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2014/5/18 「“Follow your heart” 這個動作不分階段、不限年齡」

Follow your heart”這個動作不分階段、不限年齡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5/15
2014-05
Cheers雜誌164
作者:盧智芳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0518
圖片來源:廖祐瑲
經過多次邀約,這一次,王文欣終於點點頭說:「可以談了。」距離她去年6月赴上海出任中國無印良品董事總經理一職,眼看已即將屆滿一年,而這也是這一年來,她首次接受台灣媒體採訪,談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

目前無印良品在中國有102家店,去年在王文欣的帶領下新增了35店,快速擴張的節奏和步調,「即使在台灣工作了20幾年,還是很難想像,」她說。縱使每週都安排巡店行程,至今她仍尚未將所有店鋪都走完一輪。去年,無印良品集團營業額2,200億日圓(約新台幣650億元)中,海外事業貢獻468億日圓(約新台幣138億元),中國佔了當中的40%,淨利比重更高達74%,戰略地位不言可喻。

就是這樣的生猛力道,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前仆後繼前往中國市場。不過,台灣經理人的優勢何在?從西進潮興起到西進潮退燒,10餘年來,始終是台灣財經媒體爭論不休的議題。而對畢業後沒多久就進入統一流通次集團,一直踏著穩定步伐前進的王文欣來說,意料之外的生涯軌跡,發生在出乎預期的人生階段,自然又是另一番衝擊。

帶著招牌的清新笑容出現,300多天的大市場歷練,帶給王文欣哪些新鮮的痕跡?跟台灣讀者久違了的王文欣,在難得的回台假期中,首度娓娓道來一路上的體會。

這個人生中段的轉變,妳怎麼看待?

完全不在計劃中,只是當機會來了,我就去掌握住。我就只是順著自己心裡的意思,去接受這個挑戰。

說實話,我是個愈能把自己隱藏在團體中,就覺得愈舒服的人。但不知為什麼,在工作上,卻莫名其妙本能地想把被交付的工作做好,然後一直走到今天,機會就不斷來敲門。其實,我不是一個本質上很aggressive(有野心)的人(笑)。

不是很aggressive的人,卻把自己放在競爭最aggressive的環境?

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笑)。

我是自己一個人去(中國)的,沒有帶其他人。這是我的習慣,我相信只要重新融合,在任何地方和任何團隊都能做事。

剛到第一週其實非常混亂,每天都排滿會議,很晚下班。雖然很累,但在晚上坐車回家的路上,我看著兩旁大樓的燈光,跟台北是完全不同的國際化城市面貌,心裡卻忍不住激動起來,覺得:「我真的開始在一個不一樣的城市工作了。」

每天都有讓我覺得新鮮的事情發生。有一次在上海黃浦江畔的老碼頭開會,開著開著,外面突然傳來江輪的汽笛聲,我嚇了一大跳,這是在台北開會時,絕對不會聽到的聲音(笑)。

人到中年,面對大改變總是比較容易膽怯。妳曾經害怕過嗎?

沒有,我只有在剛開始有些不確定性。但是決定了以後,就從來沒有怕過。

雖然要適應的地方很多,但我心裡一直這麼想:不管會在這裡工作多久,它一定會是我人生中很值得懷念的一段經驗。它一定會改變我很多面向,儘管還不知道是什麼,但我很期待。

關於台灣經理人到中國市場發展,這幾年一直有種聲音:隨著當地幹部崛起,加上「本地化」趨勢,台灣經理人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大的優勢和舞台。妳觀察呢?日本總社希望借重妳的地方在哪裡?

我的任務,可以用日文中「土著化」這個字來描述,它比「本土化」還要更進一步。

無印良品是非常「生活」的企業,必須觀照當地的人是怎麼生活,融入文化,才知道該提供什麼商品和服務;甚至把看到的需求,反饋給日本總社。早期,無印良品在中國都是日籍主管,仍然有語言、文化的隔閡;我從台灣過去,最大優勢就是在溝通,跟當地幹部幾乎沒有距離。

我認為我對品牌的理解度是很高的,日本社長之所以讓我去帶領中國團隊,相信也是知道這點。每天,我們都要不斷討論什麼是美好生活,怎麼帶給顧客美好生活,而這部份我在台灣做了很多、很久。如何讓生活產業在中國有所發揮?我過去的經驗是有幫助的,這應該也是台灣經理人新的機會所在。

實際到了對岸以後,管理上遇到的最大挑戰在哪裡?據說台灣經理人多半得再“tough”一點,妳的管理風格有任何變化嗎?

我出發之前,也有人這樣告訴我,但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好像沒有改變太多。

最大挑戰是所有規模都放大了。以前我在工作掌握上是非常細緻的,每件事都非常清楚。但是中國市場實在太大,即使到現在,我還是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理解得那麼全面。以前幾乎每個員工我都叫得出名字,現在真的沒有辦法。

人家說在中國做事,要「先求有,再求好」,之前我還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現在知道為什麼。因為成長太快,要是每件事都要求好再有,那真的是遙遙無期。所以一定要先把基本架構做出來,例如要開出多少店、需要多少人,達成後,再慢慢調整。

通常妳怎麼分配時間?

一個月4週中,有一週我要去日本,另外3週在中國。而這3週裡,週一、二我在上海總部,週三、四、五甚至到週六,則去其他城市。大概有五分之二的時間放在固定業務推動上,但是其他時間,包括到外地出差,都是在和不同員工溝通。花在教育訓練上的時間,至少佔五分之一。

每個月,我要求全部店長和副店長,加起來100多人一起回到總部,我會利用這段時間和他們談談重要的管理原則和想法。

在我之前,並沒有這樣的機制,過去他們是一季才開一次會,畢竟從各地奔波回來,時間和交通成本都非常高。只是我認為,正因為中國幅員廣大,這些幹部更要經常聚集在一起,因為企業文化的傳承和塑造,都必須依賴他們。我們必須和他們站在同一個視點上分享,他們回去傳達給員工才會準確。

我所有的管理都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展開的,完全沒有很戲劇化的做法。

妳沒有一去就雷厲風行、大刀闊斧改革?

這不是我的style(笑)。

在帶領兩岸年輕人上,有什麼不同?

台灣年輕人的水準比較均衡,對岸就比較極端,差異很大:有那種來上班只是為了一份工作,遇到困難第二天就“bye-bye”的,但也有非常積極的。我曾經在門市遇到一個兼職的小女孩,只是一個大學生,卻很勇敢地跑到我面前來,跟我講她的雄心抱負。

相較之下,台灣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思考自主性都很高,中國年輕人在改善生活、出人頭地上的動機比較強。所以對他們來說,一些實質的誘因比起台灣更重要。因為企圖心強、求表現的人多,在承接挑戰的意願上,也比較高。

我並不覺得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力不夠,但心態確實要調整,因為台灣的生活太舒適了,成就動機往往不夠強。

若有其他經理人也想仿效妳的軌跡,到中國市場發展,妳會提供什麼建議?

我做這個決定,並不是因為這份工作在中國,而是因為這是我喜歡的品牌。

就像年輕時選擇工作,不該只看哪個工作薪水高,要看對它是否有興趣,這樣才會有熱情,才能鞭策自己學習,有所成長。即使到我這個年紀轉換跑道,道理也是一樣。不要只看哪個工作職位高、機會更好,仍然要追隨能讓自己有熱情的工作,而非功利地只看現實條件。

畢竟,所有現實條件都可能會改變。所以,關鍵還是“follow your heart”,想清楚到底自己想做什麼?再朝那個方向去,不要只因為它是中國、只因為它市場很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