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2013/12/22 「搶救35歲的25種覺悟」

搶救35歲的25種覺悟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2/19
2012-04
Cheers雜誌139
作者:洪懿妍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31222
圖片來源:攝影組


現狀雖然讓人不安,未來也不是那麼清楚,但還是有路可走…

如果,你剛滿35歲,或即將邁入35歲,環顧四周,底下這些現象,有沒有讓你覺得很熟悉:

‧工作10年,薪水成長幅度緩慢

‧擁有滿手證照,卻找不到好工作

‧看樣子40歲才能結婚

‧結婚後要靠夫妻雙薪,家庭才能存活

‧房貸要揹到70

‧生了一個小孩,不敢再生第二胎

20095月,日本NHK電視台在「日本的明天」系列專題中,播了一部紀錄片《搶救35歲的明天──來自未來的建言》。節目播出後,引起觀眾廣大的回響與討論,收視率高達10.6%,超越很多黃金檔趨勢劇。

節目中公布了NHK與三菱總合研究所共同合作,以35歲世代為對象的萬人問卷調查結果,上述幾個現象就是內容之一。以這份調查為主軸,NHK與三菱總合研究所同年又推出《搶救35歲》一書,想像20年後經濟持續低迷,因為人口減少,導致個人稅金及社會保險負擔加重的生活,再度在日本掀起話題。

只是,一本明明是探討日本35歲世代的書,為什麼內容對台灣同一世代的人而言,感覺竟然如此貼近?

那是因為,台灣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

中流砥柱?煩惱多多!

就在去年12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宗弘等人推出《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真實呈現台灣年輕人當前的處境,一樣也點出台灣社會在20年內即將面對的各種危機,如工作貧窮、貧富差距與人口萎縮等。

在台灣,以每5年算一個世代的話,截至2011年止,3034歲的人口數高居各世代之冠,足足有202萬人;3539歲的人口數則有184萬人,數目也高居第3這群人是未來社會的活力與核心,卻也肩負了前所未有的責任與壓力。

這兩本書不約而同地指出,35歲世代目前正面臨了4大問題。

1.文憑貶值,高學歷≠高薪

在台灣,大學已經擴張到人人都有機會入學的地步,連帶使得文憑嚴重貶值,高學歷已無法和高薪劃上等號。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顯示,2010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大約是2.6萬元,研究所畢業生也只有3.1萬元,想和上一代一樣,靠努力讀書就能在社會向上流動,幾乎不可能。

2.工作窮忙,「薪情」沉重

2001年至201111月止,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只成長了2,200多元,等於沒有加薪。

至於日本的35歲世代,從1997年至2007年間,男性年所得足足少了200多萬日圓,10年間出現了急速低所得化的現象。愈來愈多的「窮忙族」出現,意味再怎麼工作也無法輕鬆度日。

3.正職工作減,非典型就業增

1987年至2007年的20年間,日本以男性為主的正職員工在企業受聘的比例中,從83%掉到了76%,衰退達7%,企業傾向雇用派遣或部份工時的員工,亦即所謂的「非典型就業」員工。

在台灣,非典型就業者佔全體就業者的比例雖然沒有日本來得高,大約6.92%,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勞動市場的非典型工作者人數已明顯增加。

非正職員工的工作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隨時都可能被裁員。當然,他們的薪資也無法與正職員工相比,而且一旦兼職,就很難回到正職,對工作與未來的不安全感,持續擴大。

4.不敢生小孩,負擔反而更大

因為經濟、社會因素的各種考量,日本與台灣的生育率長期偏低,2010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更驟降到0.895人,成為全世界最低。

少子化的後果在於人口嚴重老化,年輕人的負擔會愈來愈重。2010年,台灣平均7個青壯年人要扶養1個老人,如果出生率沒有成長,到2025年,可能3個青壯年要扶養1個老人;2060年時,幾乎每個青壯年都要扶養1個老人了。

上述4大問題,反映在生活與工作上,是衍生成更多的問題:經濟能力無法跟爸媽相比;中年未婚,還跟爸媽住;想往高處爬的工作夢想破滅;不斷轉行再轉行;找不到工作,做不了喜歡的行業;離鄉、返家,都因為沒工作……。

最令人洩氣的一件事是:往後10年,經濟不可能「有感」復甦,未來該怎麼辦?

林宗弘以日本為例,憂心的指出,35歲世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成長,享受父母打拼的成果,然而,「這個看似最幸福的一代,卻可能面對社會結構中各種惡化的經濟與人口趨勢。」

台灣年輕人,用樂觀打敗黑暗

曾留學日本、長期觀察日本社會發展的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發現,日本的宅男很多,打零工的年輕人也愈來愈多。「我常看到一群日本年輕人在車站附近排隊,觀察後才知道原來在排工。」徐重仁感嘆:「年輕人變得比較畏縮,這樣子下去,社會真的會瓦解。」

不過,對於台灣的年輕人,徐重仁倒覺得問題沒那麼嚴重。他認為,台灣男女就業的比例很平均,男性的壓力指數比較不大。此外,台灣年輕人個性較開朗、樂觀,「只要好好引導他們,生命力與能力的激發會比日本年輕人更快。」

《搶救35歲》特別提到,目前35歲世代面對的困難,絕不是因為他們比父母世代來得怠惰或不認真,而是因為環境產生遽變(又以全球化競爭為代表),以及各種制度調整所產生的副作用,使他們的處境更艱難。

不過,現狀雖然讓人不安,未來也不是那麼清楚,但還是有路可走。《搶救35歲》針對當前情勢,為年輕人歸納出25種覺悟與提醒(右表)。盡早做好準備,就能期待一個更好的未來。

帶著25種覺悟,迎向光明

1. 「穩定的工作」幾乎不存在,職場求生必要手段──不能一直換工作,但要讓自己始終維持在準備找工作的狀態。

2. 在畢業前得花很長時間來準備就業,否則進不了你想做的行業。

3. 想生孩子,先找到兩份薪水。不過在生孩子前,先計畫好如何付房貸。

4. 35歲以後,不能只憑技能謀識,你必須整合各種資源,如其他人的專業與人脈等。

5. 男人可以40歲第一次結婚,女人很難。

6. 就算雙薪家庭,也可能透支。所謂準備好當父母,就是得學會節省。

7. 沒有一個上班環境是100分的,連70分的都不容易找,對工作的期待想像太高,失落感就更大。

8. 做哪一行、對哪類工作有興趣,30歲之前要想清楚,然後專心投入,不要只想「做做看」。

9. 過去以為只要年輕時學會相關技能,就能保障就業;但現在,我們必須一輩子重複這樣的學習動作。

10. 待過的產業愈多,愈難拿高薪。換跑道,就不要奢望維持原來薪水。

11. 起步不順利,不代表人生會完蛋,不要因為受不了一時的處境倒退而灰心。

12. 證照可以幫助就業,但不是高薪保證。取得琳琅滿目的證照,不如專攻一個領域,成為達人。

13. 養育3個孩子,家庭月收入至少要50萬日圓(在台灣至少要新台幣6萬元),才不會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14. 在習慣找非正職員工來上班的行業中(如餐廳、淡旺季明顯的景氣循環型產業),你很可能換來換去都是兼職、時薪性質的工作。選擇進入時,要意識到這一點。

15. 如果你出身中產階級受薪家庭,不要認為自己的生活會跟父母一樣安定。

16. 特別是製造業,進入後就要有心理準備:忙的時候不准休假,閒下來可能休無薪假。

17. 要是自己不做好準備,陷入窘境,你的下一代就要迫於環境壓力提早成熟。貧窮的孩子總是早熟,別忘了,你的父母對這場景就很熟悉。

18. 大公司未必比小公司安定,找工作的時候,了解經營者比了解品牌更重要。

19. 如果你前一份工作的經驗,在下一份工作用不到,薪水就會隨工作愈換愈低。所以,趁早找到志趣,不要兜兜轉轉浪費時間。

20. 就算你再有興趣,如果懂這行的人也無法告訴你將來有什麼發展,還是不要貿然投入。

21. 不要用爸媽那一輩的方式想像婚姻與家庭,否則你可能永遠無法擁有。

22. 如果你的35歲不如當初想像,趁早想像40歲該怎麼做,才可以快樂些。

23. 除非有特殊表現,否則不會有調薪機會。

24. 另一半的工作可能比自己更沒保障,女人要學會當家。

25. 每個人的年資愈來愈淺,公司說資遣就資遣,負擔不大。所以,要盡快凸顯自己在公司裡的價值。

專訪青輔會主委陳以真

不管做什麼,都要有「目標」

剛接任青輔會主委的陳以真,從主播轉戰立委選舉雖然失敗,卻投入了另一個對青年影響力更大的角色。雖然初次投入政壇,對立法委員的質詢還不熟悉,但1977年次,今年正好35歲的她,有身為這個世代的經歷與體會,也給了年輕人一些建議。

每個人都徬徨過。我自己也曾是徬徨青年,找不到工作。當時我在《自由時報》上寫過影評,每週賺的稿費比看電影的錢還少,也考過保險執照,算是有照的業務員。之後,我進入飛碟電台當記者,後來才考進電視台。

我沒有完美的履歷表,但我覺得年輕可以勇敢嘗試。其實,每個工作經驗都會對下一份工作產生影響,例如我在廣播電台的訓練很扎實,剛上班就遇到新航空難和象神颱風,看來「多災多難」,但我很快就了解怎麼處理這類新聞。現在接了青輔會主委的任務,我先前失業、找工作、職場、壯遊等經驗,都跟目前的業務有關,那些歷練對我思考這個角色有很不一樣的影響。

自己主動,對別人尊重

這是個多元的時代,年輕人也很多元。有人想賺很多錢,我覺得無妨,就去爭取它。我不會矯情地說薪水不重要,我們會幫助他在學校時多去實習、認識企業。若想創業,也可以把青輔會的青創貸款當成周轉金,參加我們的創業課程,提高成功機會。另外,有些人如果想去壯遊認識自己,青輔會也有管道讓他們申請補助。

我的建議是,不管做什麼,你都要有「目標」,回頭檢視時,才會知道那是不是你要的,每個過程對你往後人生的決策都會有影響。你可以有定見,放膽追求,但要自己主動,對別人尊重。

2010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約2.6萬元,研究所畢業生約3.1萬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10年來,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只成長2,200多元,等於沒有加薪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自2001年至201111月止

2010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驟降到0.895人,為全世界最低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