應用只能在地化,若能結合社群與科技,就有機會走出台灣,例如Beluvv、方舟數位、mBeacon及蓋德科技,都是以輕科技含量的產品搭配平台服務。
另一種「硬科技含量」的產品,今年也在台灣創業圈發光。如開發出空中簽名技術的AirSig、開發出觀測豬精子活躍度App的億觀生技、以雲端技術讓使用者可以試用App的VMFive等,在國內外都有優秀表現。過去只有大公司擁有這些關鍵技術,隨著募資平台的出現以及資源開放,解放了這群原本在大公司內的硬科技人才。
「就像當初App Store解放了軟體工程師,在2011年掀起軟體創業潮,現在硬科技含量高的產品也是因為環境成熟了,釋放硬體創新的思維。今年很多新創團隊也是透過募資平台實現創業夢想,如mBeacon、OVO電視盒、FlyFit、Skywatch。」郭大經說。
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鼓勵新創要更有拚勁,「美國創業團隊幾乎是24小時不停歇,晚上辦公室還燈火通明。」另外,他也表示,教育廣度需提升,在Google團隊中不管是什麼議題,都有人能提出完整見解。最後還要知道「何時該找人幫忙」,這是平常就需養起來的人脈。
從矽谷、亞洲到歐洲,全都興起一股創業風潮,現在是翻轉的時刻,台灣也不能停下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12月號《數位時代》「決勝物聯網」,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4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