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2014/11/3 「葉丙成:好老師的生命,該用於把孩子教好,不應虛擲在表格上!」

葉丙成:好老師的生命,該用於把孩子教好,不應虛擲在表格上!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0/28
2014/10/20
作者: 葉丙成
.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103


台灣有許多好老師,為著把孩子們教好的初衷,投入了這份志業。當老師後,才發現生命常虛擲於永無止境的填表格上。對於無法將生命全然投注把孩子們教好,基層的好老師都感到非常的無奈和痛心。

台灣社會,常為了防弊而流於形式主義。特別是各級政府,為了擔心資源被濫用,總有多如牛毛的考核規定。結果往往是擺爛的人依然擺爛,卻累死了真正想做事的人。整個組織的生命力,常因過度的考核而窒息。

以教育為例,楊校長是位小學校長,她跟我說:

「五年前,我曾經把教育部統合視導的表格下載下來,光空白表格就有168頁,今年超過200頁。每個計畫從教育局處長開會的會議記錄到計畫執行、成果、派人員到各校訪視評鑑的記錄一項不可少...

預測明年統合視導空白表格一樣會超過200頁,因為今年教育部又增加好幾個計畫要學校推動,而且明說了會列入統合視導項目。教育部統合視導簡直可以列入『廿一世紀目睹之怪現象』」

一年有超過兩百頁的考核表格要填,是多麼的可怕?老師還能有多少時間可以投入自己的教學創新?有太多的基層老師告訴我,這些考核剝奪了他們能真正投入教學創新的時間。許許多多認真的好老師,都為了無法在最愛的教學上花更多的時間而痛心。

另一位林老師說:

「若是各個指標明確定義我還能接受,重點是有些指標看來就像是超級申論題,部分指標內容疊床架屋,一樣的活動成果要列印出四五份放入不同的指標項目下。

這些資料都是聽話的下屬在執行,擺爛的人校長不可能信任,永遠涼涼地擺爛。認真教學或負責業務較多的人要做出相對多數的評鑑資料。

總是最認真的老師被叫去填這種表格,然後擺爛的人永遠在那邊涼。受害的是誰?是蠟燭兩頭燒的老師跟他班上的那群孩子!」

過度的考核跟填表,吃掉老師的時間。結果真正受害的,是班上的孩子們!這並不是考核的初衷啊!

另外台中郭至和老師說的,直搗核心:

「『評鑑』其中一項功能就是發現問題進而解決,但國內的『評鑑』變成盡量『隱藏』自己的問題,『創造』出平常看不出『優質』、『特色』、『亮點』等書面資料,真的榮獲『特優』的學校,果然是別的學校『取經』的對象,但取的『經』確是如何獲得『評鑑特優』的方式,所以大家要學的反而是『如何在校務評鑑中榮獲特優』。

再舉一個例子,學校為了『方便』評鑑委員們審視資料,學校就要教師按一定的格式繳交資料,還有按照評鑑的幾個規準上傳『專屬』的評鑑網站,這樣評鑑委員想看什麼資料就很『方便』、『快速』,但就為了讓評鑑委員『方便』、『快速』看資料,就必須讓教師花更多的實踐去重新建檔資料,老師不是就有自己的班級網頁或部落格嗎?為什麼舊有的教學資料就不能用,原本的班級網頁的資料不能用,還要重新上傳一次,這就是浪費時間。

或許有人覺得我反對『評鑑』,我只是反對一般學校為『評鑑』而走火入魔去準備反而喪失原有『評鑑』應有的功能,或許評鑑委員也會覺得很無辜,他們也不想看到假象的資料,但竟然身為評鑑委員就有這樣的聲音和份量去引導『評鑑』走向正向的功能,告訴教育行政機關哪些方法是對的,真正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有助益的!」

老師們不反對評鑑,但老師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揣摩大家「如何在校務評鑑中榮獲特優」,這已經完全失去評鑑的精神。

在地的一位洪老師提到地方的狀況:

「教育部補救教學方案就是一個最失敗的例子,為了『研究』這個方案的成效,每個行政作為都要統計,前中後電腦測驗耗時又耗人力,各期宣導督導說明會花錢一直開,卻也無法改善計畫母法以天龍國情思維,在地方滯礙難行的的種種規範。年報各地統計結果不佳,只恐嚇校長要把五個評鑑率衝上來,可開課時段少,師資限制,核銷規定複雜,這些不友善不改善,承辦人看得到經費,要想很久才能合法地把經費申請下來還有執行完畢。其實如果不拿你教育部的錢,志工老師還更好找,開班補救時段更自由,參與學生才會多,才會有進步率和回班率給你拿去做政績。

之二是教專社群,友校秘密組織被迫浮上抬面申請公費,原本運作良好的教師社群,變成要為核銷傷腦筋,想退出又被縣府否絕。在時間成本考量下,拿越多政府的錢,能做的教育事務越少,政府的錢不只不是花在刀口,而是花錢砍了教育人員的熱情,如果你是旁觀的納稅家長,也應抗議。這種為花錢而花錢的行政作為比比皆是,用預算數和預算執行來展示政府的效能,教育成果能量化?量化是用$來表示?

順道一提假日課輔自習和社團的執行也都要鬥法鑽法才能執行。縣府草擬的辦法的出發點來自防弊,而非促進動機。法律不清的地方,交由人事單位及會計單位解釋,通常也只能得到最嚴格,最難執行的版本。

真正想做事的人,如果不在乎政府的錢,自己成立基金會吧。如果學校的活動不需要政府的經費,那就不要用學校名義辦理,然後被政府一堆規定綁死。成立基金會,同一群人做事,卻更自由,基金會借學校辦教育活動,更多元更有彈性。(如果我是校長,且不在乎人在縣府的名聲,就會往這民間的教育活動方向發展,畢竟上級單位是越來越機車,學校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很窄,換一條可行的路)」

看了上面這些第一線的校長、老師的發言,能不感嘆?能不痛心?整天忙著應付這些訪視評鑑填表,老師都累翻了,如何能生出時間花在改進教學上?真正會好好教的人,不用要求他填表也會好好教。混吃等死的人,要他填表他會填的非常到位,但繼續擺爛。

難怪碰到很多老師,寧願自費做事情,也不想拿公家資源做事。一旦用了政府的錢,總會有一堆規定綁手綁腳讓人做不了事。人在其中,每每氣急!

我認為台灣許多考核評鑑的兩個最大問題,就是「一次決定」和「要比高下」。因為只來一次看過就要評定,所以才要搞一堆表格數據才覺得有看到所有面向。因為要比高下,所以必須用統一制式的表格,才能夠「公平」的比較。要改變考核評鑑流於形式,就必須從這兩點下手。

請專家到校做一次性的考察,能看到的東西很有限。即使看到的,也都是「準備好給人看」的東西。真正有用的是長期的陪伴、輔導、跟觀察。專家應該要先訓練出能真正瞭解理念的種子老師,讓種子老師們各自去帶一個教師社群。透過種子老師平時對社群老師的輔導與訪察,哪個老師做的好不好,自然會知道。種子老師們若覺得某位老師做的好,那就是好。不再需要為了一次性的視察而準備一大堆表格。看再多的表格也看不到老師在教學現場的生命力!

另外考核評鑑只要能分出合格跟不合格就好,何必一定要比高下?合格的學校,都開放給其他老師去觀課。做的好的學校,大家自然會嘆服他們的好、自然會有口碑出來,大家也會覺得有為者亦若是。每次就是為了要「公平地」評高下,才必須生出這些統一制式的表格。以制式表格評比出來的高下,其實意義有限。

用長期的現場觀察代替一次性的表格考核,用彼此觀摩取代評比高下的思維。我認為這樣的考核評鑑,才能有建設性的意義!

這兩年我跟許多熱血的教師夥伴,在台灣一同推動翻轉教學。我們看到了許多基層老師,為了想把學生教好而用心投入教學改良。老師們對教學所燃起的熱情,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教育難得的希望與生機。

在老師們因為感動而紛紛自主投入翻轉教學之際,請各級主管不要再以過去由上而下的舊思維,用考核來強迫老師們進行翻轉教學。「強推+考核」,只會捏熄台灣教育好不容易出現的生機,這是主事者所不可承受之重啊!

衷心期盼各級的教育主管,都能夠真正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好好思考怎樣做才能幫助老師在教學工作上發光發熱?怎樣做才能讓老師從教學的工作上得到更多的樂趣跟成就感?這才是能讓組織能發揮最大效力的思維。

若主事者不是以讓成員發揮更大戰力的思維出發,而是以防弊的思維,用永無止境、令人窒息的考核、表格來壓迫成員,恕我直言,這樣的形式主義是無法真正讓組織往前進的,只會把大家的生命力都扼殺了!

台灣的社會,何時才能學會「過度防弊思維,會扼殺組織生命力」的道理?真正好老師的生命,該用於把孩子教好,不應虛擲在表格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