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語
肯渡製片總裁∕前迪士尼藝術總監 劉大偉
曾任迪士尼藝術總監,肯渡製片總裁劉大偉指出,一部成功的動畫電影,衍生商品可銷售數十年之久,是最值得投資的文創產業,但卻很難吸引短視近利的台灣企業。
別讓小孩鑽石才華 淪為平凡玻璃珠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4/3/26
撰文◎高永謀
在台灣教育體系下, 很多原本可像鑽石般閃閃發亮的小孩, 最終卻淪為平凡的玻璃珠。 |
迪士尼的動畫電影,堪稱全球兒童的共同語言。現任美國肯渡製片(Kendu Films)總裁的劉大偉,曾是迪士尼屈指可數的台裔動畫家之一,參與過《美女與野獸》、《阿拉丁》、《花木蘭》、《獅子王》、《風中奇緣》等知名動畫的製作與設計。
除了迪士尼,劉大偉也曾是環球製片、華納兄弟公司動漫電影製作團隊的一員,更曾在大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創立的工業光魔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擔任藝術指導,負責《星際大戰首部曲》與《科學怪人》等動畫電影的布景、風格、3D模型、數位電影光線效果設計。
在插畫領域,劉大偉亦享有盛名,作品刊載在美國《商業周刊》、《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刊與雜誌,2000年獲頒有「插畫界奧斯卡獎」的「全美最獨特插畫獎」。在創業後,他仍繼續創作繪本,已付梓的《夢中的巨葉》(The Giant Leaf)、《火魚》(Fire Fish)、《國王的盛宴》(The Royal Feast)、《喬丹的訪客》(Jordan's Guest)、《魔麗樹》(Enchanted Tree)等書,皆頗獲好評。
美國父母擔憂兒女沒夢想
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劉大偉成就斐然,不愧為「台灣之光」,但他略帶無奈地說,即使他已經40多歲,88歲的父親仍不贊成他創業,希望他回到台灣繼承麵包店,或返回迪士尼任職,穩當過日子即可,無需承擔創業的風險。
「台灣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兒女找份安穩的工作,不必害怕餓肚子;但在美國,多數父母只擔心兒女失去夢想。」劉大偉直言,在台灣的價值觀與教育體系下,很多原本可像鑽石般閃閃發亮的小孩,才能卻得不到肯定與發展,如果無法排除萬難堅持走自己的路,最終將淪為平凡的玻璃珠。
在13歲移民美國前,劉大偉便是一顆被誤認為玻璃珠的鑽石。從國小到國中,即使父母特地請了家教,但他的課業成績總是全班倒數第2名,飽受師長同學嘲笑;而他唯一的興趣──繪畫,卻得不到任何人的肯定。直到移民美國,受到美術老師凱斯的讚美肯定,人生才由黑白變成彩色。
從迪士尼實習生到藝術總監
在凱斯老師的協助下,劉大偉的畫作入圍1983年全美中學繪畫比賽前20名,還收到雷根總統的祝賀信,一舉成為校園英雄,不但使他重新建立自信,也贏得諸多珍貴的友誼。升上高中後,他的畫作又入圍美國巡迴展大賽,更加確定未來的職涯方向,一定要跟繪畫有關。
大學就讀瑞格林藝術與設計學院(Ringling school of Art and college Design),在這個有美國動漫人才搖籃美譽的學府,劉大偉努力精進繪畫基本功,並以迪士尼為求職的第一志願。歷經4次嘗試,終於通過錄取機率極低的甄選,成為迪士尼實習生,實習結束後獲得留用,此後一路做到藝術總監,成為許多人艷羨的對象。
劉大偉加入迪士尼後,躬逢迪士尼動畫電影的輝煌時期,他全程參與迪士尼動畫電影的發想、製作、行銷,見證《獅子王》等巨片如何「平地起高樓」。迪士尼製作一部動畫電影,得花上4年時間,成本少則數千萬美元,多則上億美元,動員人力超過千人,讓他的視野大為開展。
從1990年到2000年,劉大偉歷任迪士尼等多家知名片商要職,但他卻揮別高薪與優渥的退休金,自行創立肯渡製片。創業後,劉大偉除了創作繪本,也擔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香港挪亞方舟多媒體博覽館的動畫創作指導,並籌措資金拍攝肯渡的第一部動畫電影。
東方人害怕風險與失敗
目前定居洛杉磯的劉大偉感嘆說,當地亞裔移民頗眾,但家長卻不改東方傳統教育方式,從兒女上小學起,便聘請家教補習功課,期望子女日後可申請到理想的大學,未來找個安穩的工作,因此並不鼓勵他們往運動、電影領域發展,「倘若林書豪不是名校出身(哈佛大學),在亞裔族群與亞洲,受歡迎程度恐怕會大打折扣。」
從小功課不好、被視為「家族恥辱」的劉大偉說,東方式教育要求在體制內領先,父母熱衷於跟親友比較兒女的成績,唯恐子女遇到挫折失敗;西方式教育則注重創意,「期待子女當牛仔,而不是當牛!」將挫折失敗當成通往成功的必經過程。
J. K.羅琳創作的小說《哈利波特》付梓前,曾先後被30多家出版社拒絕。劉大偉直言,在東方人眼中,原是單親媽媽的J. K.羅琳,應該認命好好找份工作,而非堅持寫小說的夢想。就像他創立肯渡製片,收入無法與在迪士尼時相比,親友也覺得不解,但他仍相信只要堅持到底,一定能夢想成真。
迪士尼出品過許多賣座的動畫電影,但觀眾所不知道的是,其實迪士尼放棄、中止的拍片計畫,多到不知凡幾。劉大偉認為,台灣重代工而輕品牌,原因在於代工風險較低,但品牌之路卻滿佈荊棘;他數次回台灣集資拍片,企業主都告訴他「無法承受失敗」,讓他大感不可思議。
中國別想無法拆解複製迪士尼
中國近年也在積極發展動漫產業,「杭州動漫節」的規模與重要性不斷提升。常受邀至對岸擔任顧問的劉大偉指出,中國的企圖心很強,但卻以為動漫產業也像電子業般,只要買齊設備、募足人手,拆解複製迪士尼成功的作品,便可如法炮製,財源滾滾而來。
劉大偉曾親耳聽見,中國某位動漫公司的高階主管,分享製作動畫電影的經驗,該公司竟然用研究精密儀器的手法,拆解迪士尼的動畫電影,「巨細靡遺地分析紀錄每個橋段的秒數、發生笑點的頻率,」令他既好笑又好氣。
動畫電影是藝術品,而藝術品並無固定公式。劉大偉說,迪士尼要求每部動畫電影,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中國動漫業者即使製作山寨版的動畫電影,也難以走出中國市場。但迪士尼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由於重用亞裔員工,反倒立刻獲得中國觀眾喜愛。
劉大偉批評,中國部分動漫電影公司,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興建影城、動漫主題飯店的旗幟,真正動機其實是炒地皮,一旦達成目的後,根本不會再續拍動漫電影,「連我也被忽悠(受騙)了好幾次。最後,我決定只與規模最大的電影公司合作。」
迪士尼與宮崎駿的對比
「迪士尼成功的關鍵,在於吸納世界各國優秀人才,注重動畫電影的內容,而非畫工是否精細。」劉大偉解釋,在故事內容方面,迪士尼奉行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則,力求簡單、明晰、快速與幽默,即使是牙牙學語的孩童,或目不識丁的文盲,同樣可領略動畫電影的樂趣,「迪士尼的主要客群是小孩,而日本、法國、義大利的動畫電影,主要客群則是大人。」
劉大偉特別澄清,在台灣知名度頗高的美國卡通,如《海綿寶寶》、《南方公園》與《辛普森家庭》,在美國都被歸類為成人卡通;原因無他,這些卡通諸多笑點,根本不是兒童所能理解,部分情節更是兒童不宜。
在劉大偉眼中,日本動畫電影如宮崎駿的作品,意境深遠、畫工精細,甚至連天空、樹木、河流等背景也維妙維肖,令人嘆為觀止。但其內容過於深奧,節奏過於緩慢,與要求節奏「快、快、快」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大異其趣,導致其無法大幅拓展海外市場。
動漫是品格教育最佳工具
創業成立肯渡製片後,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劉大偉說,未來將致力結合品格教育與動漫作品,因為他深信,唯有強化品格教育,才能化解世界的衝突與不安;而品格教育的最佳媒介,應是動漫產品,而非令人昏睡的古代經典。
「強迫兒童死背四書五經,效果相當有限,甚至可能有反效果。」劉大偉說,若告訴一個愛看《獅子王》的小孩,要像獅子王辛巴一樣勇敢堅毅,很容易獲得他們認同;而透過解釋《獅子王》的情節,也可教導兒童如何面對霸凌情境、以及如何堅持理想信念。
難掩對台灣企業短視近利的失望之情,劉大偉語重心長說,要打造一部受歡迎的動畫電影,門檻極高;但在成功之後,獲利卻比其他電影更豐厚、也更持久,堪稱是最值得投資的文創產業。很少人有人記得數十年前的電影,但迪士尼動畫電影數十年前所創造的米老鼠、唐老鴨,其衍生商品迄今仍為迪士尼帶進可觀的收益。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2月號(452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