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誰主沉浮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3/5
★★誰主沉浮★★
1930年,爆發了一場空前的蔣馮閻中原大戰。
◆聯合起來拒蔣◆
1928年,蔣介石基本統一全國,然而地方勢力依然強大。為了削弱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事集團,蔣介石於1929年精心策劃了全國編遣會議,大幅裁軍,引起閻、馮、李等人的強烈不滿。
繼全國編遣會議之後,蔣介石又利用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排斥異己,擴充嫡系,強化獨裁統治,一時引起眾怒。
任何一支地方派系若單獨行動,都不是蔣介石的對手。此前失敗的教訓和客觀形勢,迫使他們相互妥協,聯合起來抗拒蔣介石。
1930年2月,經過多方協商,醞釀出軍事領導機構,反蔣軍隊稱為「中華民國軍」,閻錫山被推戴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和張學良為副總司令。3月15日,原第2、3、4集團軍50餘名將領聯名發表反蔣通電,宣布蔣介石的罪狀,表示誓除此賊。
4月1日,閻錫山在太原、馮玉祥在潼關、李宗仁在廣西桂平分別通電就職,張學良則保持沉默。
閻、馮、李把反蔣軍隊編成8個方面軍共50萬兵力,分別集結於許昌、鄭州、新鄉、順德(今河北邢臺)、衡水、歸德(今河南商丘)、全縣(今廣西全州)等地,試圖一舉消滅蔣軍,推翻南京政府。
面對聲勢浩大的反蔣浪潮,蔣介石對大戰也做了充分準備。他開動強大的宣傳機器,對閻、馮口誅筆伐,宣稱他們不滅,國無寧日。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所屬部隊紛紛發表討伐閻馮的通電,給對方施壓。
蔣介石先後調集約70萬人組成4個軍團和4路軍,企圖以一部分兵力於津浦鐵路沿線先取守勢,集中主力於隴海、平漢鐵路沿線,先發制人,奪取聯繫各戰場的交通戰略要地:歸德、許昌,與閻、馮軍主力決戰。
5月1日,一切準備就緒,志在必得的蔣介石按預定計劃發起了全面進攻。
整個戰事東起山東,西到襄樊,南迄長沙,北至河北。雙方動員了100多萬軍隊互相廝殺,綿延數千里的戰線上,炮聲隆隆,刀光劍影,生靈塗炭,不可勝計。
戰爭之初,閻馮聯軍一度占據明顯優勢,蔣軍處於退守挨打狀態。晉軍、西北軍連克濟南、商丘,逼近徐州、蚌埠;桂軍也攻克長沙、岳州。
面對聯軍的咄咄逼人之勢,蔣介石一時難以招架,迭發急電,催促張學良入關助戰。同時改變打法,以中央名義封官許願,策反閻、馮、李的部屬,同時施以銀彈收買。
金錢的作用,很快就收到成效。閻馮軍不再抱成一團,有臨陣倒戈的,有消極避戰的,有戰而不力的。
蔣介石對馮玉祥的西北軍採用金錢收買的銀彈攻勢,而集中炮彈全力攻打閻軍。閻錫山向來老謀深算,關鍵時刻,可以喪失朋友,但絕不能犧牲自己的利益,他命令晉軍快速後撤。馮軍很快就孤立無援地暴露在蔣軍面前,陣腳頓時大亂。
圍閻孤馮策略終於奏效,反蔣聯軍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攻勢。戰爭進入僵持狀態,雙方都在尋找擊敗對方的突破口。
◆勝負有時在場外◆
關鍵時刻,東北軍張學良的態度就舉足輕重。此前,他一直擁兵不動,隔岸觀火。在蔣與閻、馮、李聯軍對峙處於僵持的狀態下,他的向背就決定了交戰雙方的勝敗。
一時,張學良成了關鍵人物,雙方使出渾身解數,極力拉攏他。反蔣陣營委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力勸他不要率東北軍入關加入戰爭;蔣介石開列的條件更為優厚,他以中央政府的名義,不僅給予他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頭銜,還答應如果東北軍入關助戰,許以他河北、山西、山東部分地盤,撥給3000萬元鉅款作軍餉。
經過權衡,張學良於1930年9月18日發出擁蔣通電,進兵關內,直取平津。
張學良「背後捅刀」,嚴重動搖了反蔣派的軍心。馮部將領石友三通電擁蔣,楊虎城嘩變宣布占領西安。前線的馮軍全線潰敗,大多投靠蔣軍,部分被東北軍收編。馮玉祥全軍輸光,地盤盡失。閻錫山見勢不妙,慌忙退縮山西。無奈之下,閻、馮只好通電下野。入湘作戰的李宗仁桂系見大勢已去,馬上退回廣西。
曾經聲勢赫赫的反蔣陣營很快瓦解。一心想與蔣介石在戰場上一爭高下的馮玉祥、閻錫山,一副灰頭土臉。
當時,有一幅刻畫中原大戰的漫畫:閻錫山一手拿算盤,一手拿帳本,諷刺土財主出身的閻錫山斤斤計較,是否有利可圖;馮玉祥一手拿大刀,一手拿窩窩頭,說明西北軍缺乏糧餉,武器裝備差,經不起利誘;蔣介石則一手拿炮彈,一手拿金錢,他就是靠交替使用銀彈、炮彈才瓦解反蔣聯軍的。可以說是入木三分,非常經典。
10月中旬,歷經半年戰火襲擾的中原大地,總算迎來了久違的平靜。當蔣介石班師回京時,臉上露出的,顯然是一副勝利者的得意之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