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2014/2/23 「讓員工做喜歡的事,公司才真的「賺」」

讓員工做喜歡的事,公司才真的「賺」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2/20
2014-02
Cheers雜誌161
作者:劉冠宏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0223
圖片來源:王創緯

公司真的只能以營利為目的、設計公司一定要分工程利潤才能生存嗎? 1977年次的無有建築設計總監劉冠宏,可不是這樣經營公司,他實行的是──終身雇用制。











不論是紀錄片《看見台灣》引發對環境汙染、水土保持的重視,或是更早之前的食安風暴,對於《公司法》第一條:「公司以營利為目的。」我覺得到了重新思考的時刻。

資本主義衍生很多問題,都源於想創造更多獲利。若捨棄這個角度,公司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使大家更好,以大眾、而不是以老闆或股東利益為目的。2009年底創辦無有時,我就在想,如果無有的存在能使台灣更好,但員工沒有因此更好,那一定是騙人的。

受貝聿銘父子啟發

會有這樣的想法,源自我曾在貝氏&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工作4年的經驗。貝氏是由貝老先生和2位兒子共同經營,最特別的,是他們待人處事的方式。

在西方公司,通常生意好時會請很多人,生意不好就把人lay off,但他們不這樣做。很多核心員工,大概都跟了貝老先生超過40年。要跟到這麼長時間,絕對不是單方面幾個優點,一定是全方位都能和諧相處。

2008年金融海嘯,紐約情況最慘,大公司裁員一半很常見,完全不留情面。我們當時也受到很大影響,大約有一半案子暫停。有一天,貝氏父子把所有員工叫到辦公室,那時大家心裡很「剉」,想說終究要裁員了。

結果,他們竟然是說:「現在情況很糟,但貝氏家族不把員工當成貨品,需要時買進,不需要時賣出。我們不replace員工而是train員工,雖然現在狀況不OK,但沒關係,請各位自己找事情做,去幫公司整理檔案、學軟體,或是擦擦桌子也好。薪水照領,我們絕不輕易lay off員工,會一起共度難關。」這點最感動我,因為他們從骨子裡把員工當family

終身雇用,為「家人」創造舞台

後來我創辦了無有,也希望以此來對待員工。無有是終身雇用制,員工加入就是family,希望他能待一輩子。我覺得這是經營公司最基本的一項:當老闆的不能輕易要員工走,如果發生問題,要坐下來一起想辦法。就像母女間發生問題,一定要克服,難不成要大眼瞪小眼一輩子?

我相信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公司要幫員工創造適才適所的舞台。

為了讓員工有更多發展,我們十幾個人的公司,卻包括建築、室內、品牌、平面、多媒體等設計部門,其實不是想做這麼多事,而是有些「家人」沒辦法在目前位子持續發揮、能力又無法改變時,那就由公司來改變,公司要創造屬於他的舞台。只要能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絕對能找出為公司賺錢的方法。

因為人的不一樣,不斷嘗試各種媒材、風格,企業自然會長得比較慢,但是會長出很多隻「腳」,變得更穩、更壯。

轉變獲利模式,認同帶來快樂

過程中,困難一定有。為了堅持這方式,我們前兩年就把創業資金燒光,但是第三年開始把錢慢慢賺回來。外人看可能覺得很煎熬,但其實我們過得很快樂,案子也陸續進來。創業的股東都認同這套理念,想看看這套想法是否真能帶來影響力。

除了對內,對外我們也改變和環境互動的方式。比如說,台灣不夠重視設計的價值,許多設計公司為求生存,發展出各種「奇形怪狀」的模式,例如參與瓜分工程利潤。對設計公司來說,這是大筆收入,但我們不拿,而是收比較高的設計費與監工管理費。

剛開始,施工單位也不相信;合作幾次後,我們真的都沒在事後跟他們要,才開始相信。我們放棄檯面下最容易拿的工程利潤,反而去拿檯面上最艱難、被公開秤斤論兩的設計費與監管費。一開始就相信與認同的業主,當然比較少;但是一旦他們相信,持續合作機會就很多,這樣做生意反而輕鬆。

回頭看,我們這些努力也就不算是煎熬,而是為了換取成長的養分。

正道經營3關鍵

視員工如家人,一旦發生問題與衝突時,才會一起努力找出解決之道。

尊重員工不同特質,建立可供發揮的舞台,公司自然會跟著成長。

公開透明的做生意,糾紛少,也可以為自己累積商譽與口碑,愈經營會愈輕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