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資訊圖表 將成為標準格式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2/8
2014-12-07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不過數年前,呈現資料的主要方式,還是依靠紙張;電腦螢幕擁有驚人潛力,但也十分小眾。然而,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改變了這個情況。這表示資料視覺化社群必須發展新技能,以應對這種新媒介、這類與網路相連的數位裝置。
過去,資料視覺化藝術家的組成、比例、色彩和設計技能,與統計性知識習習相關;現在,他們還得擁有電腦程式撰寫能力,了解動畫及情節等電影美學知識。
數項近期發展,亦突顯了活資料的重要性。其中之一即為11月22日舉行的VisualizediO大會;大會呈現了靜態和互動間的驚人分歧──以及舊世界的衰落與新世界的誕生。
許多演示展現了最新技術的發展;德國設計師艾伯赫區(Kim Albrecht)展示了他的作品「culturegraphy」,描繪熱門電影在各個時期獲其他電影參考的情況,資料則出自IMDB的描述。這是欣賞大量資料的新方式,讓讀者得以看見總體模式,也能深入特定資訊。靜態圖表永遠辦不到這點,因為它們的核心即將壓縮資訊。
初看之下,艾伯赫區的圖表有些讓人摸不清頭緒,主題可能也不夠成熟;但這樣的技術或許可以應用到文學、科學發現,或許更實務的專利評估、藥品成份。有一天,豐盛的資料會變得活靈活現,持續更新有如交通或氣象報告;屆時,以靜態格式呈現資訊,必定會顯得十分古怪。
VisualizediO大會,只是活資料與死資料明顯分歧的發生地之一。11月初於倫敦舉行的「美麗資訊獎」,以及10月出版的《2014美國最佳資訊圖表》一書中,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靜態圖表仍舊有其用途。它們靜止了時間、讓注意力得以聚焦,事實上,一定有些事情只有靜態圖表才辦得到。但在過去,靜態圖表別無替代品,今日的情況已然改變,動態圖表勢必成為標準格式,資料得在編輯的刻意選擇之下,才會以靜態格式呈現。未來,靜態圖表會是種偏好而非限制。(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