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2013/9/15「將領的搖籃/紫禁城黯然失色」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將領的搖籃/紫禁城黯然失色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3/9/18

★將領的搖籃

黃埔軍校,成就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夢想。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大徹大悟◆◆

黃埔長洲島,位於廣州市區東南 20多公里處,自古以來,它就是一個著名的軍事要塞,是由虎門進入廣州的門戶。19246月,小島的歷史,書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所軍校在這裡誕生,從此,黃埔之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孫中山長期依靠舊軍閥武裝從事革命活動,屢遭敗績,給他留下了諸多教訓。尤其是 1922 年,被他視作親信的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欲置他於死地,這讓他痛心不已。

他意識到,革命若要成功,必須創建一支革命軍隊,辦一所軍官學校。他在改組國民黨的同時,決定建立一支「和革命黨的奮鬥相同的」革命軍隊。這是孫中山革命事業中的重大決策,亦是他歷經數次挫折和失敗後做出的抉擇。

19238月,孫中山委派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和共產黨代表張太雷等4人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俄考察黨務和軍務。1115日,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第 6 次會議通過了建立革命義勇軍的決議。27日,在第11次會議上,又議決了建立軍官學校的有關事項。

1924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孫中山正式下令籌辦陸軍軍官學校,確定以原黃埔舊水師學堂和陸軍小學舊址為校址,故稱黃埔軍校。它的全稱是「陸軍軍官學校」,後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立以蔣介石為委員長,鄧演達、王柏齡等7人為委員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先後聘請鮑羅廷為政治顧問,加倫為軍事顧問,要求參照蘇聯紅軍的制度創建軍校。26日,「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在廣州南堤正式成立。

為何軍校會選中離市區既遠又偏的長洲島?原來,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在廣州市,選取遠離市區的孤島辦軍校,就是要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島上環境幽靜,四面環水,築有炮臺多處,與隔江相對的魚珠炮臺、側面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孫中山很熟悉長洲島,他曾多次來島視察,知道島上陸軍小學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可節省許多人力和資金。

◆◆貪生畏死勿入斯門◆◆

192453日,孫中山正式任命蔣介石為校長,9日,委任廖仲愷為軍校的國民黨代表。隨後,任命李濟深為教練部主任;鄧演達為副主任兼總隊長;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恩來後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為管理部主任;周駿彥、俞飛鵬為軍需部正、副主任;宋榮昌、李其芳為軍醫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1129日,又增設教育長,由胡謙擔任。

5月上旬,第一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470人全部入校。生源參差不齊,有大學生,亦有小學沒畢業的;成分亦是魚龍混雜;目的也不盡相同,有真心從軍,為革命而獻身者,亦有投機革命,想升官發
財者。

6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兩年前的這一天,陳炯明叛變革命,兩年後,孫中山選擇這天作為開學典禮日,就是要大家牢記這個沉痛的教訓,為建立一支革命的軍隊而無私奉獻、努力奮鬥。孫中山指出創辦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他號召全體師生「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救國救民的事業」,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專心去救國」。他還親自將「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的對聯貼在軍校大門上。

軍校學生經過學習和訓練,具備了良好的政治、軍事素質。192410月,軍校師生參加了平定廣東商團叛亂,1925年參加兩次東征和南征,先後擊潰了陳炯明等反動軍閥,統一了廣東,鞏固了革命根據地。1926 年又參加北伐戰爭,連戰皆捷,戰果輝煌。

孫中山非常關心軍校的建設和發展,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軍校「海關樓」小住,檢查工作,聽取彙報。要求師生嚴格掌握「政治與軍事並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針,特地制定「親愛精誠」的校訓,宣導「團結」、「犧牲」、「奮鬥」三大精神。早期的黃埔軍校是一所國共合作的學校,是培養革命人才和軍事將領的搖籃,來自各地的青年,為理想薈萃於斯,為國民革命的目標濟濟一堂。黃埔軍校為革命軍隊培養了大批「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的軍事、政治幹部,對於建立國民革命軍、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學員們一同成長,又因堅持不同的主義而最終分道揚鑣,肩負起各自的使命。

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兩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和林彪。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將中,陳賡、許光達和羅瑞卿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周恩來、惲代英、肖楚女、熊雄、葉劍英、聶榮臻、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也都在黃埔軍校工作或學習過。

黃埔軍校的建立和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軍校內部存在著各派政治勢力和政治集團的矛盾與鬥爭,並且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國民黨左、中、右的政治分野日益明顯。特別是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蔣介石的權力日益膨脹,軍校的形勢日趨複雜。

★紫禁城黯然失色

馮玉祥陣前倒戈,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反戈一擊◆◆

辛亥革命之後,以皇權為象徵的君主政體已不復存在,但以其觀念支撐的「道統」並未徹底動搖。對一元化權力根深蒂固的崇拜,對分權與自治後中央權力受到制約的恐懼,未減反增。持大一統論的人堅持認為,當時中國軍閥割據,帝國主義企圖瓜分,惟有用武力統一剷除那些主張聯邦與自治的社會力量,建立強權中央政府,國家才有希望。

代之而起的爭論,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是承襲傳統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還是另闢蹊徑走嶄新的聯邦建國之路?20年代,用武力統一,似乎已不是唯一救國的途徑,聯省自治,亦是另一可行的選擇。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兩系。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系和奉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府。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率部討奉援直。戰後,曹錕與吳佩孚控制了北京政府,推戴黎元洪繼為總統。1923年,黎元洪下臺後,曹錕急於當總統,通過賄選,得到了這一職位,引起全國各界的強烈反對。192495日,孫中山揮師北伐,密約馮玉祥、胡景翼、孫岳早日發起倒直行動。

馮玉祥是北洋系中具有民主意識且比較進步的軍人,自辛亥革命以來,參加過灤州起義,反對「二十一條」,參加討伐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反對對南方護法軍政府的戰爭等等。1921年,馮所部擴編為第11師,馮任師長,兼陝西督軍,後又任河南督軍。

馮玉祥是直系重要將領,雖依附曹錕卻非嫡系,始終受到直系吳佩孚等排擠,故對曹、吳不滿,同時受孫中山的代表徐謙影響,有心一旦時機成熟,便反戈一擊。

915日,奉軍趁江浙戰爭相持之機,集結主力,分別向熱河和山海關方面出動。18 日,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

10月,馮玉祥率部進駐古北口,擔任討逆軍第3軍總司令。馮與直系援軍第2路軍總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備副司令孫岳秘密策劃倒戈驅除曹、吳。戰爭初起,直軍失利,吳佩孚急調駐守在長辛店、豐台之間的勁旅第3師馳援。1018日,吳佩孚下令對奉軍發動總攻擊。

1019日,馮玉祥舉行緊急秘密軍事會議,他試探了將領們的意向,然後鄭重宣布了政變計畫,將領們一致擁護。因為北京政變是迎孫中山北上,而孫中山所領導的黨叫國民黨,故此,馮玉祥也把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

馮玉祥乘吳佩孚在長城山海關一線與奉軍激戰,後方空虛之際,不失時機地從古北口、密雲前線秘密回師北京。

21日,馮玉祥命鹿鐘麟率部以晝夜行軍 200 里的速度馳赴北京。22日下午,抵北苑與留守司令蔣鴻遇會合。晚 8時,鹿鐘麟率部由北苑出發,輕裝簡騎,靜悄悄地來到安定門。

守軍孫岳部早已得到命令,大開城門,迎接鹿鐘麟。事先混入城內的部隊,已按原定部署,於 11 時包圍了總統府,切斷了電話線,並占領了電話局、電報局及火車站等要害部門。各處守衛員警因事變突如其來,不知所措,乖乖繳械。

23日凌晨5時,鹿鐘麟把北京全城控制在手中。6時許,他請孫岳派人將總統府衛隊繳械,並囚禁了曹錕。清晨,市民驚異地發現,滿城皆是佩戴「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袖章的國民軍士兵,才知道北京在一夜之間天翻地覆。

同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聯名通電主和,同時,頒布文告,指責吳佩孚不顧人民的痛苦,興無名之師為孤注一擲。隨即向曹錕提出下令停戰和免去吳佩孚本兼各職。

25日,馮玉祥召集胡景翼、孫岳、黃郛、王承斌等召開軍事會議,認為國民黨進行的國民革命運動是當前中國唯一出路,一致決議立即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家大計。但孫中山北上尚需一定時間,為了應付當前混亂局勢,商定先請段祺瑞入京出面維持。

馮等當時計畫由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故在次日電請段出任國民軍大元帥。同時成立攝政內閣,黃郛攝行總統之職。

112日,曹錕宣告退位,至此,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結束,一場北京政變,讓曹錕、吳佩孚迅速倒臺。

攝政內閣根據馮玉祥的建議,修改了《清帝遜位後之優待條件》。11 5 日,新任北京警備司令鹿鐘麟到故宮宣布修正清室優待五條件,限令溥儀即日遷出故宮。當天下午,溥儀及其妻妾與少數太監宮女移居什剎海「醇王府」。中國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終於被趕出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成為一個平頭百姓。

◆◆初衷成為泡影◆◆

馮玉祥採取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遭到北洋軍閥各實力派的反對,特別是攝政內閣的成立,更為他們所忌恨。各省直系軍閥在南京組織了十省大同盟,明示不予承認。而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亦遭到非議,指責他「不近人情」。

不僅如此,馮玉祥最初的想法,是試圖把各派政治力量糾合在一起,以實現自己「救國救民」的政治抱負。然而,張作霖揮師入關,在追殲直系殘餘的同時,得隴望蜀,欲圖借機染指京畿,馮、張的矛盾由此尖銳。此時,直系在北方的勢力已消失,段祺瑞心有不甘,他看到奉軍的兵力大大強於國民軍,亦落井下石,採取「以張制馮」之策,妄圖從中漁利,這使馮玉祥陷入孤立。

馮玉祥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極力敦促孫中山北上。孫中山接受邀請,於118 日正式電告「准於元旦由粵起行,經滬北上,共圖良舉」。

段祺瑞得悉孫中山決定北上,極不樂意,便捷足先登,電催馮玉祥、張作霖到天津共商收拾時局之策。段一方面利用馮主和的主張,拒絕張對南方用兵,另一方面又與張聯合對馮。面對來自雙重的壓力,馮玉祥妥協退讓,一改自己擁戴孫、段合作、建立民主政府的初衷,最終與段祺瑞達成籌組一個執政府的政治交易。

在凜冽的秋風中,段祺瑞卻是滿面春風,於19241122日入京就任臨時執政,攝政內閣就此結束。北京政變打開的有利局面,突然間又變得複雜起來。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召開「國事會議」以「更新時局」的初衷,終成泡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