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14/10/16 「我以我血薦軒轅」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我以我血薦軒轅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10/15

★★我以我血薦軒轅★★

19361212日的槍聲,舉世震驚。

◆哭諫無效只好動武◆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936年的55日,一函《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讓中共的救國方針發生了根本轉變,由「反蔣抗日」為「逼蔣抗日」。一字之差,等於承認了蔣介石政府的領導地位,讓國民黨可以接受。825日,中共中央發表《致中國國民黨書》,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數年的「剿共」,讓呆在西北的東北軍與西北軍極其厭惡,他們不願再繼續下去。中共的政治態度十分明朗,具有愛國熱忱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很快就和共產黨及紅軍接上了頭,三方奠定了團結抗日的合作基礎。

或許,蔣介石對東北軍和西北軍「剿共」不力極為不滿;或許,他是放心不下張、楊是否會身懷異心。1936124日,他飛抵西安。

照例是一番訓話,他訓誡張學良、楊虎城,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楊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

這其實又是一次「釜底抽薪」,如果西北軍離開了大西北,猶如「虎落平陽」,而東北軍要是再次轉戰千里,那元氣也就喪失殆盡。

此刻的張、楊已把一切都置之度外,心中惟有一個信念,勸說蔣委員長聯共抗日,不達目的,絕不甘休。蔣介石當然加以拒絕,他一再斥責張楊二人,是受了赤化的影響,必須以黨國為重,全力「剿共」。

127日,張學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再次向蔣哭諫,希望以此來打動蔣氏。長達3個多小時的爭辯,蔣介石不僅無動於衷,甚至勃然大怒,拍案狂叫:「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

兩位將領真的失望了。兵諫,本不是他們最初的選擇,可事到如今,也只能這樣了。張、楊經過密謀,確定了兵諫計畫,東北軍和西北軍各負其責,同時行動。具體時間,根據形勢和準備情況而定。

9日,西安形勢突然變得異常緊張起來,中央軍步步進逼,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楊商定,11日夜半發動兵諫。

1212日凌晨,臨潼縣驪山的西秀嶺與夜色渾然一體,萬籟俱寂。6時整,一陣清脆的槍聲驟然響起,劃破了晨曦的寧靜。槍聲,驚醒了酣睡的古城西安,又隨著電波,震驚中外。20世紀決定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在生死抉擇中呼嘯而出!張學良的衛隊衝入蔣介石駐地華清池,與蔣的衛隊交火,一時亭臺樓閣間火花閃爍,槍聲、喊殺聲連成一片。

驚聞槍聲,睡意朦朧中的蔣介石倉皇越後牆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衛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餘人拘押。

當日,張學良、楊虎城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二人分任正、副委員長。隨後,一紙電文通過電波傳遍全國: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8項主張,赫然醒目。按照最初達成的協定,張、楊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高層一度發生混亂,兩派意見相左,舉棋不定。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

◆即將開始的全民抗戰◆

情況萬分緊急,大有戰事一觸即發之勢。

西安事變如果處理不當,勢必會影響全域。此時的中國,已不容再亂,一旦大亂,後果不堪設想。

此刻,最需要的是保持清醒和理智。是「反蔣抗日」還是「逼蔣抗日」?很顯然,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後者。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的全面動員和組織,何以全民為戰?

中共中央分析了當時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

17日,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抵達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懇切會談,並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

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代表會談。兩日後,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議。

周恩來隨後面見蔣介石,經歷了「午夜驚魂」的蔣介石,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議。25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

以此為契機,國共兩黨再度攜手,抗日成為共同的目標,偉大的全民抗戰,即將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