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職人精神致敬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4/3/5
撰文◎羅吉甫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職人誌》。這本書模擬報紙形式,一週一期,一年52期合成一本書,從副題「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便知道,書裡記錄了52位台灣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文案這段話點出職人的可貴與可敬:「職人,是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這群人熱情地從事創作,以擁有嚴謹、專業、用心、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這就是經過時間淬練而形成的職人態度。」
這52位傳統的工藝師傅,所擁有的技術雖然漸漸失傳了,逐漸被機器生產所取代,但手工的精緻遠遠不是機器大量生產所能取代的。
書中傳達職人的敬業和熱情
之前有過一本類似的書《尋百工:4個年輕孩子與100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這兩本書取材略有不同,但異曲同工,有相通的部分,都顯現出民間底層的庶民味道。
這些書的最大意義不一定是這些工藝傳承,而是師傅們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認真做好事情的堅持與熱情。
我喜歡作者的這段話:「看到師傅們對自己的職業注入這麼大的熱情,就覺得我們也都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工作。」她認為,「自己在這些師傅身上獲得的最大收穫,不只是傳統工藝的內涵,更是那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鑄劍職人代表─干將與莫邪
之前看武俠小說比賽稿件,有幾篇以鑄劍為題材,不約而同的,都描述鑄劍師用身體器官打造寶劍,或取女子經血以調陰陽,或奉獻自己的眼睛以緩殺氣。可能評審認為太過誇張,而未選錄,但其實這題材源自古代傳說,最著名的就是干將、莫邪的鑄劍故事。這兩人就是古代鑄劍業的職人代表。
春秋時代,干將和莫邪這對夫妻是鑄劍高手,吳王請他們鑄造兩把名劍。
干將四處採集上等的鐵礦和銅礦,開爐冶煉之後,很奇怪,3個月了,爐裡的金屬遲遲無法熔化。
干將想起以前他的老師造劍時,有一次也是銅、鐵在爐內互不相熔,老師和師母一起跳入冶爐,劍才造成。此後他們的後代開礦冶鑄,都披麻帶孝,然後才鑄造。
於是干將夫婦剪下自己的頭髮和指甲,投入爐中,又派童男童女300人,鼓風吹火,銅鐵這才銷熔,鑄成寶劍。這兩把劍,各分陰陽,陽劍取名為干將,陰劍叫做莫邪。
這是《吳越春秋》的故事。後人改寫,讓莫邪跳入火爐殉身,以完成造劍。根據新版的故事,吳王命令干將鑄劍,鐵卻無法熔化,莫邪犧牲小我,跳入爐子,鐵汁終於熔化,干將便藉此打造出兩把劍,雄劍獻給吳王,雌劍自己留著。日後,雌劍想念雄劍,常常悲鳴。
國寶級職人地位仍不如士
這故事聽起來荒唐,卻顯現出一分浪漫情懷與敬業態度。對干將這種等級的鑄劍師而言,劍不單是一把兵器,不是銅鐵的集合體而已,它有靈魂,有生命,因此鑄劍時,講究天人感應,心裡視鑄劍如性命,全力以赴。
古代人講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農工商之中,只有士受到重視,就算是國寶級的職人,也受不到應有的尊崇。因此有些人擁有一流的技藝,地位獲得肯定,但如果比較起讀書人的功名利祿,心理不平衡,職業生涯便會變得不快樂,人生當然也快樂不起來。
華佗以身為一代名醫為恥
講到這裡,我想起古代的神醫華佗。後人稱讚名醫為「華佗再世」,可見華佗的醫術和地位。
華佗的本領很高,技能很多,是知識豐富的多職人。他本來可以循一般人的路子去從政,但他對公職沒興趣,或者說他不想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做官,因此有人推舉他,有官員徵召他,他都推辭。
華佗本來是知識份子,後來學醫,當了醫生。但是醫生的社會地位比不上知識份子,他眼看一些讀書人,讀而優則仕,當了官。他有點後悔,但來不及了,只能繼續行醫。
《後漢書》說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三國志》說他「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可見他的心理是不太平衡的,後悔當醫生,雖然身為一代名醫仍引以為恥。
後來華佗被曹操延攬,成為曹操的私人醫生,這下他更不快樂了。他不喜歡曹操。怨氣多,因故惹惱曹操,被曹操殺了,很多精湛的醫術沒留下來,對他個人及全人類,都好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