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花絮/抱團取暖「新常態」 兩岸企業家峰會3點觀察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2/16
2014-12-15 Web only 作者:李明軒
作為2014年兩岸交流「封箱大戲」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除了看馬雲「搖滾巨星」般演出,還有那些值得玩味的訊息?
1.抱團取暖「新常態」
兩岸互動密切,一個共同形勢是,這一年的經濟都欲振乏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注意到,台灣的產業困境主要出在「所得停滯、內需停滯」,呈現好壞兩極化的「M型所得、M型企業和M型產業」的「3M社會」。
至於中國大陸,峰會會場上從官員到企業家談起對岸經濟,異口同聲「新常態」。這個一年前還沒有出現的流行詞彙,說穿了,就是大陸經濟從高速成長變成中速成長,企業賺錢愈來愈難,虧錢越來越多。這樣的背景和危機氛圍下,兩岸合作,提升彼此在國際產業競爭的地位,很自然就成為峰會各組的熱門話題。
2.效率對比有高下
兩岸經貿,比產業實力,也比政府效率。台灣因為多元發展,政府效率,遠不及對岸。像「能源石化」組討論兩岸在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園區的產業鏈合作,擔任與談人的前經濟部長施顏祥的感受很複雜。當石化產業在台灣舉步為艱之際,大陸以5年時間將古雷半島變成石化專區,遷走6萬人,騰出9萬公頃土地,既是魄力,也是效率展現。
類似感慨也出現在企業界對兩岸自由貿易區發展的比較。談起還在立法院審查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觀察,大陸推動上海自由貿易區,多少有透過實驗,展現自由貿易價值,化解民間抗拒競爭心態的多重思考。「大陸民間對於加入如TPP或RECP等區域經濟組織,反彈情緒其實跟台灣沒兩樣,」蔡裕慶表示,政府在實驗區裡行動,有助於讓社會轉移心態。
3.直接對話不吃虧
今年的「中小企業組」,重點放在兩岸中小企業合作,還有協助台灣中小企業產品登陸的討論。中方派出上海自貿區的官員和營運中心主管,進駐上海自貿區的好處,好比澳洲、俄羅斯已經在區內設產品中心,泰國、智利即將跟進,更吸引人的是,進駐自貿區,貨品可以寄放保稅倉庫,再根據消費者訂單分批出貨。
親切、便利的畫面令人心動。不過當在場台灣廠商詢問,如果進口審批時間需要兩年至兩年半的醫療器材,進駐自貿區可以縮短時間嗎?自貿區官員的答覆就比較勉強,說白了,在上海自貿區設公司很方便,但是執照還是要到北京申請。
「把話問清楚,才能『避免誤會』,」雅博公司總經理李永川說。
類似的產業論壇以往大多在對岸舉行,換成在台北舉辦,對於有心瞭解大陸經貿近況的台灣廠商,也算一個便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