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2013/9/18 「比考上台大更重要的事」

比考上台大更重要的事

國英數主科主動讓出五小時給生命教育,班週會、校慶顛覆傳統,立遺囑、體驗視障肢障,松山高中要學生了解,還有比考台大更重要的事。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8/29
/彭昱融     2009    天下雜誌

假設你還有六個月生命,你打算如何做準備,為有限的生命畫下完美、飽滿的句點?

這不是安寧病房的對話,而是台北市松山高中「生死關懷」生命教育課人手一張的課後學習單。

兼顧知識與生命

「有幾個考上台大?」是明星高中最常被關心的問題,但松山高中卻從四年前開始,國英數主科主動讓出五小時,由四位生命教育種子老師為高一新生開設正式課程:生命的價值、生死關懷、宗教與人生、道德思考與抉擇、性愛婚姻與倫理、生命科技倫理,在專注拚升學之餘思索生命。

生死關懷是其中獲得學生與家長最多回應的課程之一。

在《天下》教育特刊的調查中也顯示,有六五%的高中生,經歷過永久失去親人或朋友的經驗。

「九成的高中生都想過生命意義、死亡的問題,卻沒有獲得引導,」生命教育種子教師劉桂光以多年課堂調查經驗說道。

主任輔導教師胡光月進一步解釋,國高中階段的孩子,普遍開始面對過去疼自己的祖父母陸續過世,卻因課業壓力而無法處理心中的「未竟事務」,成為揮之不去的罪惡感或悲傷,影響情緒甚至引發憂鬱,「也有父母希望孩子專心上課、補習,不必參加祖父母的告別式。」

「不只是認識生死,更要懂得珍惜現在,」負責上生死關懷的劉桂光分享,透過正式教材、分享自己陪伴罹癌哥哥走向死亡的經歷,帶領學生初步認識死亡,預立遺囑作業則讓學生與家長一起思考生命有限、珍惜擁有。

高一的小雲用秀氣的字寫下:我是幸運的,起碼我知道我將離去的時間,六個月並不短,不是嗎?

她希望捐贈器官遺愛人間,認為不管哪種宗教的喪葬儀式對她來說都太沉重了,想在派對、祝福之中前往另一個世界。

小雲的媽媽則在感動之中更了解了女兒:我很高興她的遺囑是這樣的內容。希望未來在我不在的日子,她能持續這個信念下去。

有別於一般高中由輔導室推動生命教育,劉桂光在兼任學生活動組長任內,透過掌握課外活動的學務處,在所有活動中灌注生命教育內涵。

首先改變的是班會。過去班會往往用來投票,以及黑板寫上一行形式化的「本週討論主題:平等」,現在則用心設計搭配生命教育主題,例如蒐集遭兩位助教強施救生員訓練而腦死的韓宏裕事件新聞,討論站在他人角度著想的同理心,引導學生反思平時開玩笑過火的行為。

活動中都有生命教育

班會討論主題同時也搭配節日推動,例如清明節討論生死關懷、母親節談親子問題、教師節省思師生關係等。

過去用來「政令宣導」、台下睡成一片或各自背單字的週會,則改為邀請「特具生命力」的講者分享生命故事,例如因攀登聖母峰受傷而動十五次大手術,挖掉鼻子、切下二十根手腳指頭卻仍熱愛生命的高銘和,讓學生從聽故事中,對比自己所面對的考試困頓。

然而,只有演講卻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事前的導引,和事後帶領討論,」胡光月分析,以往學生都是當天才知道講者是誰,現在每場演講前兩週老師會撰寫引言、介紹講者與主題、拋出問題,在班會事先討論,加深當場的感受與思辨。

演講後則由導師引導討論,集中焦點反省感想,例如一位學生思考「高銘和是在成功登上聖母峰後,下山的路上出事,挫折是無所不在的。」

學生熱中參與的校慶,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機會。固定舉辦的校慶登象山活動,同學總是抱怨辛苦,學務處於是在爬山前加入以口罩蒙住雙眼彼此引導的視障、一隻腳綁起來的肢障體驗,並錄下過程觀賞,許多人在爬山時都說,「能有明亮的雙眼、健全的四肢爬山真好。」

未來希望效法南投旭光高中,讓歌唱比賽融入生命意涵,請學生選唱有故事的歌曲,並邀請故事主角到現場。當時一位男同學演唱《第二個爸爸》並把爺爺請來,因為從小不知道爸爸是誰的他,陪他長大的爺爺就是「第二個爸爸」,感動了全場。

「只有生命才能感動生命,」劉桂光在松山高中推動生命教育不遺餘力的動力背後,其實源自於對自己生命歷程的感恩。

從經師到人師

出生馬祖窮苦家庭的他,小學遠足從來沒有零嘴可帶、也沒有午餐,到了中午總是一個人躲得遠遠。導師把他叫過來,擦了擦嘴說吃不下了,請他幫忙,不疑有他的劉桂光把食物一掃而光,還很高興幫了老師大忙。

「老師既幫了我忙,又照顧到我的尊嚴,」這堂生命教育課,一直惦記在他心中直到今天,期許也已成為老師的自己,不只是「經師」,而能做一個導引學生人格養成的「人師」。

教育小精靈
松山高中怎麼做?

1.生命講座:週會固定邀請「特具生命力」講者分享生命故事,例如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熱愛生命獎章系列得主、罕見疾病基金會講者、雲門舞者等,並製作心得分享單深化效果。

2.公益入校:校慶活動規劃校外公益團體設攤,不僅協助義賣,也讓學生就近理解並投入服務。

3.體驗學習:在校慶集體登山活動中加入「視障」與「肢障」體驗,取代原本的摸彩活動。讓同學互相餵食感受照顧長輩的辛苦,並安排至教養院實際協助腦性麻痺患者進食。

4.深化溝通:將生命教育重要性與理念文章,放入全校師生與家長能接觸到的一切文宣。例如校刊、高一新生手冊、校外教學行程手冊、學校日親師手冊,鼓勵家長多與孩子溝通生命層次的議題,平衡親子間只有考試、成績的冷漠關係。

5.思考死亡:生死關懷課程作業「綻放生命的花朵」預立遺囑,鼓勵學生思考只剩六個月生命時,最想對家人、朋友說的話,具體規劃最想做的一件事、願意接受的醫療照顧、想採取的喪葬儀式,並與家長一同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