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還在,老闆變成中國人?服貿需要全民接棒盯下去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3/27
2014-03
Cheers雜誌
作者:洪懿妍
圖片來源:劉國泰 |
對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近7成,就業人口比重也高達6成的台灣來說,服貿不僅是一項自由貿易協定而已,更關係數百萬工作者的未來權益。這個社會不能再逃避它該做的功課,對這個茲事體大的協議內容,每個人都應該搞清楚。
整整一個星期,很多人的臉書都被徹底洗版了,「服貿」成了彼此串連的唯一議題。
不過,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服貿在2013年6月21日,由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簽定之後,曾在台灣掀起一股「服貿熱」,反對及擁護者皆有。然而,沒多久,這個議題就迅速冷卻,再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為什麼在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中,多數人仍然搞不清楚服貿的內容為何?對工作者造成什麼影響?還有,到底為什麼要關心服貿?眾人的漠視與輕忽,以致於最後演變成一位立委隨隨便便就可以在30秒內打包通過的荒謬大戲。
大學生占據國會殿堂,固然支持讚許者有之,憂心疑慮者有之,但至少它引爆一個最重要的效應:這個社會不能再逃避它該做的功課,對這個茲事體大的協議內容,每個人都應該搞清楚。
影響407萬工作者權益
本質上,服貿是兩岸針對服務貿易進行協商並形成的共識,而「市場開放」則是此份協議的主軸。在協議內容中,中國開放包括金融、運輸、觀光旅遊等在內的80項服務業;台灣則開放金融、醫療、電信等64項服務業。
對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近7成,就業人口比重也高達6成的台灣來說,服貿不僅是一項自由貿易協定而已,更關係數百萬工作者的未來權益。根據經濟部的統計,服貿協議牽涉到的就業人口,高達407萬。
對這407萬工作者來說,服貿生效後的衝擊為何?最需要解答的疑慮有兩個:
未來會有大量大陸勞工來台,我的工作即將不保?
這是最容易引起恐慌的一種說法,但事實上,這種情形幾乎不太可能發生。
在服貿協議底下,台灣是「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台灣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並沒有開放一般大陸勞工來台工作。
因此,比較實際的情況是,在台灣的中資企業會聘用許多台灣勞工,某種程度反而是創造了就業機會。
未來我的老闆會變成中國人?
這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台灣允許中資企業的管理者及跨國企業的負責人來台停留,每次不得超出三年,但可無限次數申請展延。因此,台灣的工作者未來可能會長期為中國籍老板工作。
經濟開放背後的政治意圖
持平而論,單就經濟層面而言,貿易開放、自由,對天然資源不豐,極度仰賴國際貿易的台灣來說,是條正確的路。基本上,簽訂服貿可以讓台灣企業透過更直接的競爭,強化經營體質,還有機會到全球最大的市場上去分食大餅。
真正令人憂心的是政治面。海峽兩岸的政體並非單純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而是政治上的對立者。因此,沒有人真的相信,中國和台灣簽訂任何經濟貿易合約,背後沒有政治意圖存在,這才是最讓人不安之處。
因此,何以我們樂見台灣與紐西蘭簽定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卻對中國給予相較於其它國家的「最惠國待遇」,心存恐懼?最大原因正是在此。
大學生激起全民監督
台灣與中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實在太大,中國的經濟並不仰賴台灣,但隨著服貿生效,台灣卻會愈來愈依賴中國。將來是否會因為經濟依存度過高,傷害政治的獨立性,誰也不敢說。
畢竟,在大陸經商的台商,幾乎都吃過在中國「政不通,人便不和」的虧。即使服貿協議沿用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條例,明文訂有「發生爭端……應由雙方透過協商解決」的條款,但兩岸民主程度差異如此之大,同樣讓人對於發生爭端時,是否真能公平協商,心裡打上個大問號。
因此,若單純就經濟角度來看服貿協議,無疑太過天真。在立法院外的學生,就算了解服貿的內容,也不盡然真的明白這份協議可能產生的正負效應有多大。(其實,即使是「大人們」,恐怕也很難摸得透。)
然而,大學生對這個「黑箱服貿」開了第一槍,衝撞了體制,流了淚,也流了血,即使不知道這條路會走到哪裡,至少,他們激起全民的監督與熱烈辯論,光是這點就值得了。
更大的市場、更強的競爭力,確實讓經濟發展停滯的台灣垂涎。然而,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與文化涵養,更需要呵護。
即使服貿對台灣有其正面意義,但必要的配套措施是否齊備?附帶條款是否健全?接下來,全民都要接棒,好好的盯下去。
否則,力挺反服貿的港星杜汶澤被網友瘋傳的那句話,只怕會成真:有時候,窮,可怕,但收錯錢,更可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