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大愛無疆/「六不總理」段祺瑞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3/9/25
★大愛無疆
孫中山與宋慶齡締結婚姻歷經頗多曲折,宋家父母曾堅決反對。
◆◆斯人已去◆◆
1924年12月31日,北上的孫中山抱病乘專車抵京,下榻鐵獅子胡同,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1925 年1月 26 日,孫中山入協和醫院進行手術治療,被診斷為肝癌,並且已到了晚期。於是以鐳放射治療,但不見起色。2月18日,孫中山回到鐵獅子胡同5號,採用中醫治療,但效果仍然甚微。孫中山患病期間,廣州、上海等地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紛紛來京探視。當時中國國民黨北京執行部時常舉行擴大會議,實際等於中央執行委員會移京舉行,決定重大問題。參加會議的人,除原來北京執行部的中央委員李大釗、丁惟汾、王法勤、于右任、顧孟余、徐謙、于樹德外,還有汪精衛、林森、張繼、鄒魯、謝持、吳稚暉、李石曾等人,開會時,一般總是推汪精衛擔任主席。鑒於孫中山病重,大家提出請孫中山準備遺囑。
2月24日下午,孫中山口述國事、家事兩份遺囑,由汪精衛記錄。孫中山又用英語口授了致蘇聯的遺書,由鮑羅廷、孫科和宋子文筆記。關於家事的內容為:「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吾志。此囑!」兩份遺囑本來準備當天簽字,因為擔心宋慶齡會因之悲傷過度,所以留等他日。
3月11日上午8時,何香凝到孫中山的臥室,只見孫的瞳孔放大,呼吸淺促。眼看情況不妙,何趕緊出來與眾人商量。汪精衛拿出遺囑,懇請孫中山簽字。孫此時非常清醒,他帶著微笑,巡視著一張張悲傷、慌亂的臉,傷感地說:「現在要分別你們了!」在場的人慟哭失聲,宋慶齡更是淚如雨下,她托著孫中山顫抖的手,用孫科遞來的鋼筆,在兩份遺囑上逐一簽上「孫文」字樣。簽字後孫中山又用極安靜的態度,向家屬一一囑咐後事。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與世長辭。
◆◆往事如煙◆◆
1915
年 10 月 25 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成婚,他們年齡相差 27 歲,他們是生活伴侶,更是革命戰友。
孫中山和宋家的關係,頗有淵源,他與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是好友。宋耀如在美國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對腐敗的清廷很反感,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很支持,很快就成為一位革命的追隨者。
當時,孫中山多流亡於國外,但每次到上海,必到宋耀如家,宋慶齡很喜歡聽孫中山講革命道理,並尊稱他為「先生」。
1907
年,宋慶齡去美國威斯里安學院學習,接受了許多西方民主思想。四年後,辛亥革命取得成功,1912 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耀如帶著大女兒宋藹齡前來參加就職典禮,並把她留在孫中山身邊作英文秘書。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及許多革命黨人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也在這裡。遭到通緝來日的孔祥熙,與宋藹齡相愛為伴。百忙中的孫中山缺少了助手,一時感到困頓。這時,宋慶齡從美國來到東京,毅然接替了姐姐的工作。
是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正處在極度困難之中。宋慶齡每天從早到晚不知疲倦地為孫中山處理英文信件,整理文稿、電文,及時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孫中山十分滿意。
在與孫中山的接觸中,宋慶齡不僅加深了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大大增強了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和獻身精神,對孫先生的為人,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她在寫給妹妹宋美齡的信中說:「我能幫助中國,我也能幫助孫先生,他需要我。」同樣,孫中山對宋慶齡的到來,不僅是對他寂寞中的一種慰藉,更多的是對他革命精神的鼓舞與支持。他們彼此心心相印,開始相愛了。
1914年11月,宋慶齡回上海探望父母,臨行前和孫中山談到「結合」一事,孫中山希望她「慎重考慮」。但宋慶齡十分堅定地說 :「經過長期、慎重的考慮,深知除了你,為革命服務,再沒有任何比這更使我愉快的事……我願意這樣獻身革命。」
宋慶齡回到上海後,向父母表示了要和孫中山結合的願望。沒想到,父母堅決反對,不允許她再去日本,並把她鎖在房內。
宋慶齡離開後的時日,孫中山突然感覺失去了什麼,他常常陷入一種思念之中,他決定和結髮妻子盧慕貞分手。這一想法,得到了他最好的日本友人、房東梅屋莊吉的同情和支持。
1915年,孫中山把盧慕貞從澳門接到東京,向她談及此事。盧慕貞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明白自己不能給丈夫太多的幫助,他身邊確實需要一位志同道合者,便答應了孫中山的離異要求,在辦理完相關手續後即回澳門獨居。
內部的事,已得到妥善解決,外部的事,卻遇到了相當的麻煩,當孫中山得知宋慶齡在上海被父母「囚禁」的消息後,馬上請廣東香山同鄉朱卓文和他的女兒慕菲雅去上海疏通。慕是宋慶齡的同學,兩人關係很好,朱家父女到了上海後找到宋家,轉交了一封孫中山給宋慶齡的「急信」,並向她說明瞭孫中山和盧慕貞離異的詳情,還出示了協議書。
宋慶齡為孫中山的深切之情所感動,她顧不上家人的反對,在女傭的幫助下毅然出逃。10月24日,她乘船到日本橫濱,隨即乘火車去東京,孫中山趕到車站迎接。
翌日,他們一起到和田瑞律師家辦理了結婚手續,又委託律師去東京市政廳辦理了結婚登記。他們在和田瑞律師的主持下,簽訂了《誓約書》。
25日晚,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婚禮在梅屋莊吉家的二樓大房間裡舉行,房間以中國風格裝飾一新,正面是八折金鳳屏風,左右兩邊是紅木傢俱,架子上的青花瓷瓶裡,插著盛開的菊花。前來祝賀的有廖仲愷夫婦、陳其美等人,還有日本朋友犬養毅等。孫中山身著西服,宋慶齡是一件粉紅色上衣,下為淡綠色圖案的裙子,頭戴大花邊帽,手持鮮花,光豔照人。他們手拉手步入中庭,由梅屋莊吉夫婦主婚,喝完交杯酒,由犬養毅唱《祝福歌》,隨即大家舉杯祝賀。整個婚禮莊重樸素,氣氛歡愉。
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婚姻,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孫中山則堅定不移地回答道:「我不是神,我是人。」「我愛我國,我愛我妻。」表明了一個革命者對待愛情和婚姻光明磊落的態度。當然,反對最激烈的還是宋慶齡的父母,宋耀如專程趕到日本以圖阻止,但面對現實,最終還是做出了讓步,他痛惜愛女,更深深理解她的執著選擇。後來,孫中山和宋慶齡回到上海,宋耀如特地補上一套古樸的硬木傢俱和象徵婚姻美滿的百子花被面,以示祝福!
婚後,孫中山得到宋慶齡的鼎立支持,如虎添翼;宋慶齡亦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戰士,孫中山逝世後,她秉承遺志,不辱使命,成為一位偉大的女性。
★「六不總理」段祺瑞
他一無錢二無地,饅頭素菜清心寡欲。但他曾逼走幾任總統,奉行的是武人政治。
◆◆不落流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是北洋軍閥鼻祖袁世凱麾下的三員悍將之一,其中,又數他風頭最勁。民初十多年,除了袁世凱,他是左右時局的重量級人物,雖無總統名分,但「臨時執政」也就是換了名的國家元首。身為國務總理的他,其權勢比做過總統的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還有大元帥張作霖,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大多數軍閥斂財不同,段祺瑞不愛錢,為官多年,身居要職,可一點積蓄也沒有。段祺瑞從未做過生意。當時的銀行家誰不想巴結這位國務總理?可他沒有在任何一家銀行投過一文錢。顯赫一時的段家,居然也有經濟周轉不靈的時候。實在挺不下去了,段祺瑞就會寫張白條,到金城或大陸銀行去借上個幾百上千的。這一筆筆賬,段祺瑞都記著,等他有了錢去還時,哪家銀行都別想「賴帳」。
當時的高官權貴,都喜歡在北戴河修建別墅避暑,段祺瑞卻連一間小屋都沒蓋,就連他在老家合肥也是一無房產二無地。一大家子人,從不置產業,下野後住的房子都是別人送的。
他的家教甚嚴,家中門房從來不收紅包。如果有人勒索來客,馬上拉出去槍斃。有人給他送禮,他總是把禮物悉數看一遍,然後選一兩樣不值錢的留下,其餘一概奉還,毫不貪戀。
段祺瑞從年輕到老,穿衣從不講究。他在家裡總是布衣長衫,頭頂瓜皮帽。出門時,當然也會穿軍裝、禮服,但絕不顯擺,顯得很隨便。段祺瑞的個人生活,在當時的軍閥中算是相當簡樸的。
段祺瑞在臺上當政時還有地方借錢,等到他下野隱居天津後,家中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他已經住不起「公館」,而只能住「私宅」了。段祺瑞開始親自過問日常開支,審查每日帳目,節約,成為段家人之首要。家裡的僕人也減到最低數。他的一日三餐,多以米粥、饅頭、素菜為主,清心寡欲,與平民無異。
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這就是「六不總理」段祺瑞的為人。面對燈紅酒綠,金黃銀白,世間俗人誰不動心?或許段祺瑞天性寡欲,但更多的是後天修煉的自制力。
◆◆醉心權術◆◆
不過,段祺瑞絕非「完人」,他醉心於權術,玩弄政治,是他的一大嗜好。此公最大的作為,是曾「完美」地逼走幾任總統。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之。那一日,段祺瑞非常不情願地以「顧命大臣」身分去通知黎元洪。兩人端坐在楠木桌旁,誰也不開口,如兩尊木雕泥塑。好一會兒,段祺瑞突然起身向黎元洪三鞠躬,黎趕快欠身還禮,禮畢後二人復位,又不語。這幕默劇足足演了40多分鐘,段祺瑞終於起身告退,黎元洪也只好茫茫然起身送客。這時段祺瑞對總統府秘書長說:「黎總統這裡沒有人,你就留下幫忙吧。」
段祺瑞用這種方式宣布黎為總統,分明是把他當成一個玩物。其後,他處處與黎元洪作對,黎被逼無奈,請「辮帥」張勳進京調停,結果引出了一場復辟鬧劇。等到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打跑張勳後,黎元洪只能掛印黯然而去。
繼任總統馮國璋與段祺瑞同為袁家得力幹將,上任之初,一席「再也沒有府院之爭」的話語,令人欣慰。可結果呢?面對權力,兩人已不再顧及兄弟情分。馮國璋被逼無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他以巡視為名沿津浦線南下,直奔南京老巢。段步步緊逼,派心腹段芝貴帶兵在蚌埠截住了馮大總統,眼望近在咫尺的南京,馮國璋恨在心頭不敢言聲,乖乖地返回京城,從此徹底放權給段祺瑞。
◆◆癡迷下棋◆◆
段祺瑞是個武人,玩弄的是軍人政治,他不懂經濟,只熱衷內戰,打遍天下。他把所有的精力與心智、所有的堅忍與自制,統統用於勾心鬥角,陰謀統攝之上。當他手持槍桿子叱吒北洋政壇之時,爭得了權力卻落得聲名狼藉。當總理時與總統府交惡,無端製造出「府院之爭」;當執政時先有了「五卅慘案」,又弄出個「三一八慘案」,血濺鐵獅子胡同,被稱之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集眾矢於一身,千夫所指,徹底失去了民心,終於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下了台。
下棋,是段祺瑞的另一大嗜好。那個時代的高官,能下幾手棋的人不少,但癡迷到他這般地步的卻很少。只要有點閒空,段一定是坐在棋桌前。上門的客人,只要會下,必然要陪他擺幾盤。平時公館裡養幾個清客,專門陪他下棋,每月從陸軍部裡支薪。曾經打遍日本棋壇無敵手的吳清源,據說當年就是段公館裡年紀最小的清客,後來他東渡日本學棋,得到段祺瑞的支持。
段祺瑞的棋藝不甚高明,稍有功力的人,就可以打敗他。只是礙於他的地位,輸棋,也就順理成章。但如果對方是故意相讓被他看出破綻,那絕對不行。所以,既要讓他贏棋,又要不露痕跡,結果每盤棋都是在看似下得驚心動魄、難解難分之中,讓段祺瑞贏上那麼一目半目而結束。
政壇失意之後,段祺瑞隱居上海。時值日本侵華,曾是親日派的段祺瑞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嚴拒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做到了大節不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