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教育協會郭兆偉
把心打開,讓海洋進來
摘錄自:30雜誌 電子報
2014/10/30
作者:劉子寧 攝影:蕭如君
出處:《30》雜誌 2014年10月號 第122期
海洋啊海洋,被擁抱著的我們的島,可以用怎樣的姿態再次親近它呢?
如果有一天,「我們去海邊吧!」可以變成一個口頭禪,就像「吃飽沒?」一樣自然,那麼也許我們就能像個真正的海洋民族一樣,不再把海視為疆界,而是向外的無限可能,是對海的愛與關懷。
台灣是一個海島,島民的好奇心應該是與生俱來的,走到這塊土地的邊緣就是海,難道你不會好奇海的盡頭住著一群什麼樣的人嗎?台灣人自己設下了與海的界線,所以我們很少在海裡游過泳,到處都是不希望你靠近的警告標誌。
打破疆界吧!我們需要海浪打進來,才聽得見世界的聲音。
你不知道的海洋心事
台灣真的是海洋之國嗎? 台灣的子民真的有海洋性格嗎?
33 歲的郭兆偉,曾經做了一個口頭的調查,題目是:「 你都去海邊做什麼?」
答案1 是吃海鮮;答案2 是撿貝殼;答案3 是放煙火。如果將這些統統拿掉,不吃海鮮、不撿貝殼、不放煙火,很多人一時間竟找不出去海邊的理由。
台灣四面環海,有1500 公里的海岸線,但被譽為海島民族的台灣人,對於廣袤海洋的想像力卻少得可憐。而這樣的疏遠也反映在種種問題上:我們眼睜睜看著工業廢水汙染海洋,我們對海水酸化渾然不覺,我們到海邊去嬉戲、開音樂派對,卻在滿足自己之後為海留下無止境的垃圾。
看過齊柏林的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你就能親眼看見西部海岸地層下陷,水管交雜急急汲水的醜陋畫面。你也會看見可以壯麗美好的海岸線被數以百萬計的水泥消波塊包圍蠶食;原來,心痛與心動之間的距離這麼靠近,而我們卻毫無自覺。
郭兆偉原本念的是食品科學系,每天忙著學習怎麼把魚罐頭做到無菌,但他發現這個系從來不問這些魚類數量是否已在銳減,不在乎食品業背後的海洋資源,於是熱愛海洋的他便轉而投入海洋保育,更促使他與學長共創了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2008年,他不顧身邊人極力勸退,身上背了個25公斤重的大背包,決定用自己的腳步環繞台灣的海岸線。他邀請大家加入他環海岸線的長征,希望能讓更多人重回海洋母親的懷抱。
... 本文未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