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2014/10/25 「伊波拉系列報導3/小國古巴 為什麼能領導伊波拉救援?」

伊波拉系列報導3/小國古巴 為什麼能領導伊波拉救援?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0/23
2014-09-15 Web only  作者:史書華編譯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025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人口不到台灣一半,人均GDP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為什麼古巴能成為全球對抗伊波拉疫情的領航者?
 
「古巴在對抗伊波拉病毒扮演了驚豔的角色。」《紐約時報》在本週一的社論,鏗鏘有力下了這個標題。

古巴?那個人們談起,不離雪茄、萊姆酒,長期被美國視為宿敵、甚至下禁運令,距離西非4500英哩遠的中南美小國?

沒錯,當世界各國為了伊波拉疫情苦惱,大喊口號、宣佈投入援助資金之際,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僅擁有台灣人口一半都不到的古巴(約1100萬人),是目前送出最龐大醫療團隊前往西非參與伊波拉救援的國家。

「事實上有很多人志願登記服務,但古巴衛生部只挑選具有熱帶疾病醫療經驗的人參與。」外媒描述古巴對外派醫療人力的把關。

用經濟數字來看,採共產制的古巴,絕對排不上全球富有國家榜單。世界銀行統計,古巴人均GDP6,051美元(2011年),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但在伊波拉救援中,古巴卻比任何國家來得積極、顯得有能力。為什麼?

長期政策刻意引導,墊起古巴雄厚的醫療資本。

1959年,卡斯楚發動革命,6000名古巴醫生決定逃離家園。為了彌補醫療人員空窗,卡斯楚政府上台後,大量建立醫學院、運用公費重新培養醫護人力。1960年代前,古巴全國僅有3間醫學院,如今已擴增到24間。WHO統計,古巴擁有全球密度第二高的醫療人員比例,到2008年為止,一年甚至有2萬名外籍學生在古巴接受醫學教育。

一手建立醫學院,卡斯楚政府同時號召750名醫生和醫學院學生前進偏鄉,以家庭醫生制度,讓有需要的民眾,不輕易被遺棄。

同樣的理念,卡斯楚也積極向外複製。古巴陸續送出醫療人員,到南美、非洲等偏遠地區從事醫療援助。當然,在詭譎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外送醫療人員不失為一種外交手段。

所以在今天國際急難醫療援助上,我們能持續看到古巴醫療人員的身影。1960年代智利大地震發生之際,古巴開始有向外輸送醫療援助的紀錄;2005年美國卡翠納風災,紐奧良的醫療救援團隊也有古巴醫護人員。《路透社》(Reuters)計算,目前古巴已派送超過5萬名的醫護人員在全球66個國家地區服務。這當中,除了提升古巴國際形象,「出口醫生」確實對這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共產國家,產生實質經濟效益。

古巴政府預估,今年(2014年)外派醫療人員,讓國庫至少回收82億美元。「部分外派醫護人員的薪資會由當地政府負擔,就佔了古巴服務業產值的64%。」《彭博》(Bloomberg)分析,更不用提外送醫護人員到石油出產國委內瑞拉,還能穩定換取原油。看好醫療外匯收入,古巴也打算要積極發展醫療觀光旅遊、出口醫療先進技術,期望有一天,能帶來同樣的經濟效益。

儘管國內開始有聲音,為了賺取醫療外匯,積極外送醫療人員,損害國內民眾的就醫權利;還有,部分在海外服務的醫護人員,認為薪資和工作量不成比例。但這次伊波拉救援,讓古巴打響鮮明的醫療外交一戰,這些質疑聲音又暫時被擱置到一旁。

當你下次談起古巴,也許不離雪茄、萊姆酒,但別忘了,還可以再加上一點:醫療外交。

【新聞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