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2015/6/10 「未來汽車 開車就像玩手機(2)」

未來汽車 開車就像玩手機(2)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50610 - 1
圖片來源:王建棟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5/6/9
作者:辜樹仁 2015-06-09 天下雜誌574

自動駕駛車在路況允許時就會自動加速到最高速限,前方有車切入,就自動減速。隔壁車道沒車,就自動換道再加速。這些感測器,就像是人的眼睛和耳朵,隨時隨地蒐集周遭路況資訊。

讓機器學習人類優點
感測器取代人眼  應付突發狀況

未來汽車的藍圖中,感測器扮演重要角色。

《天下》記者所乘坐的BMW自動駕駛車,就是靠著前後擋風玻璃上的攝影機,辨識四周車輛、路上的標線和速限等交通號誌。靠著車身四周十幾個雷達,偵測其他車輛的速度和距離。

誤差只有一到兩公分的超精確電子地圖導航系統,則指引著行車路線。

只要路況允許,這輛車就會自動加速到最高速限,前方有車切入,就自動減速。隔壁車道沒車,就自動換道再加速。

這些感測器,就像是人的眼睛和耳朵,隨時隨地蒐集周遭路況資訊。

未來,透過車載聯網通訊系統,接收雲端控制中心傳來,由其他車輛蒐集的最新路況資訊,經過有人工智慧的電腦分析、判斷,可以提早預知前方路況,做出反應。

透過車載聯網通訊系統,汽車也可以和基礎設施及生活娛樂相關賣場店家之間,進行網路連線,獲得各式各樣的服務。

一手催生BMW自動駕駛車的集團駕駛輔助與感知系統總監胡博(Werner Huber),在外形有如汽車引擎汽缸的慕尼黑總部大樓內,接受專訪時表示,人類駕駛的優點,就是透過經驗累積,可以對各種突發狀況,做出適當反應,「未來的汽車,就是要讓機器學到人類的優點。」

德國的豪華車品牌,可說是眾多車廠中的領頭羊,許多車款都已具備半自動駕駛和半聯網功能。

賓士今年初在CES展上發表酷炫又夢幻的銀白色概念車F015,除了自動駕駛外,可將前座向後轉,讓整輛車變成一個「會移動的客廳和辦公室」。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50610 - 2
 前座可向後轉的F015概念車,展示未來車可變成「行動客廳或辦公室」。(王建棟攝)


透過車載聯網通訊娛樂系統,乘客可以毫無障礙地和外界互聯互通,「就是讓乘客在車上,有個既有生產力、又能享受的私人時間,」台灣賓士總裁邁爾肯解釋。

奧迪的無人車,除了在CES展覽開幕當天,由自動駕駛系統從矽谷開到拉斯維加斯會場。兩個月前甚至成為全世界第一家完成自動駕駛汽車橫跨北美大陸的車廠。

BMW慕尼黑總部對面,狀似巨大玻璃沙漏的客戶體驗與展覽中心,吸引最多訪客駐足圍觀的,不是一輛輛最新的BMW各型車款,而是外觀設計完全顛覆BMW形象的i3i8

這兩輛前年上市的全電動都會車與跑車,半自動駕駛和半聯網功能之外,駕駛人可透過手機或智慧手錶,遙控自動停車。也可從BMW自建的app商店,下載各種應用程式到車載系統中。

福特、富豪汽車(Volvo)等大眾品牌的中價位車款,也都具備了自動路邊停車、自動剎車防撞、後方來車盲點警示的功能,以及用聲控操作,可和手機同步的車載資通訊娛樂系統。

也許有人會質疑,一輛汽車為什麼要有這麼多令人眼花撩亂的功能,讓人上車也無法斷線、休息?

我們真的需要嗎?
期許一個更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

其實,不論是自動駕駛或是車聯網服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解決駕駛人或乘客遇到最痛苦的問題,降低負擔、提高便利性。

想必大家開車或乘車,都曾遇到大塞車,結果不是在車內心情愈來愈毛躁,就是因約會延誤而乾著急,或是因頻踩油門、剎車,導致腳痠抽筋。

大家可能也發生過,按時抵達目的地後,卻花了半個小時,還找不到停車位。或是在寒風刺骨、大雨滂沱的高速公路上,汽車拋錨,花上一、兩個小時等待道路救援的窘境。

如果有了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服務,這些問題都可以事先預防或迎刃而解。

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提高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機率,不是要取代駕駛人。

根據統計,所有交通事故中,高達九成是人為因素造成。

新聞中,我們已經看到太多因為駕駛人車速過快、疏忽、疲勞、酒駕造成的衝撞,或倒車壓到人,釀成悲劇。

如果汽車有了自動偵測路況、自動剎車防撞的功能,悲劇就不會發生,或至少大幅降低機率。

「機器不會睡著,永遠可以百分之百注意周遭環境,我們非常有信心,自動駕駛系統一定會減少交通事故,」胡博強調,「更安全、舒適、便利,才是未來汽車要追求的目標。」

未來汽車世界雖然美好,但眼前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才能實現。

「科技已經準備好了,但市場還沒有,」邁爾肯說。

所謂市場還沒準備好,意思是當汽車由電腦駕駛,交通法規該如何調整?出車禍了,究竟是駕駛人負責?還是電腦?

未來汽車為了提供各種即時服務,隨時隨地蒐集駕駛人與行車資訊。這些個人隱私如何保護?什麼資訊可分享給服務提供者?什麼不行?都需要法律釐清。

整個城市基礎設施能不能配合,也是個問題。

科技可以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也會帶來新挑戰,「重點是我們是否準備好了?這是整個社會要共同思考的,」胡博強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