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重返全球霸主寶座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2/31
2013-12-25天下雜誌 538期 作者:張翔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提供 |
美國回來了!靠企業不斷創新,一掃陰霾,風光再起。但必須注意的是,轉型後的美國正悄悄改寫「亞洲製造,歐美消費」的模式,台灣不必然受惠。
十一月二十九日,東岸時間上午十點,攝氏零下一度的紐約街頭飄著風雪。這個近十年來最冷的感恩節週末,卻絲毫沒有降低羅賓森夫婦的購物興致。
他們一早特地從紐澤西州的住處搭車,來到曼哈頓市中心的梅西百貨採購,「今年到了尾聲,一切看起來好極了,」四十七歲的羅賓森太太笑著說,「我打算給自己買件毛海外套,給孩子買幾件玩具,說不定再同意我先生一直以來的要求,替家裡換台大電視,有何不可?」
全美各大城市的街上,像羅賓森夫婦這樣不畏風雪、興致勃勃的購物人潮,塞滿了每家百貨、3C賣場和購物中心。
根據統計,單是感恩節週末三天假期的全美購物人潮,就達到一.四一億人次,創金融海嘯來的新高。網路購物的成長更是驚人,一舉衝破十億美元大關,較前年大幅成長逾二○%。美國零售龍頭沃爾瑪的網購網站,甚至一度被「灌爆」當機。
感恩節至跨年間的購物旺季,全美消費額預估將較二○一二年成長近四%,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
「政府關門」危機才剛過去不久,美國消費者年前的購物熱潮,卻絲毫不受影響。二○一四年的前景,看來也超乎預期的光明。
美國投資升、失業降
最近美國經濟的展望,幾乎全是好消息。第三季GDP成長率上修至四.一%。
從國際貨幣基金(IM
F)到各大銀行、研究機構,幾乎皆預期二○一四年美國的經濟成長率將告別「保二」困局,達二.九%至三.四%,創○六年以來新高。
困擾多年的高失業率,也明確好轉。從金融海嘯時,失業率破一○%,到二○一三年十一月底降至七%,是五年來最低。
反應美國企業投資信心的指標──美國IS
M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在二○一三年十一月,一舉創下兩年半的新高。
甚至,「政府關門」和「債務上限」的威脅也出現轉圜。朝野兩黨在十二月十日,已正式通過預算協議,取消共六三○億美元的政府「自動減支」金額。多數分析師預期,未來兩年,美國政府債務動輒到達上限、衝擊全國信心的窘境,將不復見。
自次貸風暴、金融海嘯後,美國長達五年的緩步復甦之路,如今看到了突破的契機。
「美國回來了」更成為近來各大國際財經媒體上,談到美國經濟時,最常出現的標題。多數研究機構都認為,二○一四年後,美國將徹底走出低成長僵局,重新坐回全球經濟霸主寶座。
再起關鍵1:企業獲利能力創新高
五年前,美國可說是全球陷入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更首當其衝,連續兩年陷入過去罕見的經濟衰退。為何如今卻能快速再起?美國企業厥功至偉。聯準會大印鈔票,讓銀行不致雨天收傘、美國企業能夠喘息復原,自然是眾所周知的重要原因。
但別忘了,金融海嘯後,寬鬆貨幣政策全球皆然,美國企業的獲利能力,卻仍領先所有先進國家,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好。
根據投資銀行高盛統計,全美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獲利能力從金融海嘯以來不斷攀升,二○一三年前三季的每股獲利(EPS)更達二六.五七美元,不但是五年前金融海嘯時的十二倍有餘,更已超越金融海嘯前的二○○七年達二三%之多。
富達投資機構也分析,美國全體企業獲利佔GDP比例,如今已達到一○.九%,遠高於歷年平均的六.五%。可以說,有寬鬆資金的挹注,美國企業本身也很「爭氣」,成為推升美國經濟大步邁向復甦的最大功臣。
「美國企業,重回世界第一,」《經濟學人》認為,美國再起的原因,不在「大有為」的政府,而在不受逆境打擊、全球競爭力保持領先的美國企業。而他們競爭力的來源,用最言簡意賅的兩個字來形容,就是「創新」。
再起關鍵2:創新引爆產業革命
場景來到美國奧瑞岡州,人口不足十萬的比佛頓市(Beaverton),這個台灣並不熟悉的美國小城,是國際知名運動品牌耐吉(Nike)的全球總部。
二○一三年三月,耐吉全球各大主管,邀集各國媒體齊聚此地,見證全球第一雙利用3D列印技術生產的市售球鞋誕生。這一雙足球釘鞋,不僅符合專業運動員的需求,生產過程更只需要兩個作業員、一台3D列印機就能完成。
「創新,永久改變了全球製鞋產業,」英國金融時報指出,耐吉等美國大廠近五年積極投入研發創新,包括二○一二年推出,只需兩條回收材質編線,就能透過機器自動編成的量產跑鞋,和如今的3D列印足球鞋,即將於一四年擴充到其他產品線,不但改變了製鞋廠需大量人工密集作業的傳統模式,更大幅降低製造商的環保成本。
新技術帶來產業革命,而美國企業,正是革命的發動者與最直接的受益者。
耐吉只是諸多勇於創新、改變產業遊戲規則的美國企業案例之一。
從《天下》記者直擊的「未來企業」Google、蘋果即將帶起的「穿戴式行動裝置」旋風,預計帶來超過千億美元的商機,到電子巨擘IBM等帶起的海量資料淘金潮,和成立至今不過十年光景,如今卻已影響全世界的社群媒體。
即使經歷金融海嘯、經濟衰退,美國企業透過創新,主宰全球產業遊戲規則、站在價值鏈頂端的地位,始終難以撼動。
背後的關鍵,絕非單純的「幸運」,而是即使面臨經濟逆境,仍然勇於投入研發的創新精神,早已深植美國企業。
「不少人習慣美國企業的(創新)領先地位,卻忽略了它們背後的長期投入,」美國南加大商學院教授泰利斯對《天下》記者說,最簡單的例子,是即使在金融海嘯至今,美國經濟復甦緩慢,從政府到企業,投入研發的經費,卻只增不減。
根據世界銀行和研究機構Battelle統計,從二○○八年至一二年,全美投入的研發經費佔GDP比例始終高於二.八%,到一二年甚至達四四七○億美元,佔全球研發總費用的三一.一%,創歷年新高。
另一個美國快速再起的關鍵,來自美國能源開採技術。
再起關鍵3:能源革命 復興重工業
它在歷年不斷的投資研發下,近年有了突破性進展。大幅降低美國的能源成本之餘,也為美國傳統的石化、鋼鐵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美國因新開採技術的成熟,進口能源佔比從二○○六年的近三○%,到了二○一二年,已大幅下降至一七%。甚至最快到二○一六年,美國還能從天然氣的進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國。
更大的利基還在後頭,能源成本降低,很快惠及美國自金融海嘯以來,積弱不振的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因其成本大幅降低近二○%,這些產業紛紛告別虧損,更興起一波全新的投資和就業潮。
匯豐美國首席經濟學家羅根指出,能源革命,讓美國被忽視已久的傳統重工業,有了全新的機會。
以鋼鐵業為例,如今美國各大鋼鐵集團,紛紛投資以天然氣取代煤炭煉製鋼材的新型態「直接還原」(DRI)新廠,二○一二至一三年,創造了逾三十億美元的直接投資,一四年更可望持續成長。
而石化和鋼鐵產業在美國,也因此從「夕陽工業」躍升為「熱門產業」,單單在二○一三年,就於美國失業率高漲的中西部,創造近三十萬的新職缺。
廉價能源不只讓傳統重工業翻身,更成為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利器。羅根分析,近年歐巴馬政府不斷鼓吹「製造業回美國」的政策,但儘管「世界工廠」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仍遠低於美國,使成效始終十分有限。
直到二○一二年左右,(美國)能源、鋼材成本顯著降低,並具體反映在汽車、機械業的轉虧為盈上,回流美國的製造業家數頓時增加(一一○家),更吸引包括韓國三星集團、台灣鴻海等外資企業設廠投資,連帶推升美國的製造業就業率。
「製造業搬回美國,如今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未來五到十年,它有可能改變美國的經濟,帶來更多成長,」羅根說。
風光背後的風險
美國佔全球GDP整整四分之一,內需市場更高達十一兆美元,是第二名中國的三倍以上。
這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如今風光再起,預計迎來二○一四、一五年,連續兩年三%的成長,帶來的效益,推動二○一四年全球經濟加速復甦,多數國家都可望受惠。
然而,風光背後,不可忽視的風險同樣存在。其中,最受全球經濟學者關注的風險,就是QE退場,對美國經濟的衝擊。
聯準會於今年底宣布,今年開始,將QE3每月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的額度,從八五○億元降低為七五○億元。
雖然規模調整不大,但此舉等於揭示「QE退場」已經隨著美國經濟數字好轉,正式啟動。
最遲到了二○一五年,美國聯準會更將逐步升息。
「後QE時代(指QE退場後),才是美國和全球經濟見真章的時間,」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羅奇接受《天下》越洋採訪時,一針見血地說。
儘管美國企業獲利、經濟數據和失業率均在這幾年逐漸好轉,但沒有人能確切知道,寬鬆資金這個全球從政府到企業,幾乎都已視為「理所當然」的環境,在當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有多重要?
羅奇認為,當全球低廉的資本不再,哪怕只是對銀根開始走向緊縮的預期,都有可能對美國為首的全球企業獲利和經濟發展,產生反制作用。
對於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而言,更值得注意的警訊是,美國這一波再起背後的關鍵,是企業透過創新、不斷改寫產業遊戲規則;加上能源成本下降,降低貿易逆差的同時,也增加國內製造業的發展利基。
美國再起 台灣警訊
和金融海嘯前,多半是因房地產價格上漲、促成內需升溫的模式大不相同。
前者,讓台灣最重要的科技出口產業,面臨瞬息萬變的市場趨勢,稍一不慎,就會落入營收、市佔率大幅下滑的困境。
後者,則不僅直接衝擊國內石化、鋼鐵業者的獲利,更可能在未來數年中,逐漸改寫「亞洲(台灣)製造,歐美消費」的全球貿易公式。
事實上,美國經濟的成長,不再必然等於全球經濟的成長,這個改變已經悄悄開始發生。
美銀美林資深經濟學家芮斯最新的研究指出,在過去十年間,美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帶動全球各國○.四%的經濟成長。但自二○一三年開始,這個數字卻已降至○.三%。
這小小○.一%的差距,換算成實際金額,卻高達一六○億美元,是台灣全年出口總額的近五%。
芮斯更預期,隨著美國經濟逐漸由內需導向,轉型為出口與內需均衡。未來美國經濟成長拉動全球景氣的能力,還會逐年降低。
美國再起,台灣雖然短暫受惠於消費看旺、接單增加的利基,但長遠來看,對政府、企業而言,卻也面臨了全新的挑戰。加緊跟上趨勢、找出美國轉型後,台灣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的新定位,為與不為,將差之千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