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背後的白色力量-守護學生,站到第一線的醫師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3/25
2014-03-22
Web only 作者:鄧凱元
圖片來源:黃明堂 |
議場前的長桌邊,斜靠著一組擔架與氧氣瓶,桌上擺滿了喉片、痠痛貼布、感冒藥、口罩、痱子粉等簡單醫療用品。桌子後方,一群身穿白袍的醫師與護理師,站在高台上,環視立法院議場的狀況。透過網路不斷號召,在議場內,始終維持約二十名左右醫護人員,守護現場學生健康狀況,他們大多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面孔。
精采重點:
今年五十多歲的李兆然,算是其中的「老面孔」。在學生佔領立法院議場隔天,因為看到電子媒體不斷播送衝突畫面,讓李兆然十分擔心,當下就把開設在淡水的診所,直接開進立法院,包括他和七位護理人員。「我只是請護理人員幫忙備藥,但是他們都自願加入,」他說。
事實上,這不是李兆然第一次出動出擊,到最需要醫護人力的地方。
野百合學運發生的那一年,他正值二十八歲,是台大醫院家醫科的實習醫師。他主動到現場,協助絕食的群眾。
九二一大地震時,曾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待了五、六年的他,也是第一時間和另一位在埔里開醫院的學弟,一同跳上直升機,到前線支援。
這一次,秉持有需要的地方、就能看到白色身影的想法,他再度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協助立法院內外的學生以及警察。
雖然無法提供侵入式的醫療照顧與開處方簽,但李兆然運用他的專業醫療知識,預防可見的問題。他帶著醫護人員,實地走了一場一圈,觀察環境中的危險因子。
本身也在台大家醫科教書的他,把議場當成醫院,他帶領醫護人員,到各個角落「巡房」。「這裡(立院議場)就是病房,我主動發掘潛在的風險,然後去改善,」他在議場採取「巡迴醫療」的方式。
例如,睡在議場後方的學生,長期處在不通風的狹小環境中,很可能引起身體的不適。他提醒,要多到其他通風的地方走走,或者是打開電風扇,讓混濁的空氣可以與外界對流。
睡在議場後方臨時廁所旁的學生,要盡量遠離這個區域,以免受到大腸桿菌的危害。「這就像是院內感染,你們要小心,」他提醒。
看到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時,他會提醒現場的醫護人員,應該如何處置,給年輕的醫護人員機會教育,並常常半跪在地上,向學生一一解說各種醫療常識。
「我希望播下一些種子,下一次運動或許用得上」他說。曾經在年輕時協助學運的李兆然,在二十四年後,再度回到學運現場,傳承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