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2014/11/14 「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黃金十年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11/12

★★黃金十年★★

抗戰前的十年,在經濟建設方面,頗多建樹。

◆也算是一個「黃金時期」◆

中華民國,如果從1912年開始算起,到1949年在大陸的38年,其中,1912年到1927年,是新老軍閥混戰的動盪時期,1937年到1945年是八年抗戰時期,而1945年以後到1949年,則是內戰時期。如此說來,也只有1927年到1937年這一時段,是一個相對穩定時期。

當然,從當時的政局變數來看,這一段又並非一帆風順,言重一點,是一個紛擾不斷的「多事之秋」。從寧、漢、滬對峙與合流,到新軍閥的中原爭霸;從日本發動侵華的九一八事變,到咄咄怪事的國民黨「三方」「四大」會議,當然還有來自共產黨存在的威脅。這一切,令南京國民政府無心、無力,甚至無錢,安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不過,如果深究,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這應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具有特殊地位的時期:表現為相對統一與和平,這種局面,前所未有;具有一個有意圖建設中國經濟的政府,人才濟濟,志向高遠;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或者說西化)的進程有明顯進步,基本構建了一個現代國家所應有的完整經濟框架,並於1937年上半年達到民國在大陸時期的高峰。這一時段,稱得上是國民政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黃金時代」。作為民國時期市政建設的代表——南京在這10年中,變化很大,它的進步,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這一時期發展的動因是什麼?從國民黨自身而言,一方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對現代化和民族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國民黨雖然已經「執政」,但一直以「革命黨」自詡,其內部有著對發展非常強烈的要求。至於外部的大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動作用。1927年世界經濟危機已迫在眉睫,生產的相對過剩需要龐大的海外市場來消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一個可以納入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國市場。

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亦相當致命。1928年前,凡涉及現代經濟的部門,如海關、金融、通訊、重工、貿易、科技等等,皆操縱於外國人之手。據統計,1926年中國現代經濟中外國份額占航運的80%,煤產量的78%,鐵礦石的99%,生鐵的95%。少數發展良好的產業部門,如紡織、麵粉等輕工業無不存在對世界市場的依賴。

經濟統一的第一步,終於在19288月邁開。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通過了《統一財政,確定預算,整理稅收,並實行經濟建設財政政策,以植財政基礎而利民生建議案》,成為南京政府初期的財政經濟總方針。它將財政、稅收、債務和金融貨幣的改革視為「根本政略」。其基本內涵就是「統一」,即將財權統一於中央之下。目的是在政治上限制地方軍閥,經濟上增加中央的控制能力,並解決國民黨的統治經費。

◆艱難地邁出第一步◆

經濟統一的具體步驟是一系列的,相應的措施,看上去令人鼓舞,確實有著耳目一新的感覺。

確立了國家、省、縣三級財政制度;確立預算決算制度;統一稅務機關,裁撤厘金,改設統稅;發行內外債,籌措資金;海關自主,基本收回海關自主權;關稅、鹽稅改革和統一鹽務;建立「四行二局」為骨幹的國家金融系統;頒布一系列銀行法令,刺激私營銀行的發展;廢兩改元和法幣制度;建立國家資本工業;修築鐵路、公路,發展郵政通訊;設立農村復興委員會和農本局,統制農產品。

對於國民政府,其實百姓抱有很大期待。自鴉片戰爭以後,這一路走來,中國人活得很痛苦。民國肇始,人們似乎看到了一點希望。但其後的情況,令人失望。大概直到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對百姓而言,眼前好像才又一亮。

撇開對外政策不論,完全從國家施政的角度,這一時期的國民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還是想有一番作為。在政府官員中,技術型官員,不乏其人;海外鍍金、學成歸來者,也比比皆是。他們有能力,想做出一番事業來。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可以創造業績的時期。

以上各項重大變革,不只是停留在法規條款上,也付諸於具體的行動中。舉國的變化,還是實實在在的,白紙黑字,不少都已實施並成為現實。

◆實實在在的成績◆

整整10年,南京政府基本上構建了一個現代經濟的管理體制,並通過整頓和投資,使中國逐漸向「統一和現代化」的方向轉變。

突出的成就,我們可以列舉一二,窺一斑可見全豹。作為一國政府,成心不想搞好、不辦事的,估計沒有。某些政治行為,不可與經濟建設混為一談。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在鐵路、公路、輪運、航空、郵電和基礎工業方面的逐步發展,如通過實業部、資源委員會等機構的投資,初步確立以採礦、冶金、機械、化工、電氣為主體的國營重工業基礎,為中國工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構架。一組資料,好像很能說明問題。19271937年共修建鐵路3795公里,並在全國基本建成公路網,公路總里程達109500公里。1927年成立郵政總局,拓展郵路,發展電報和電話事業。一系列建設,改變了中國的基本面貌。

當然,城市經濟、民族工商業和對外貿易,亦獲得一定發展。財政、金融的統一,交通通訊的建設使中國原有的國內市場得到恢復並進一步擴大,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根據農商部公司註冊統計,1929年至19356月註冊工業公司1966家,資本額56039.4萬元。有人甚至估計,在19281936年間,包括東北在內,中國的現代工業的平均增長率為8.4%。各種私營工廠紛紛建立,涉及化工、紡織、食品、水泥、造紙等諸多行業。中間雖然在19311935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和日本侵略的影響舉步維艱,但所涉行業範圍之廣前所未有,遍及現代經濟的各個部門。可惜,這種有序發展的局面沒能維持多久,就因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而告中止。不過,這10年的經濟建設成就,還是讓中國積蓄了一定的能量,能夠與日本侵略者一直周旋相抗,直至將侵略者掃地出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