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2014/1/21「食安這樣做:檢驗報告透明化,打開食品的黑盒子」

數位時代 

食安這樣做:檢驗報告透明化,打開食品的黑盒子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4/1//20
採訪.撰文/翁書婷

iQC商品安全資訊網試圖打開廠商食品檢驗報告的黑盒子,讓已經存在的檢驗報告透明地公開在平台上,讓人人都可以輕易地查詢。

食品廠手中都握有食品檢驗證明報告,不把這些資料開放出來很可惜,」iQC商品安全資訊網創辦人黃啟程說。iQC商品安全資訊網目前正在蒐集食品業者的合格食品檢驗報告,若產品符合現在的法規標準,就會把報告轉成「Pass」符號,並且開放在平台中,人人都可以查詢。同時導入行動App,讓使用者在買東西時,可以隨手查詢。

iQC商品安全資訊平台創業團隊成員總共有四個人,其中共同創辦人黃啟程與黃玉君是醫院醫檢師出身,而負責法規的廖庭緯曾經在食品藥物管理局擔任衛生廣告法規職位,李介中則專精於系統與程式。四個人與親友集資了新台幣500萬元創業。

黃啟程一直都有創業夢想,醫檢師出身的他,也擔任過藥局副店長,後來進入直銷行業,曾經想過自己開一家藥局,但因為藥局已是紅海市場,競爭激烈,評估過後決定放棄,但創業的夢想一直沒有熄滅過。直到2011年,台灣爆發塑化劑黑心食品事件,讓他找到了創業契機。「當時一進到超商,就看到飲料貨架上貼著一張張的食品檢驗證明,但我想一般民眾也看不懂,而且也很不美觀,」黃啟程說。

建立食安服務鏈

而最近問題食品事件一件又一件爆發,越來越多的食品廠想透過檢驗,證明自己的食品安全無虞。「但是食品衛生法規常常更新,追蹤資訊費時又費力,通路商對商品要求條件不同,造成上下游重複檢驗、檢驗費用高昂,實驗室品質也不容易掌握。而對消費者來說,目前食品檢驗資訊零散,也缺乏統整的平台,」黃啟程說。在這種狀況下,團隊建立了iQC商品安全資訊平台,幫助在乎食品安全的廠商降低經營成本,並且告訴消費者哪些食品是經過合格檢驗證明。

目前團隊正處在建置食品安全相關資料庫的階段,努力蒐集台灣食品廠商手中的食品檢驗報告,現有2500份檢驗報告與16萬筆商品條碼資訊,並和以小美冰淇淋聞名的樺美食品與蘇打餅乾聞名的中立食品廠等百間食品廠商合作。

「為了吸引廠商把食品檢驗報告透明公開在平台中,團隊提供綿密的食安服務鏈,」黃啟程說。

食安服務鏈包括:一、提供食品衛生法規、稽查、檢驗的資訊與諮詢。黃啟程說:「中小型業者對於法規並不理解,常常說『我們也不知道這些添加物不能加到食品裡』,因此團隊提供法規咨詢服務。」

另外,食品衛生相關法規常常修正,2013年就有245筆,因此團隊整理最新食品安全法規與新聞寄送給客戶,讓客戶追蹤新訊息。二、提供團購商品檢驗。和合格食品實驗室合作,比一般檢驗價格便宜三成左右。三、在消費者端設計消費者主動要求廠商公開報告的「集氣+1」服務,讓食品廠傾聽消費者的心聲,主動公開報告。最後團隊也做商品導購與行銷。

「目前目標客群是中小型食品廠,而中長期的目標則是取得食品大廠的信任,拿到他們的檢驗報告,讓我們的資料庫越來越完整,」黃啟程充滿信心地說。(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1月號《數位時代》「擁抱社群商務」,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