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2015/6/9 「退而不休的宜蘭傳教士」

講義人物

退而不休的宜蘭傳教士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5/5/6
文‧採訪/胡佩瑛

講義雜誌電子報 - 20150609
(照片/王英世提供)

「我為你祈禱,過去雖有錯誤,但現在已認罪、悔改,請上帝不要放棄他,讓他有勇氣,可以從頭生……」一句句臺語禱詞,由代禱老者念出,輕輕的在宜蘭監獄響起。這位老者,是前羅東長老教會主任牧師、羅東松年大學創辦人王英世牧師,他每周到宜蘭監所為受刑人講道,進行感化、輔導工作,至今長達十七年。

王英世牧師今年高齡八十八歲,大家都叫他「阿公牧師」,傳福音超過六十年,妻子郭理利與子女四人也投身牧師工作。王英世牧師接受講義採訪時,因腰椎和大腿髖關節疼痛,必須推著扶助輪椅行動,但仍神采奕奕拿出許多老照片與資料,開心暢談他的故事。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嘉義民雄的王英世,受日本教育,他的醫師父親期許他從醫,依日本名醫「野口英世」之名,取名為「英世」。歷經日本統治、二次大戰、民國初年的社會動盪,年輕的王英世與教會有了接觸,因而堅定未來的傳道信念。他放棄考大學,進入臺灣神學院就讀。「能夠奉獻,是上帝賜給我的機會與福氣,」王英世牧師說,當時在戰中傳道是件很辛苦的事,但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剛從神學院畢業的王英世,被派到宜蘭冬山、利澤簡地區開拓教會,並追隨加拿大宣教士戈德恩牧師,到偏遠部落擔任山地巡迴牧師。「這麼老的人都願意去,我當時還年輕,怎麼可以推辭,」王英世說,當時戈德恩牧師年紀已大,仍經常徒步前往原住民部落宣教,關懷、了解他們的困境與需要。看到外籍牧師對原住民的關懷與愛,王英世深為感動,於戈牧師退休時,毅然接下山區的教會工作。

「那段歲月很辛苦,但很值得,」王英世說,當時山區幾乎沒有路,前往老金洋部落(現仲岳部落)最為辛苦、遙遠,走路十一個小時,來回則需兩到三天,就算坐車、流籠(早期人工渡河工具),到了森林仍必須仰賴當地原住民帶路。「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就有七十個人受洗,」王英世表示,他們算是首批進到部落的平地人,他說日語,再由懂日語的當地人翻譯成族語溝通,並協助南山、碼崙、梵梵、崙埤、仲岳、碧候、澳花部落,建立七間容納百人的石造教堂,成為當地信仰中心與聚會場所,更是部落的一股穩定力量。

一九五九年,王英世牧師轉任新竹長老教會聖經學院教師,後受聘為院長,增設幼教系、英文系、音樂系、原住民人才訓練等課程,同時增建宿舍、游泳池、幼稚園。當時他注意到臺灣社會高齡化趨勢,一九八九年學院與總會松年事工委員會合辦「松年大學」,提供五十歲以上的長者再學習的機會,並鼓勵各地教會設立松年大學分校。

王英世牧師於聖經學院前後服務三十五年,一九九四年再次回到宜蘭,擔任羅東長老教會主任牧師,當時已六十六歲的他,渴望將教育延伸到宜蘭,讓上帝的愛心擴展到一般民眾身上。「以前教會是封閉的,現在要開放,把教會的門打開,讓外面的人進來,」王英世牧師認為,傳統教會需要改變,讓教會結合社區,不限制信仰與否。隔年,他創辦羅東松年大學,設有長笛、插花、日語等課程,並組成兒童合唱團、憂鬱症聚會。不過兩、三年,羅東教會真的改變了,它不再只是信眾做禮拜的處所,也成為居民走動、學習的地方,真正拉近與社區民眾的距離。

「許多人不想畢業,乾脆一直換班上課,」王英世牧師笑著說,今年是羅東松年大學二十周年,畢業超過數百人,但許多人只想「活到老,學到老」。第一屆畢業生曹劉金花,就曾以高齡八十一歲撰寫《金花回憶錄》自傳,獲得日本自分史學會第十屆「我的故事」大賞獎。王英世牧師現已退休,但仍舊忙碌,他持續擔任宜蘭監獄志工、更生團契宜蘭區會主委、松年大學日語課程教學、受邀講道、參與聖歌隊。他也親自翻譯日本著作做為教材,陸續完成七、八本書,如日野原重明《如何經營充實的人生》、鈴木秀子《奇蹟是自己創造的》等。王英世長子、現任羅東教會牧師王榮信,也聊起他眼中的父親:「他總是很專注,永不放棄,他的一生沒有停過,能夠做他就會一直做下去。」

王英世牧師去年榮獲第十屆噶瑪蘭獎,將獎金二十萬元全數捐給宜蘭四結教會,回顧六十年的傳教生涯,他心中充滿感謝,「感謝上帝讓沒有特別天分、學識的我為祂做事,我內心充滿欣慰與榮幸。」採訪結束後,望著蘭陽平原一片又一片的春綠稻田,回想王英世牧師的終生奉獻,彷如這塊土地,辛勤播種、灌溉,終將豐盛收成,而愈結實的稻穗,則愈顯得寬容與謙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